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 內容簡介
現代社會關係的每一個點都已融入到經濟領域中。比如婦女現代經濟里的角色轉變、移民、吸毒、婚姻契約、酒後駕車、社會福利制度、政府預算等等問題,都是現代經濟學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本書就從這一新的角度重新審視現代生活,為人們對人生、個人自由及快樂的追求提供一些省思。生活中的經濟學 本書前言
序言一
――不同的視野,更多的省思過去有些人認為,純學術研究學者寫報章雜誌的"雜文"是不務正業的做法。而當今通信發達,學術研究成果若不藉助快速的信息網路傳達,即使再精緻的理論,亦只能束之高閣,對人類、社會很難有實用的價值。
經濟學看似一門深奧難懂的學問,事實上,它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儘管許多經濟學者以數學公式及計量模型來描述經濟現象,但它終究必須回到現實的生活領域中來。一位通達的經濟學者,必須兼具清晰的頭腦、細緻的思考及嚴密的推理能力,特別是靈敏的觸覺及高超的文筆,加上熱情與關懷的心靈,如此,方能在生活中驗證理論。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無疑具備上述各項基本條件,並以其高超的經濟學理論造詣,用通俗的語言,淺白的文體,在《商業周刊》的專欄里,對一般習以為常的生活側面及看似當然的公共政策加以討論、批評及建議,同時提出許多不同的思考模式,不但引起廣大讀者的注意,也帶給社會大眾一個省思的空間。
傳統的包袱,機械式的教育,往往形成直線型的思考模式。許多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的形成都有其歷史根源。制定公共政策時,若能尊重市場機制的運作,可使問題化為無形,但實際上許多公共政策的制定卻對問題採用圍堵、妥協、安撫方法,結果將使問題更趨嚴重。加里先生在這方面提出許多精闢的觀點,以就業保護而言,他認為調高勞工基本工資,就會降低就業水平,因為工資成本增加,勞工生產率並未隨之提高,僱主就不願意花那么多錢雇用員工,勞工失業率因此會上升。又如失業津貼,由於社會福利增加,使許多人不再擔心失業,失業率自然提高,歐洲許多福利國家正陷於如此的窘境。加里先生更以經濟專業的觀點,打破傳統觀念,提出婦女的家務服務貢獻應計入國內生產總值(GDP); 同時呼籲提高職業婦女的社會地位,給予婦女應有的公平待遇。
加里先生作為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學者,站在純資本主義的立場上暢言,有時難免有違人道及法律之規範。例如加里先生倡議以叫價拍賣方式,將部分移民許可權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完全忽略了人道精神的崇高意義;他主張毒品合法化,讓毒品價格由市場供求原則來決定,即毒品量多則價必跌,毒梟將無利可圖,自然退出市場,不但無需勞動警力,政府也不必付出龐大的代價來維護警力。經濟學者誠然以經濟理論分析問題,進而借市場供求原理來解決,但法律的規範也有其存在的價值。
《生活中的經濟學》一書包羅廣泛,分析政治、社會、財政、經濟、金融、種族、性別、教育等各個方面,讀者可依自己的興趣選擇篇幅,它將給予我們許多不同的視角,有些可能深獲你心,有些你可能不以為然,但卻都可以激發我們更多的思考,讀者不妨一睹為快。
江丙坤
序言二
――讀大師時論,有如頭腦體操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必須不間斷地閱讀外國媒體上的政治和經濟評論。在經濟評論上,這么多年來我最喜歡的三個人:一個是現在已退休的《紐約時報》經濟評論家萊奧納德・席爾克 (LeonardSilk);另外兩位則是《美國商業周刊》上的特約專欄作者羅伯特・庫特納(RobertKuttner)和加里・貝克(GaryS.Becker)。席爾克全家皆出自哈佛,他自1969年起進入《紐約時報》,負責"經濟形勢"這個專欄的寫作,而後於1992年服務滿23年時退休。他是中道型的經濟知識分子,以古典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角度對美國及國際經濟發表評論。他在92年5月底封筆的那一篇評論我始終都收藏著。在那篇題為"23年觀察複雜世界的我見我思"的告別文章里,他這樣說道:經濟學的相對單純,使得它成為我們了解複雜世界的重要手段。當經濟學家迷戀於抽象原則並認為它比現實更實在時,就會有出現偏差的危險。一頭栽進教條主義和空洞的冗言贅語裡,而使經濟學成為大家互擲泥巴的遊戲。我們試著想要去了解,而且儘可能要去改善的真實世界,乃是包括了聰明和愚鈍,積極與怠惰,好心與壞意各種人的大雜燴;而各種體制則剛硬死板或富有彈性,開放自由或對人欺壓,進步與墮落並存,再加上我們的自然環境更是如此。因而經濟學切莫以為自己握有一柄魔法鑰匙,不要只研究非常狹窄的範圍。
