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尼克和弟弟在相當惡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伴隨著他們的童年的是貧窮、虐待以及他們那個沉迷於酒精的母親,在他們的記憶中,唯一的美好回憶短暫地存在於他們那個出生不久便夭折的弟弟身上。而後來,隨著這個家庭的徹底瓦解,尼克與弟弟也從此失散。
多年以後,33歲的尼克剛從監獄里釋放,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他拚命健身,拚命喝酒,只有在這樣他才能暫時抑制住回憶的痛苦與孤獨,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繼續生存下去。他成為了一個健身教練,住在哥本哈根市郊的一家破敗的旅館裡,偶爾跟女鄰居蘇菲做做愛,但在他心裡,卻不能忘記舊愛安娜。他的弟弟則成為了一個癮君子,同時也是一個單身父親,對他來說,毒品和孩子馬丁就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他做著海洛因生意,理由卻是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無論他有多么的愛自己的兒子,一個癮君子始終很難成為一個好父親,他隨時有可能丟掉兒子的監護權,甚至於馬丁徹底分離。
兩兄弟在相同的城市中過著互不交集的生活,學著去愛,去遺忘,去理解,卻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對方,然而現實的生活卻將他們各自綁得死死的。終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兩兄弟的生命再度有了交集,而他們的重逢竟然是在監獄裡,一切似乎已經為時已晚。
影片看點
由丹麥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執導的《潛水艇》。尼克和弟弟從小在貧窮、暴力和酗酒的家庭生活,新出生的小弟弟給他們帶來了歡樂和希望。然而嬰兒不久便夭折,對逝去美好的追憶和負罪一直在他們以後的人生中如影隨形。
隨後導演將兩兄弟成年後平行發展的故事分開交待:哥哥尼克性格暴力孤僻,靠健身和酒精麻醉自己來忘記舊愛。鄰居蘇菲幫他派遣寂寞卻被他的朋友依文誤殺。弟弟在毒癮和對兒子馬丁愛和責任感之間尋找平衡,最後因為販毒被抓在獄中自盡。兩部分情節的排段表現出錯落的生活讓兄弟倆不能相見,而獄中再見時已是永別。
本片涉及的人物都是一群在生活中苦苦掙扎卻不能上浮的社會底層年輕人。所謂“潛水艇”這個題目正是象徵了他們想浮出水面卻不得不窒息在水中的生存狀態。他們雖然各自被囚禁在自身的困境之中,卻又始終不願放棄給予愛和尋求愛的希望。哥哥生活在孤獨封閉的世界,卻毫不吝嗇的對“胖子”依文施與庇護和幫助,還更是把母親的遺產留給弟弟和侄子馬丁。鄰居蘇菲不能和兒子一起生活,轉而對尼克關愛有加,甚至產生疑似愛情。弟弟為了賺錢養活兒子不惜鋌而走險去販毒。依文簡單直接的尋求愛與幫助卻一再犯錯。他們生活在黑暗的角落,性格中往往暴露出直接的一面,經常從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出發。導演以客觀的視角觀察他們的生活,沒有施捨憐憫,也沒有解釋分析,給觀眾留下悠然不逝的感受和同情。
影片初始,導演用嬰兒的歡笑和純潔的白色烘托兩兄弟給嬰兒洗禮時的純真美好。影片最後,尼克和侄子馬丁在教堂給弟弟送別,提起馬丁這個名字的由來正是當年兩兄弟給弟弟取的名字。陳年的情誼再次彌散在純潔的白色之中。除了本片平穩順暢的節奏, 自然妥帖的色彩, 曾經給Metallica和Blur樂隊執導過多部MTV的溫特伯格在電影中對音樂的選用也非常出色, 比如Gasolin樂隊的那首《Fatherless hill》 。英倫搖滾清朗冷僻的音色與影片風格基調非常契合。
1969年生於哥本哈根的溫特伯格16歲就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短篇,隨後進入丹麥國家電影學院學習。1998年憑藉第一部實踐Dogme 95宣言的作品《那一個晚上》(The Celebration)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會大獎。之後分別拍攝了兩部英語片《都是關於愛》(It’s all about Love)和《親愛的溫迪》(Dear Wendy),一部丹麥語喜劇《當男人回家時》 (When a man comes home)。2008年作為提倡“電影民主化”和保持電影純真的Dogme 運動創始人之一,歐洲電影節特別授予溫特伯格世界電影大獎。
幕後製作
揭開生活最直接的陰暗面
