《皇權與紳權》
正文
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權力結構及其演變規律的論文集。1947年,社會學家費孝通與歷史學家吳晗合作,舉辦關於中國社會結構的研討班,試圖將中國歷史資料與社會學已取得的一些實地調查研究成果結合起來,著重對中國社會結構中的權力結構進行探討。討論持續了10餘次,研討者各自將發言稿整理成文,先後發表於儲安平主編的《觀察》周刊上,1948年彙編成書,作為“觀察叢書”由上海觀察社出版。全書由16篇論文和 1篇後記組成。作者有吳晗、費孝通、袁方、全慰天、胡慶鈞、史靖等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傳統社會的權力結構加以分析。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權力結構有四個重要部分,即皇權、紳權、幫權和民權。對於皇權的作用,一種意見認為皇權是無為的,有約束的;另一種意見認為皇權是有為的,它沒有約束。關於紳權,一種意見認為紳權應該徹底根除;另一種意見認為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裡,紳權與皇權有分權的作用,既有維護皇權統治的一面,也有在一定條件下保護地方利益及其自身權益的一面。全書還分析了皇權與紳權的性質,探討了皇權與紳權合作與衝突及其演變的規律。書中指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官僚是士大夫在官位時的稱號,紳士是士大夫的社會身份。紳士是封建社會皇權確立之後所特有的一種人物。皇帝握有無上的權力,但要統治幅員遼闊的國土,不能不僱傭大批官僚。而官僚則利用他們在行政機構中的位置作掩護,不受權力的威脅。中國的官僚與皇權本來處於衝突的地位,他們與皇權的合作是既衝突又合作。紳士是士,官僚是大夫。士大夫聯結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層次。他們在皇權日益鞏固和擴大的過程中,想借傳統的思想體系或封建迷信等,去約制皇權,實際並沒有成功。書中把中國紳權與皇權關係的歷史狀況,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即從秦到唐、從五代到宋、從元到清,其特徵是紳權逐步衰落,皇權逐漸加強。該書對皇權與紳權的分析,是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一次嘗試。書中關於“民權”未便展開討論,“幫權”則有史靖的《第四種權力》一文,該文於1948年刊載在上海《中國建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