我視經濟學為哲學的一支、一種近於道德哲學,如同亞當斯密那個時代的人們所深信的。經濟學的任務在於改善人群,尤其是其中的窮人。我們永遠無法確知是否掌握了整個真理。但我確信總是存在有某種真理,必須用整個心靈來追求它,並對各種事實保持充分的虔誠,如果可能,應再加上謙虛和幽默感。寫作23年,有人喜歡、有人痛惡,而無論知我罪我,我都用感激的心說再見。
席爾克在近代美國經濟評論界極受敬重,而《美國商業周刊》上的庫特納和貝克亦然。庫特納自己和朋友合辦《美國展望》雜誌,著有《自由放任的終結》等書,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美國精英意見刊物之一的《新共和》以及《大西洋月刊》經濟評論家。庫特納在美國經濟評論幾乎全由校園經濟學家包辦的情況下,可以說是個異數。他的經濟思想接近"新政"傳統,屬於"自由左派",加以他不在校園,遂能以在野經濟知識分子的自由之身無所避忌。他的經濟評論銳利而充滿對人對社會的關懷,任何常讀《美國商業周刊》的人應當對他酣暢淋漓和視野開闊的文章留下深刻印象。
而《美國商業周刊》之所以會找像庫特納這樣的在野經濟學知識分子開設專欄,則有這樣一個故事。1985年5月6日的該期雜誌上,該刊總編輯史蒂芬・薛巴德(StephenB.Shepard)在"編者備忘錄"里說得很清楚:當時的美國,由於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已造成極大的爭論,加以新時代出現新問題,昔日的經濟學評論已失去了光彩,因而該刊為了重振經濟問題的公共討論和開發新視野,遂決定重組該刊1983年9月即開設的"經濟觀察"專欄作者陣容,邀請四個新興而有想法的專家學者執筆,每人四星期寫一篇。這四個人除了庫特納之外,還有喬治城大學策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政治經濟學教授保羅・格雷・羅勃茲(PaulGraigRoberts),他曾任里根政府的助理財長,屬於右派的"供給學派經濟學"發言人;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阿蘭・布林德(AlanS.Blinder);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和社會學教授,當時尚未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加里・貝克。庫特納在這"四人組"里,乃是惟一不在校園任教的異數,但加里・貝克也未嘗不是另一個大異數。當時的他已是"理性選擇學派"的巨擎,而"理性選擇學派"乃是近代最具爭議性的學派之一。這個學派有些觀點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有時候卻又讓人氣得吐血,簡直比反動派還要反動。貝克教授在《美國商業周刊》上的專欄也充分顯露出這樣的特點。就以1985年5月13日這一期《美國商業周刊》上開始的第一篇專欄 文章為例,即可看出其爭議性。這篇並未收錄在本書的文章是《市場如何在保障著婦女》,它扼要回顧了美國近代婦女的就業和收入增加之後,論說"婦女就業和收入增加主要應歸功於 市場,而非民權立法對婦女的保障計畫或婦女運動"。他的這種觀點不僅是右派,簡直是極右。然而,貝克教授的嚴格論證也並非瞎說。倘若沒有一個龐大的就業市場及婦女角色的變化,的確也撐不出婦女就業及收入增加的結果。只是他可能疏忽掉的是要形成整個市場有太多因素,例如各種民權及婦女運動的壓力迫使資方更努力地去開拓市場,它的結果最後回饋到勞動力市場上等等。將這些原因拋棄在外,只從各種結果的統計數字里尋找因果關係 可能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風險。在政治及社會學裡極重視"社會形成"(SocialFormation)的探討,它著重於人們的實踐行為 貝克教授忽視甚至低估了實踐行為這種"超市場"因素的重要性。