丹麥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和拉斯·馮·提爾等人一起,是著名的“道格瑪宣言”的創始人,他在1998年拍攝的處女作《家族慶典》(Festen)作為這項運動的代表作品之一,曾經獲得過坎城電影節評審會獎,其後的英語片《親愛的溫迪》和《一切為了愛》(2003年柏林電影節非競賽單元)讓他開始為更多英語觀眾所熟知,《潛水艇》是他的第六部電影長片,也是他第一次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影片改編自丹麥作家Jonas T. Bengtsson的同名小說,片名“潛水艇”指的是種殘忍的虐待方式,即反覆將人的頭部按入水中直到瀕臨溺死再拉出來。但在影片中,“潛水艇”的場景並未出現,而是作為一種隱喻而存在,在某種程度上,片中的角色都在努力浮出水面求得生存,虐待他們的是生活本身,他們找不到呼吸的餘地。
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這樣描述自己的創作動機:“我想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即使是在最苦悶的情況和最淒涼的環境下,人們還是會相互照顧。雖然我從未有過如電影中那樣的經歷,但是我卻經常被生活中的黑暗面所吸引。片中的人物都處在人生的最低谷,他們的所處的環境更加艱難和殘酷,也正因如此,他們沒有閒情逸緻去進行一些睿智或者裝腔作勢的談話,他們屬於社會中最坦率直白的一群人,生存是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
關於同情、愛與責任的故事
故事主要發生在哥本哈根的西北部工人階級居住區,主線圍繞著兩個失散的兄弟各自的生活,以及對對方的找尋展開。從影片一開始,還是孩子的兩兄弟就已經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開場不久,兄弟倆為剛出生不久的弟弟洗禮,這是他們一生中唯一一次得到兒童該有的最純真的快樂,然而這一切很快便一去不復返。溫特伯格說:“如果他們能夠在成年後早些相遇,他們也許能夠相互幫助走出困境。”
尼克是個易怒的角色,但他又打心底想照顧身邊所有的人,對於那個不幸夭折的弟弟,他始終充滿愧疚感,而與安娜之間讓他畢生難忘的愛情,讓他不想再失去身邊的任何人,溫特伯格說:“在一開始,觀眾也許覺得尼克就是那種典型的不值得憐憫的混蛋,但我不想讓觀眾失去對他或者片中其他角色的同情,對我來說,角色身上的人性一面是我關注的焦點,我想讓觀眾們始終注意到這些角色身上的脆弱。不管他們的行為是多么粗暴,我們都應該明白他們其實是弱勢群體。”他表示,“我認為尼克是一個殘暴和純真的結合體,我希望觀眾能夠看到他身上的孩童的一面,即使是在他長大成人以後。”
另一方面,在尼克的弟弟身上,展現的是父母的責任問題,身為人父是他生活中唯一的意義。原著中對父子關係的描述,讓同為單身父親的溫特伯格深有感觸,“你會害怕讓孩子們失望,害怕不能夠盡到做父親的責任,這種感覺會一直持續。”他認為,“如果不是為了兒子馬丁,他也許早就因為服藥過量命喪黃泉,照顧馬丁成為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他也常常需要在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中做出考量,對於他無法盡到自己的責任,他也會感到內疚,他絕望地掙錢餬口,但其實卻陷入了一個誤區,因為孩子想要的也許並不是錢,而是愛與關懷。有許許多多的父親為了養孩子拚命工作,最後卻兩頭皆失,在工作的時候想著家人,在家裡的飯桌上思考工作,馬丁其實跟他們沒有什麼不同。”
幕後花絮
《潛水艇》柏林舉行首映 導演女兒亮相助父陣
當地時間2010年2月13日,主競賽影片《潛水艇》(Submarino)舉行首映禮,主演莫騰亞·羅斯(Morten Rose) 、帕特利西亞亞·舒曼(Patricia Schumann)、導演托馬斯亞·溫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 、主演Reingaard Neumann 、雅各布亞·塞德格讓(Jakob Cedergren)亮相。導演托馬斯亞·溫特伯格的兩個女兒也前來為父親助陣。
托馬斯亞·溫特伯格曾是丹麥電影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入學學生,而且表現出色,學生時期作品即在多個短片影展、多倫多影展得獎,甚至還獲得過奧斯卡的提名。他的長片處女作《最偉大的英雄》共獲得丹麥電影獎三項大獎。
而他和拉斯-馮·提爾帶頭起草的道格瑪宣言(Dogme95)更成為二十世紀末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運動運動。由其他率先拍攝編號第一號道格瑪電影《家族慶典》更是轟動國際,先在坎城拿下評審團大獎,接著又得到歐洲電影獎年度最佳新導演,美國獨立精神獎以及紐約、洛杉磯兩大影評人協會則頒予最佳外語片肯定,這部片更在他的祖國丹麥創下入圍7項全數得獎的光榮紀錄。
