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觀察 本書前言
後記:體驗、觀察與分享 1998年到1999年,我有幸應邀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當代中國中心作學術訪問。這一年多異國他鄉的遊學歲月,讓我有機會如此貼近地觀察和感受澳大利亞的社會生活,反思這個西方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方方面面,坦率地說,我找到了一些很特別的感受和體驗,有的至今還讓人銘心刻骨。不管怎么說,一生中有這么一段遠遊的經歷,算得上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不過,這樣也好,卸下平日之所累,利用澳大利亞安靜的環境裡讀點書,未嘗不是件好事。我想,如果時間倒退回去十年、二十年,我肯定會因此而興奮雀躍。可到了眼下這樣的年齡,再來經歷“洋插隊”,既沒有對國外光怪陸離的生活誘惑的嚮往和迷惘,也感覺不到那種到國外尋求出路的熱情和瘋狂,難怪一位笑我“搭錯車”的朋友稱我是“一肚子不合時宜”。 出國對別人意味著什麼,我無意妄加猜測,但對我來說,出國倒真是一場靈魂的“煉獄”,是一部摻雜著酸甜苦辣的悲喜劇。記得剛到坎培拉不久,我曾在日記里寫上這么幾句話:“因為遠在異國他鄉,我知道了感動――為刻骨銘心的思念、為素不相識者的幫助、為祖國發生的一切而感動;因為遠逝的年月,我懂得了感動――這是與夢想的實現與破滅、與華發漸增責任漸重相伴生的感動。”這段話不是矯情,它的確表達了我當時的心態。 還記得當時我揮別親人,意氣風發地踏上去澳洲的旅程,自信適應國外生活絕無問題。後來卻發現這樣的自信來得太早了一點。在坎培拉的頭一個月,一日三餐、上班下班,都會變成類似“煉獄”般的心理體驗。我自認並不是那種渾渾噩噩耗時間的人,但這種體驗卻讓人既感到心驚肉跳,度日如年,又覺得無所作為,一事無成。記得曾讀過梁實秋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中一段寫道:“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錶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牆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誠所謂心有靈犀,這段話十分真切地反映了我當時的生存狀態。 其實,偶爾出國考察旅遊和在異國他鄉生存奮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現在想來,當時的我的確是過於脆弱和敏感了。人的一生本來有多種選擇機會,在國外深造乃至定居,無非一種人生選擇罷了,有何必要大驚小怪?如果說以往我曾經對那些一門心思謀出國的人存在或多或少的誤解的話,那么,因為這一年的體驗,我對那些在海外拼搏奮鬥而且紮根創業的同胞時常生出些許敬意。 我知道,沒有一個通用的生活公式讓一個人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遊刃有餘;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公民”,這可能永遠只是一種理想。做“大漢”民族做慣了,再到其它國家去做少數民族,我不去想也知道這必定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因為你生活在別的國家,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必定在影響你、在左右你,而你必須按這個國家的傳統和思路去思考問題。在澳洲的華文報刊上,經常可以看到諸如“入鄉隨俗”、“融入主流社會”的提醒和呼籲,這顯然是一種基於身份認同的拉戰和危機而產生的必然反應。何況,人是需要有所依歸的,人必須在文化和感情上屬於某個國家和民族。當國家與國家之間真正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人往往會很自然地產生民族的情感,這是靈魂深處的集體文化記憶使然。因此,人只可能有世界視野,但永遠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公民。……澳洲觀察 本書目錄
上篇 說長道短1 澳人寫真
2 世事漫評
3 澳洲對話
下篇
1 舊地重遊
2 世故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