然而,如果因此就認為貝克教授是個大保守派,那倒也未必。例如,1994年美國計畫調高煙稅,另外聯邦法院也對當時秩序混亂但卻快速發展的電信業進行規範,他都義正辭嚴地,從市場的角度公開反對,他對香菸市場作了分析 而後雄辯地指出香菸加稅收效甚微,而且還會真正傷害到窮人 甚至還造成走私猖獗。而聯邦法院企圖規範尚在形成中的電信秩序,除了是外行領導內行外,也將滋生無數困擾及後遺症 餘年來,在各種市場特徵清楚的問題上,貝克教授的評論一向
令人信服,由於他的縝密思考,能夠提綱挈領,抓住問題的本質並維持住一定的正義性。他在稅收問題、治安問題、教育問題等方面的經濟分析都極為精采且多別人連想都想不到的視角。尤其是他在談到對企業犯罪及其傷害時的處罰問題,認為罰不是罰它所造成的傷害,而是要罰它原始的企圖利益,因而罰宜加重。這種論點證明了他決非某些人想像的那樣保守。因此,貝克教授是個相當卓越的經濟學和社會學家,他的觀察範圍異常寬廣,有許多非常獨特但也倍受爭議的觀點。例如,對美國移民問題,他多年來始終主張將移民配額標售,一方面可以因此而獲得更好的人力資源,同時也可讓其他美國人覺得比較心服,以免大家覺得移民是來賺美國人便宜的討厭鬼。另外,多年以來他也都主張毒品合法化,才能讓毒品降價,減少反毒成本,也可使大量毒販絕跡。這些想法都非常極端和有創意,最近因為東南亞股市風波而被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指名的億萬富豪索洛斯,就是貝克教授毒品合法化的死心塌地的支持者。貝克教授的這些觀點之所以有爭論,乃是它涉及許多更基本的問題,以拍賣移民名額為例,如果美國可以標售移民名額,那么移民的出口國是否也可以向美國要求支付"人才稅"?如果一個國家因為毒品擴散而使其合法,這個國家的心理及道德防線豈非完全棄守?這些都是"超市場"的問題,"超市場"問題乃是重大且不確定的政治選擇。
因此,閱讀貝克教授在《美國商業周刊》上的經濟評論專欄,無論對專業的經濟學者、政府或國會人士、企業界,以及一般讀者,都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頭腦體操。長期以來,我自己也以這種態度閱讀他這些有時讓人讚嘆、有時又令人生氣的專欄。
貝克教授乃是當代"理性選擇學派"巨擎,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所謂"理性選擇",乃是由經濟市場概念延展而成的一組方法論和意識形態。它以明言或不明言的"市場"之存在,人們各種偏好的相對穩定性,以及利益或效用的極大化或最適化三組假設為前提。在過去十餘年裡,這個學派早已跨出經濟學的範圍,而向政治學及社會學延伸。由於近代西方社會已由"傳統化"而"現代化"而"利益化",並由"現代化",使得人們的"經濟人"特性日益增強,人與社會的不可測性和巨變性也降低了,遂使得"理性選擇學派"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也保證著這個學派的方法在談論許多公眾議題時的有效性。"理性選擇"用於政策分析與設定,已日益成為一種主流。貝克教授經濟評論里的許多見解都顯示出了這種特性。
不過,當代許多另外的學者也指出過,"理性選擇"的"理性",已脫離18世紀"理性時代"以來的那種"理性"定義,而和市場裡的"效用"近於等同。此外,"理性選擇學派"的方法論,乃是"方法學上的個體主義",著重"邏輯--約化演繹",因而人們亦稱貝克的經濟學為"個體經濟學"或"個體經濟學"。這種方法論及思想,當用來談比較有"市場"性質的問題幾乎難找到可以挑剔的缺點,但任何問題的"市場"性質不明確,它就充滿了不確定和容易引起爭論的風險。若問題不具"市場"性質而將其"擬市場化"來討論,那就更會引發論戰。所有的這些優點和缺點,都表現在貝克教授的思想中和經濟評論專欄里。
現在,收錄重編他12年來發表在《美國商業周刊》"經濟觀察"專欄中的文章,而成《生活中的經濟學》一書。我重新閱讀一遍,再度感受到那種讀大師著作的知性樂趣。貝克教授雖獲諾貝爾獎,但他的見解至今仍有爭論,這乃是一切具有原創價值的人與事所難免的宿命。但讀他的著作有
如頭腦體操,無論對他的意見同意或反對,但在讀了他的書後,卻必然會變得更有識見。喜歡或嘗試要對各種問題作經濟思考的人,不能錯過這本著作,如果可能,不妨也成為《美國商業周刊》"經濟觀察"評論專欄的讀者。
南方朔
