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
金融中心建設僅靠政府推動是遠遠不夠的,社會各界都是金融中心建設的“利益相關者”,都要積極參與。我很高興地看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成立了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中外金融機構發展提供研究、諮詢、培訓等服務,搭建溝通、交流、分享的平台,這確實是一項適逢其時、服務大局、可喜可賀的創新之舉。——屠光紹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長
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一個舊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新的增長模式有.待確立的時期,一個短期內承受巨大硬著陸風險、中長期轉型任重而道遠的時期。在這樣的關鍵時期,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顯得格外重要。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寶鋼經濟學教席教授
社會保障機制可能對你個人、對你家庭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整箇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對整個國家是否可以穩定發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不過這是一個相對長期的事,如果我們中國人急功近利,可能就會走向糟糕的地方,希望我們可以意識到這一點。
——高西慶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嚴控地根的結果是房價不斷上升、房地產市場上一系列扭曲現象的根源所在……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增加供應。要是說中國的土地不夠用,我不知道日本人是怎么活的,日本的人口密度比我們高多了,1億多人口在那么小的地方上他們是怎么活的?所以我們在土地供應方面的餘地是非常大的。
——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
目錄
序一序二
新世紀全球金融格局十大特徵
中國社會保障機制的問題與前景
流動性過剩和資產價格泡沫
國內外經濟失衡背景下的中國貨幣政策
A股上市公司業績實證分析
中國經濟轉型的機遇與挑戰
私募股權投資:“金融資本主義”的重生
商業銀行為什麼要發放微小企業貸款
美國金融模式的過去和未來
美國模式與金融危機的演變
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關注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的後遺症
編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養老保障機制的制度演進中國進行養老保障機制的改造和西方國家還是有所不同的。西方的養老保障機制最早由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在100多年前建立,當時是為了促進工業的發展。俾斯麥最先看到,光靠企業家的良心發現或者他們對自己企業本身短期行為、利益的考慮是不能夠有效維持再生產的。這個負擔最終要落到政府的身上。從那時起強制建立並實行了普魯土的養老機制。今天,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這個系統。拉美一些國家雖然也是開發中國家,但是在養老保障方面起步比我們早很多,也比我們先進很多。大多數拉美國家,至少已經擁有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或八九十年代建立起來的養老保障機制。但是也正是由於這個過程,拉美民眾的思維方式和對政府的期待與我們的民眾是不一樣的。這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優勢之一。我們幾千年來都是靠家族互助與慈善賑濟,沒有這個機制。1951年,我們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同樣只管本系統的人,不管別人,當時勞動保險還只針對國營企業,因為當時經過國有化改造,基本沒有私營企業了。所以,當時我們考慮的是機制內的事,沒有考慮民營、個人,政府把企業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當時企業繳工資總額的3%,現收現付,其中有1.5%留在企業運轉,1.5%繳到全國總工會,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文革”。“文革”期間全國總工會癱瘓了,一直到1984年,系統才又慢慢開始運轉,開始實行退休費用社會統籌試點。20世紀80年代初,每一個退休工人大約由16個工人養活,而今天只有3個人。
經過“文革”10年的斷層,改革開放後開始有新的企業建立,老的企業人員冗雜,幹活的人少於退休的人。怎么辦?統籌。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統籌這個池子越大,全社會經濟就越有效。但到20世紀90年代初,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在90年代,進行大規模企業改制,企業當年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解僱人。但是被解僱的人放到哪裡去?當時國務院考察了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的經驗是,我們在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東西時,不僅要把資金引進來,西方的一些社會管理機制我們也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