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至今仍有80%的人口居住在鄉村。 社會越是發展,鄉村發展就越顯得重要。村落家族文化是中國鄉村傳統的組織特徵和文化特徵,並且有材料證明,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家庭或家族的作用又趨活躍。於是,我們漸漸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村落家族文化上。作者通過研究表明了村落家族文化在中國社會一歷史---文化的總變遷中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改革地村落家族文化有何影響,村落家族文化的變化對中國的現代化的意義是什麼?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 本書前言
這本書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之一,經由課題組全體人員的集體努力始得完成。在第一階段調查材料的工作完成之後,課題組的主持人孫關宏教授及課題組體體委託我分析全部的調查報告,從中得出一般性的推論,這是課題組全體同仁對我的重託,也是我近年來極想進行的研究題目,故我欣然接受。所以這本書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部分是我對村落家族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理論分析,後半部分是課題組對15個不同村落的調查報告。我覺得後半部分的價值可能大於前半部分的價值。
我對中國鄉村問題的興趣起源於18年前,那時我從中學畢業,來到江蘇大豐的農村,後來轉到上海奉賢縣,歷時四年半。那時我有機會接觸中國農村的實際狀況,並且在幾位農民家族裡住過一段時間。雖然沒有過多的理性認識,但鄉村的文化、鄉村的經濟不發展、鄉村的生活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體會到幅員遼闊的鄉村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可忽略的基礎。後來進入了復旦大學,不斷地深化自己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認識,作為一名政治學者,又不斷豐富自己對中國政治的知識,改革開放的洪流和世界發展的趨向,促使人們更迫切、更熱烈、更認真的思考中國社會的發展。受中國社會發展熱潮的感染,近些年來,我比較關注中國社會發展的問題,並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進行思索。結果發展,越是作認真和冷靜的思索,越是剔除了浮光掠影的因素,就越感到鄉村發展的重要性。因為中國社會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至今仍有80%的人口居住在鄉村。鄉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甚大,鄉村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制約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哪一天可以說是個現代化國家了,我想應當是整個社會均衡的現代化,是11億人共享的現代化,而非城市或一部分人口的現代化。鄉村的制約在多種層面上均有表現,如經濟、政治、文化、管理等。社會越是發展,鄉村發展就越顯得重要。明乎此,我們總想尋找一個課題來說明這層關係:鄉村發展與中國社會的發展。
我們不想籠統地談鄉村發展,因為那涉及面太廣,力所不及,最好能找一個視角,可以從這個視角來透視整個鄉村發展的各種關係。在探索過程中我們發現,村落家族文化是中國鄉村傳統的組織特徵和文化特徵,並且有材料證明,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家庭或家族的作用又趨活躍。於是,我們漸漸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村落家族文化上。我們想通過研究表明:村落家族文化在中國社會一歷史---文化的總變遷中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改革地村落家族文化有何影響,村落家族文化的變化對中國的現代化的意義是什麼?從更廣闊的角度部,這項研究還可以促進中國社會本身的認識。當然,這只是許多角度中的一個角度。我們的目的是從這個點出發作廣闊的透視,作面的分析。