生活中的經濟學 本書目錄
專題1 政府管制與自由化政策解決魚類被濫捕的最佳方法就是針對捕魚量來課稅
國會應該趕緊放寬對電信業的管制
美國不應該以任何方式來控制國內油價
事實證明,政府過度乾預會遏制經濟成長
郵政制度沉疴難治民營化是唯一的解決良方
為什麼國營企業應該改為民營
專題2 勞工市場及移民問題
調高勞工基本工資 就會降低就業機會
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慘痛經驗,美國應該引以為戒
員工持股的制度,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勞工市場也應該推動自由化政策
聯邦政府對非法移民的政策應該改弦更張
如何應付非法外國勞工急速增加的問題
如何讓外來移民成為經濟成長的推動力
專題3 人力資源和學校教育
收入差距擴大 對經濟發展未必是件壞事
第三世界要提高經濟實力,更應關注基礎教育問題
柯林頓的助學貸款計畫不可行 應退回重擬
高中輟學的年輕人 應該接受完整的職業訓練
為什麼美國不能像亞洲國家那樣重視教育
對大學生提供教育補助,是錯誤的政策
如何協助家境清寒的年輕人脫離貧困
良性競爭是改善學校教育的最佳途徑
專題4 家庭問題
為什麼人民應該減少對政府補助的依賴
夫妻應該在雙方都同意之後才能辦理離婚
孩子的幸福應該是社會救助制度的重心
夫妻訂定婚姻契約 可以緩和離婚率高漲的問題
實施強制儲蓄的制度,才能讓社會保險
行之久遠
政府的干預反而讓老年勞工無法順利就業
只有貧窮的老人才有資格領取社會保險金
專題5 歧視問題
少數族裔的補償計畫應該取消 才能真正在社會立足
銀行是否歧視少數族裔 不能僅依據某項研究
美國黑人終究會有機會追逐自我實現的夢想
統計國內生產總值時 應該把家務的貢獻也算在裡面
市場供求法則能真正保障職業婦女的權益
改善生產率是提高職業婦女地位的最佳方法
專題6 犯罪和毒癮問題
管制槍械的最佳方法 是對持槍犯罪者施以重罰
政府必須採取強硬措施 才能遏止犯罪的發生
企業犯罪應該根據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而得到合理的懲罰
在企業違法之時 應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重罰
賭場經營應該合法化,但目的不在於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增加菸酒稅收的壓力 不應該由窮人來承擔
越來越多人能夠接受毒品合法化的想法了
應該讓毒品的使用合法化嗎
專題7 利益團體和政府決策
無家可歸的遊民人數,顯示不少社會問題被過分渲染
新的總統當選人 只怕不會帶來新政
道路破損及警力不足都是問題 但政府也難為無米之炊
日本的經濟成就 不應歸功於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
美國企業仍具國際競爭力,政府不必過度干預
工業政策聽起來不錯 但不能解決問題
最好的工業政策 就是政府不加干預
專題8 政府和稅收制度
擴大政府功能不是辦法,是縮減政府規模的時候了
政府不應以不當的研究作為制定政策的基礎
根除貪污問題之道在於減少政府對經濟的操縱
政府的支出規模實在不容易控制
限制民意代表的任期並不能真正解決國會的混亂
聯邦政府的工資結構應該根據民間企業的標準來調整
調高香菸稅不會增加多少稅收反而會帶來不少負作用
政府不該強迫企業增加支出來解決急迫的社會問題
應該調高的不是飲酒年齡限制而是酒的稅率
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審查不應局限於法學素養
聯邦法官為終身制的時代已過 應以固定任期制來取代
專題9 國際貿易和國際協定
歐共體應該放棄單一貨幣計畫並加強各國貨幣的競爭
讓美元匯率貶值仍然是解決貿易赤字的好方法
所謂的公平貿易措施 通常只是為國內廠商謀利而已
台灣和韓國的經濟成就應該讚揚而不該給予懲罰
國際貿易的擴張使得小國經濟得以蓬勃發展
各民族尋求獨立的聲浪高漲 但經濟上卻走向整合
小國在經濟上照樣能夠生存 甚至還享有優勢
以市場經濟制度來解決人口增長的難題
應該以冷靜的頭腦來處理溫室效應的問題
世界末日的預言總會不攻自破
專題10 股票市場和經濟衰退
你認為有人在背後操縱日本股市嗎
股價漲跌通常和市場心理有關
股市重挫不會導致經濟衰退
下一次的經濟衰退究竟會有多嚴重
專題11 經濟學家
