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上科學《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一般利用彈簧測力計進行測量。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
過程與方法: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製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細緻、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自己製作彈簧秤,估計物體中立的大小準確些
【教學準備】
1、為小組準備:彈簧測力計、小物體、鉤碼一盒、長條形的硬紙板、橡皮筋、回形針。
2、教師準備:幾種不同樣式的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刻度板的紙板模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物體的重力有大小,那你們知道怎樣把物體受到的這個重力測出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板書課題)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認識彈簧秤的外形
要測量物體重力的大小,我們需要一樣測量工具,就是彈簧測力計(板書)。老師帶來幾種,教師出示三種,指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彈簧秤。(圓盤測力計、圓筒測力計、平板測力計)。生活中還有其他許多種,即使它的外觀都不一樣,但內部構造都差不多。
2、認識測力計的構造。
(1)彈簧測力計的組成部分。
既然我們叫它彈簧測力計,那它的肯定有什麼?(板書彈簧)仔細觀察還有什麼?(教師板書:掛鈎、提環、指針、刻度)掛鈎是掛物體用的,提環是操作時當拉手用的,那這個指針什麼用呢?
(2)觀察刻度板。
(板貼刻度紙模型)現在我們重點認識刻度,請大家看老師帶來的放大的刻度板。你發現了什麼信息?認識單位,知道一牛頓力與一百克力的關係,認識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在力,一小格是多大力,刻度板上最多能測多大的力。比較老師黑板上的刻度板(最大5牛)與你們手中測力計(最大0.5牛)有什麼不同?得出學生手中的測力計能測的物體重量比較輕。
3、認識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原理。
你覺得測力計為什麼能測量物體力的大小呢?指導學生玩彈簧秤。拉掛鈎,什麼在變?指名學生說出製作原理。師概括並板書:受力大,伸長長。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1、嘗試測量,學習注意點。
你會用彈簧秤測量物體的重力的大小嗎?誰來說說?你知道哪些是要注意的嗎?學生反饋。學習書本77頁的注意點,指名一位學生朗讀。(調零;與溫度計的讀法一致;明白不能超過測力計標定的最大的測量範圍)
指名學生上來演示使用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過程,其他學生觀察。說注意點,強調先估算再測量。
2、實際動手測量重力的大小
(1)強調:先估計,再實測;在記錄表中算出估計值和實測數兩者相差多少:要求學生儘量估測準確一些。
(2)實際測量幾種物體重力的大小,學生獨立做試驗,並認真作記錄,把數據填入表格。
(3)反饋。學生匯報,說說測量中存在的問題。
3、嘗試測量拉力。測同一種物體受到的力,重力和水平拉力。比較結果,為什麼會重力大於水平拉力?師小結。
四、製作橡皮筋測力計製作彈力秤
1、談話:你喜歡玩彈簧秤嗎?想不想自己擁有一個彈簧秤?老師提供給每一小組兩張硬紙板,四根橡皮條和四個回形針。
2、討論:怎樣利用橡皮筋製作一個彈力秤。自己製作的彈力秤也必須有哪幾個要素?(彈簧、掛鈎、指針、刻度板)師演示用回形針把橡皮條一端固定在硬紙板上,另一端也用回形針當掛鈎,重點研究刻度該怎樣表示?學生討論,師提示用鉤碼掛並及時標出刻度。
3、學生製作彈力秤,師巡視指導。
4、反饋。說製作過程及碰到的難處。用它來測量一些物體。
5、出示兩根橡皮條和一根的彈力秤,比較它們的刻度。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什麼?你知道了什麼?
課堂實錄
(一)引入
師:在《我們的小纜車》這課里,我們得出了關於拉力大小和小車運動快慢之間的關係?還記得嗎?誰來說一說?
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得慢。
師:這就說明力是(與生一起說)有大有小的。那么,這個拉力是有誰牽引的呢?
生:墊圈
師:墊圈表示的力是?
生:重力
師:那怎么來區分重力的大小呢?