確定這個課題後,我們開始做實證性的調查。由於在中國,村落家族共同體星羅棋布,很難做其他的抽樣,因此我們的抽樣是隨機的。最後我選擇的調查報告僅15份,它們的普遍意義顯然不會太大,但從人力、物力和財上上來說,我們只能做到這一步了。不過,這些調查報告還是具有較大的典型性,因為大部分案例均為典型的村落家族共同體。或為典型的變革了的村攻家族共同體。我們深知儘管它們具有典型性,但它們的意義不能無限擴大。它們肯定不能涵蓋其他成千上萬個村落家族共同體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因而在談及案例時,我是在本書集的15個案例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歸納的。當然,在分析時不限於這些案例,還參閱其他已有的文獻和材料,力圖作出較為普遍性的分析。所以說,這本書是融實證性和分析性於一體的。從分析性來說,我們力圖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整理既有材料,希冀得出最接近科學的推論。
我們首先確定了調查的框架,將需要調查說明的各層關係梳理清楚。為了保證調查材料的準確與可行,我們在調查人員的選擇上確立了下述原則:選擇從一定村落共同體出來的受過一定知識訓練的人調查這一共同體,在調查村落家族文化時,人們會遇到各種困難:方言的困難,中國的方言實在太多,不同地區的村落共同體往往有不同的方言,不懂得一定村落共同體方言的人無法深入調查,情感的困難,村落家族共同體尤其是一個情感的群體,沒有一定的情感關係和人際關係,沒有一定的親屬關係和血緣關係,很難了解到家族共同體中一些重要乃至關鍵的信息,家族共同體會把陌生的調查者當作外人,不願意談深層的東西,體會的困難,村落家族共同體是一種生活群體,內部眾多的生活的、心理的、日常的、宗法的、禮俗的、血緣有關係不是短期內就可以領悟的,需要在其中有一定的生活經歷,並使自己的經驗上升為理性分析。如此等等。所以大部分調查人員均在當地土生土長的經歷,個別無此直接經歷的人員也在當地土生土長的人的合作下完成了調查報告。這使這些調查報告更為可靠、更為深入、更為生動。
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 本書目錄
1.背景
1.1 斷面
1.2 構造
1.3 基質
1.4 理由
1.5 輻射
1.6 變革
1.7 代謝
2. 結構
2.1 演展
2.2 族居
2.3 宗姓
2.4 輩份
2.5 房族
2.6 族老
2.7 親屬
2.8 組裝
3. 功能
3.1 框架
3.2 生存
3.3 維持
3.4 保護
3.5 綿延
3.6 族化
3.7 文化
4. 嬗變
4.1 動因
4.2 新政
4.3 權威
4.4 能量
4.5 業緣
4.6 財富
4.7 傳播
4.8 人格
5. 選擇
5.1 鼎新
5.2 轉型
5.3 複合
5.4 潛流
5.5 擴散
5.6 體制
5.7 潛能
附錄
案例1 江蘇:龍潭村
案例2 江蘇:官莊村
案例3 浙江:三灶街南村
案例4 浙江:曉一村
案例5 廣東:長塘村
案例6 福建:紅江村
案例7 廣西:盧村
案例8 四川:一碗水村
案例9 安徽:嶺崗村
案例10 甘肅:董家莊
案例11 甘肅:水泉村
案例12 陝西:上陸陌村
案例13 湖北:郭家河村
案例14 遼寧:紅亮村
案例15 江西:三江村
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 文章節選
宗 姓
以血緣關係為核心的村落家族的第二個基本結構是宗姓群體,也就是宗族群體均有文化上的表示。我們在分析家族文化的原型時已經指出,中國的家族共同體帶有宗族性質和宗法性質,這種共同體以血緣和血親關係為基礎,這種特點在中國家族文化上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每一家族均有以父系血緣為中軸的宗姓,凡同一家族繁衍的後代均帶有中國獨特的姓氏系統的記號,實際上,中國的姓氏系統可以理解為複雜的血緣關係的象徵主義的符號,人們據此來辨認不同的宗族,所以宗姓是依照父系單系傳遞的,女子出生時雖然冠以宗姓,但其後代須跟從外族宗姓,以此標明血親關係,宗姓構成村落家族的第二基本結構,血緣關係本身是內在的,是不能從外部體察到的,是不具備社會系統的意義的,而宗姓恰恰能使之外在化,使這層關係成為可以體察和辨認的關係,使其具備了社會的意義。
現今村落家族依然體現了宗姓共同的特徵,本書的15個案例基本如此。但是不同的村落家族共同體,由於歷史演變的原因,宗姓結構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族共同體內部的關係和力量對比,它對於理解村落共同體內部的機制至關重要。從本書的15個案例中,至少可以區分以下三種基本的宗姓模式:
