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珞金鎖吉讖》

《瓔珞金鎖吉讖》是清代時期曹雪芹的一首讖語。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瓔珞金鎖吉讖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作品體裁:讖語

作品原文

不離不棄,
芳齡永繼。
(出自《紅樓夢》第八回。前一句為瓔珞金鎖正面所題文字,後一句為瓔珞金鎖反面所題文字。)

作品賞析

薛寶釵的金鎖雖不過是人工打造的金器,但鏨在上面的兩句吉讖卻“是個癩頭和尚送的”,且又有金玉相配之說。薛寶釵在賞鑒通靈寶玉時,賈寶玉聽丫頭說她項圈的金鎖上也鏨有字,故央求薛寶釵拿給他瞧。瓔珞,指項鍊、項圈之類裝飾品。
薛寶釵的瓔珞金鎖固為常物,不同於賈寶玉與生俱來的通靈寶玉之神奇,但因為也與癩頭僧拉上了關係,所以也就變得神秘而不再是一般的項飾了。在相互賞鑒中,通過丫鬟鶯兒和賈寶玉自己的話一再強調,彼此飾物上的兩句話八個字“是一對兒”,這些話本身也可以視作是一種吉讖。作者思想上原本帶有某種宿命的成分,藝術上又特別注重伏線照應,既然“金玉姻緣”是他們將來的注定的命運,所以在書中就先有這樣的暗示了。
與通靈寶玉上的吉讖一樣,金鎖上的八個字其實也並不一定是吉利的,因為它也有“不”字作為前提條件,倘或“離”了“棄”了,那就談不上吉利了。從脂硯齋批語提供的佚稿情節線索看,正是如此。《紅樓夢》的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第二十一回有脂硯齋批語說:“寶玉之情今古無人可比,固矣;然寶玉有情極之毒,亦世人莫忍為者,看至後半部則洞明矣。此是寶玉三大病也。(前有兩條脂批說:‘寶玉惡勸,此是第一大病也。’‘寶玉重情不重禮,此是第二大病也。’)賈寶玉有此世人莫忍為之毒,故後文方能‘懸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玉一生偏僻處。”由此可知,薛寶釵最終是被“棄”而“離”的。吉讖暗藏深意,用語也是很巧妙的。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漢人,大約在明代末年被編入滿洲籍。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一職達六十年之久。後來父親因事受株連,被革職抄家,家庭的衰敗使曹雪芹飽嘗了人生的辛酸。他歷經十年創作了長篇名著《紅樓夢》,死後遺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該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