影片評價
提起偉大的“道格瑪95”運動,大多數人會想到丹麥電影大師拉斯-馮-提爾,他的聲名赫赫,幾乎讓大家覺得這個“在電影拍攝中灌輸樸素感覺,強調電影構成的純粹性並聚焦於真實故事和演員表演本身”的運動是他獨自發起的。但實際上,他並不寂寞,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跟他一起發表宣言,並實踐他們的美學承諾。1969年出生的丹麥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便是其中之一。
托馬斯-溫特伯格的第十部電影《潛水艇》入圍了第60屆柏林電影節,在Cinemax 7做記者場放映時,座無虛席。
這部影片改編自丹麥作家Jonas T. Bengtsson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對有童年陰霾的兄弟各自的人生軌跡。精妙的是,故事講述的方法和人物的命運絲絲相扣,“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結構譜就了一曲丹麥底層人物成長的“機遇之歌”。
影片始於對一隻嬰兒肥胖、稚嫩小手的特寫,鏡頭有些微晃,包裹著純淨的光。接下來,我們知道這是在一個大人缺席的家庭里,尚幼的尼克和弟弟獨自照料著剛出生的三弟。他們為給小嬰兒取什麼樣的名字而苦惱,於是就拿起電話黃頁本隨機地翻了起來。在幾個否定之後,他們敲定了名字,就像神父那樣,在被窩裡舉行了神聖的賜名洗禮。
酗酒的母親卻像一個闖入者,在這個時刻搖搖晃晃著回來了。她的歸來卻是災難,她和尼克發生了衝突,尼克和弟弟捉弄了她,讓她廚房人仰馬翻,還掐斷了電源,宿醉的她在廚房睡了一宿。酒醒後,母親離家,心情鬱悶的尼克和弟弟喝起了她的酒。兩個孩子就像搖滾戰士那樣,在嘈雜的音樂里蹦跳起來,內屋,小嬰兒哭聲大作,卻被尼克視做要無關緊要的哭啼,“讓他自己待會就會好的”。
不勝酒力的兩兄弟在沙發上東倒西歪地睡著了,等他們醒來之後,尼克才醒悟過來,要去看看小嬰兒。但,為時已晚,嬰兒已變得僵硬,臉部都有些變形。這只是電影的開篇,這也是尼克無數個夜晚的夢魘。
尼克已年過三十,剛從監獄出來,成了一名健身教練,住在哥本哈根市郊的單人旅館內。他和女鄰居蘇菲偶爾做愛,但他卻難忘已做母親的舊愛安娜。他對安娜肥胖、愛惹事、稍有些精神失常的弟弟多加照顧。他早已和自己的弟弟沒了聯繫,獨自一人,就像城市裡的孤魂野鬼。
他尋找著自己的弟弟,但是毫無進展。他的心情越來越低沉,對和他偶爾做愛的女鄰居蘇菲置之不理。蘇菲當著他的面,和他的舊愛安娜的弟弟,一個略有痴呆肥胖男人調情。安娜的弟弟在激情中將蘇菲勒死,尼克墜入到無邊的黑暗中。
這個時候,尼克弟弟的故事才慢慢上演。弟弟是個癮君子,力不從心地照顧著自己6歲的孩子馬丁。他和尼克在母親的葬禮上重逢,拿到了母親遺產,為了馬丁日後的生活,開始做注射升級到販毒。
當他和尼克再次相遇,二人都進了監獄。兄弟倆縱有千言萬語,卻都太遲了。弟弟自殺身亡,尼克無罪釋放……
這是一部氣質舒緩、牽動七情六慾、感召內心的電影,哥哥尼克是“頹敗的英雄”,雖然家世不好,入過監獄,但他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關心周遭,牽掛弟弟。片名“潛水艇”,指的是一種至殘酷的虐待遊戲,施暴者者會將人的頭部按入水中直到瀕臨溺死再拉出來。在影片裡,應對的是尼克的三重遭遇。殘酷的部分是,第一,尼克為替安娜的弟弟頂罪,入獄;第二,尼克失去了弟弟,第三,小嬰兒成為他多年的愧疚。但好在,警察明察秋毫,將他釋放,而他又和侄子馬丁重逢,在影片的結尾,包袱才抖出來,小嬰兒其實在當年被他們賜名為“馬丁”,和侄子的重新生活讓他徹底地拯救了自己。
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結構里,兄弟倆的生活有過三次交集。尼克的章節,他打電話給弟弟,但是卻沒有出聲,我們在弟弟的章節看到,弟弟接了電話,並不知道是哥哥打來的。而那個時刻,正是弟弟人生的轉折點。尼克的章節,安娜的弟弟被人毆打之後,橫躺在地上。在弟弟的章節,弟弟坐車穿城而過去賣毒品,在車裡看到了他被人毆打的過程。
尼克章節里,他因為找不到弟弟而產生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暴躁與暴力的反應,觀眾開始不明就裡,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在母親的葬禮後第一次和弟弟重逢後,已經知道弟弟是個癮君子。他開始擔心弟弟,而更重要的是他擔心“馬丁”,這個和當年的嬰兒有著同樣名字的男孩,尼克幾乎將他視做自己的情意結。
也許跟地域以及寒冷的氣候相關,北歐電影總有一些獨特的氣質,冷冽、犀利、風格卓絕,《潛水艇》是北歐電影美學與道格瑪精神的承載,它絕對有資格拿下柏林電影節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