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著實讓人喜出望外
史蒂格勒教授這位不受拘束的經濟學家令人終身懷念
為什麼經濟學家既是媒體寵兒 又是他人嘲笑的對象
附錄 走出象牙塔的專欄作家
生活中的經濟學 文章節選
針對這種狀況,麻薩諸塞州及其他各州決定對商業性的捕魚以及一般釣魚客的捕魚量,都規定嚴格的限制。過度濫捕未必是魚類供應明顯減少的主因,但在環保人士的大力鼓吹之下,人們以為只要對捕魚量設定上限,問題就能解決。
不幸的是,對捕魚量設定上限,卻是個很糟糕的方法。它鼓勵漁民在捕魚季節開始之初,就搶在別人之前先行大肆撈捕,能捕多少就捕多少,以免當年的配額先被用完。去年就發生了這樣的狀況--麻薩諸塞州政府為商業漁獲量所設定的上限是20萬磅,但這個配額在7月底以前就用完了,往年漁季通常要到9月才會結束。人們提前大量捕撈鱸魚的結果是,市場批發價格大幅度滑落,每個漁民手上都有一大堆鱸魚賣不出去;但在配額用完之後,則連著好幾個星期在市場上無魚可買,價格自然急劇上揚。對捕魚量設定上限的做法,提供了不當的誘因,反而使得當地漁民的生計面臨更大的困境。
近幾年來,該地區外海的鱸魚數量快速增加,可能是因為捕撈受到限制,以致魚類的繁殖率上升了。因此麻薩諸塞州在1995年決定將商業捕魚的上限提高到75萬磅,幾乎是前年的4倍。不過,雖然配額的上限提高了,但預期還是很快就會用完。因此,該州規定在市場上買不到鱸魚的期間,不準商業漁船出海進行撈捕,希望能以這種方式,讓漁民把出海的次數平均分散到整個漁季。但這么做的結果,卻使鱸魚價格在這幾個星期變得特別昂貴,而且還不容易買得到。
想對鱸魚的撈捕加以限制,又不想讓市場上出現買不到魚的狀況的話,有個比較好的方法可以採行,這個方法不僅會受到消費者和納稅者的歡迎,相信釣魚客還有漁民也都會欣然接受--也就是由各州根據捕魚量的多少,來對捕魚者課稅,稅率可以根據魚的重量及大小加以調整。如果捕到體積過小或還沒有長大的魚,則應給予嚴厲的處罰。目前的規定是,如果捕到過小的魚,則必須把它們放回海里去。
這種方法,是用稅率的高低來控制捕撈的總量。在稅率較高的時候,撈捕鱸魚的數量就會減少。這樣做的話,漁民就沒有必要在漁季剛開始的時候,急著出海恣意撈捕,因為他們是根據捕撈量來繳稅,沒有理由搶在別人之前下手。而政府對漁民及一般釣魚客所課徵的稅率,應該是一視同仁,因為對海里的鱸魚數量來說,不管撈捕的人是誰,其結果都是相同的。在執行方面,課稅的制度不會比現行的做法困難。目前是對捕獲總量設定上限,因而必須對漁民的捕魚量加以監控。除此以外,這種方法對政府稅收也有幫助,可以把這些額外的稅收用來研究,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鱸魚的數量變動那么大,也可以把稅收用來改善當地的海洋生態。
政府對漁類撈捕的問題加以管制,顯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政府卻連撈捕鱸魚這樣的管制措施都不容易做好。因此,如果政府想對全國性的工業加以管制,而這么做是好是壞都還在未定之天的時候,就更難想像在政治上會興起多大的波瀾了,特別是那些很受媒體注意的產業更是如此。最近政府為了民眾的健康及安全而在環保方面所作的規定,也引起了社會爭議。這是我們在鱸魚事件里,所得到的教訓。
生活中的經濟學 作者介紹
加里・貝爾,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目前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及社會學系,同時也是胡佛研究中心成員。此外,還曾擔任共和黨候選人多爾(Bobert dole)的政策顧問。貝爾教授是少數幾位經濟理論來分析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家之一,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名。吉蒂・貝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目前擔任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歷史系副教授,亦為胡佛研究中心成員。在芝加哥念書期間,認識了加里・貝爾,而結為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