1. 單姓村落家族。單姓村落家族的特點是整個村落共同體只有一個姓氏。全部家族都是一個姓氏的血親關係。如案例15所描繪的"宗主村",一直是無外姓介入,保持著單姓的宗族色彩。另外一些村落家族,雖有外姓存在,但是外姓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不起什麼作用。這樣的村落家族也可以列為單姓村家族。如案例7,全村236戶、1134人,蔣姓有213戶,1026人,鍾姓15戶,74人,徐姓8戶、34人。由於比例相差懸殊,可列為單姓村落共同體。隨著生產的發展。流動性的增加,單姓村落共同體慢慢開放,外姓移入,單姓村落共同體正在逐漸減少,一般來說,在較為封閉、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較容易形成單姓村落家族。現代經濟的發展,逐漸改變了這種單姓村落家族的狀況。1949年之後,由於戶口和居住體制的限制,由人口流動和遷徙形成的改變不占主導地位,或者說是限制了對單姓村落家族界線的突破,但是,另一方面,通過行政性手段來改變單姓村落家族的做法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由於這種改變沒有經濟力量的支持,最後成為定局的要少於當安接受行政改組的數目。案例2和案例6具有較多的行政改組的色彩。由於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不變,有些改組實際上是將幾個單姓家族合成一個村落共同體,或把一個單姓家族分在幾個村落共同體中,血親關係與地緣關係融合形成的基本狀況並沒有改變,在行政改組的外殼消失之後,血親的力量就再次顯示出來。所以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家族文化復興起來。如案例13,1951郭家河建立民運鄉,成立農會,為了抑制郭家的勢力,成立了楊、張、孫、李四家農會,沒有郭家農會,郭姓成員全部分散到上述四家農會中去。這對抑制宗教活動到積極的作用。但40年之後反觀一下,郭家家族分屬方河、金檔兩村、但依然是一個家族,而且是強性的村落家族,一般說來,單姓村落家族是強性的村落家族,家族體制,家族權力、家族活動、家族觀念、家族結構,家族規範均較強。
2. 主姓村落家族。主姓村落家族的特點是一個村落共同體記憶體在多種姓氏。但以一個姓宗教為主要成員。其他姓氏處於次要地位。這樣的村落家族可能占據一定的比例,因為各個自然村莊經過多年流變之後,保持單一姓氏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在原先以一個姓氏為主體的村落共同體中,逐漸加入了外姓,並且也發展起來,但外姓在人數和地位上不能與主姓等量齊觀。如案例2,最大姓占人口總數的81.3,案例5也屬此種類型,大姓全部人口的46.9 %,使用田地的面積達到50%左右,第二大姓只占全部人口的14.3%,第三大姓只占8.3%的案例8中大姓占全部人口的76.8%(案例8大姓的特殊情況,我們下面再分析)。另外一個典型案例是案例11,該村共有557戶,3,018口人,共有姓氏30個,但最大姓氏張姓占539戶,人口2,141人,占全村總戶數的96.8%,其他各姓的比例甚小,有關數字比較可參看錶。在主姓村落家族中,主姓宗族具有主導的地位,主姓的家族文化也較為活躍,但這種村落共同體中,家族文化的因素和模式與單姓村落家族又有所不同。因為外姓的存在,主姓家族的活動必然受到影響。
3. 多姓村落家族。多姓村落家族的特點是在一個村落共同體中存在一個以上主要宗姓,沒有一個宗姓在村落共同體中占主導地位,而是與其他宗姓並存。案例6中,幾大姓氏平分秋色,第一大姓328人,占總人口17。5%,第二大姓306人,占16.3%,第三大姓267人,占14.3%,第四大姓234人,占12.5%,案例14也一樣,兩大最大姓各19戶,兩姓相中占總人口的34%。其實案例14已經很難說是一個家族村落,因為兩大姓各占17%的總人口,不具備壓倒性優勢。這類村落共同體也要占到一定的比例,有不少村落屬於這種類型,在這種類型中,家族文化的表現開工和活動開工可能又不相同,一般說來,在多姓村落共同體中村落家族呈弱性,毋庸置疑,在這些多村落共同體中,村落家族文化依然存在,一些地方還相當活躍。
從目前村落家族的狀況來看,宗姓依然是體現血緣關係的重要符號。其實宗姓本身沒有意義,其意義在於它們是特定血緣關係的標誌、牌號、宗姓將同宗同族的聯結起來,便於識別。概括以上論述,可以認為宗教具有下述特徵:(1)宗姓是一定血緣關係的表象和符號,表明血緣關係文化性的一面。(2)宗姓聯結一定的血親群體,使之構成一定的家族。(3)宗姓滋生家族成員對家族的認同和相互之間的認同,從中國鄉村社會現階段的發展來看,宗姓體制不僅存在,而且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