生:可以用秤稱出來
師:那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測量力的大小”
(回顧已學的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之間的關係,讓學生體驗到力是有大有小的。同時,表明力還可以測量,引出今天的主題:測量力的大小。)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感知彈簧測力計
師: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力是有大有小的,力是可以測量的,在科學上能夠測力的工具叫做測力計。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個彈簧測力計。想不想認識一下。
生:想
師:呆會四人一小組,到兩邊的材料中心領取彈簧測力計,每個小組兩個。並且要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看看它都由哪幾部分組成?
(生領取材料,自行研究)
師:都研究好了嗎?誰來說一說
生1:我知道了彈簧測力計這個是彈簧,下面這個是指針,還有這個是叫(師幫助認識:掛鈎)
師:還有嗎?
生2:我還知道了這個叫做是(師幫助認識:提環)
生3:用來捏住,
師:呆會測量的時候一定要捏住提環,這樣就更規範了。
師:刻度板上都標著什麼呢?
生5:上面有“牛頓”(師追問:邊上還有什麼呢?),還有克力
師:這兩個都是力的單位,國際上用英文字母N表示牛頓,用GF表示克力,那么兩者之間都有什麼區別呢?這裡,老師有一則資料,請男生來讀一讀。
(男生齊讀)
師:那這兩者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生:1牛等於100克力。
師:真是這樣嗎,其實100克力是0。98牛,相當於1牛,國小里為了方便計算和測量就把100克力看作是1牛了。
生:老師,你看這個刻度板上,兩邊的刻度都是不一樣長的,你看牛的這邊少一些,克力的這邊多一些。
師:觀察的真仔細
生:我發現了刻度板上還標著“500克力”
師:這表示什麼呢?
生:所測量的物體不能超過這個500克力,超過的話就沒用了。
師:確實如此,為了保護彈簧測力計,這裡還專門設定了一個擋護板。那么超過5牛的力的,像這個桌子能不能拿去測量。
生:不可以。
師:那么我們測量的物體都必須要控制在5牛(以內)。你再看一看這個刻度板的一小格代表多少牛?合多少克力?
小格代表0。1牛,也是10克力。
師:同學們都說的很好,我們再來總結一下結構。
(從自由感知彈簧測力計的外部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從感性的層面全面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外部構造。)
2、探究彈簧測力計測力原理
師:認識了彈簧測力計的結構,老師想到了一個問題:彈簧測力計為什麼能測量力的大小?同學們想知道嗎?那我們就來做個小小的實驗。
(教師出示實驗的步驟。並要求學生將解釋記錄下來,學生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
師:其他組還有沒有意見。
生:差不多
師:其實彈簧測力計就是利用了受力大,彈簧伸長的原理製造的。同學們真的很棒。
(獨立實驗,獨立作出自己的解釋,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比較輕鬆。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建構小組研究團隊。從理性的層面去幫助學生認識彈簧測力計。)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
師: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彈簧測力計的外部結構和測力原理,接下來,我們就來測量一下。那么在測量之前,我們先來感受一下,一牛頓的力、3牛頓的力、5牛頓的力分別有多大?
生兩人一小組,體驗一下1牛、3牛、5牛的力
師: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生:拉一牛的時候比較輕鬆,拉3牛的時候有點費力,拉5牛的時候很費力,都有點拉不動。
師:說的真好,根據你們的經驗,你能估計一下這個蘋果有多少牛嗎?
生:2牛,1。7牛,200克。。。。。。。。
師:老師告訴你們,這個蘋果所受到的重力大約是2牛。那再看一下這個鉤碼所受的重力有多大呢?
生:0。3牛,0。6牛。。。。。。
師:那我們來驗證一下。請器材員來領一下。測完了,馬上告訴我你的答案。
(生獨立測)
師:按順序匯報一下,(教師羅列數據:0。5牛 ,0。6牛, 0。5牛, 0。7牛,0。33牛,0。45牛,0。8牛,0。5牛,0。5牛)
師:老師告訴你們,其實我給你們的鉤碼所受的重力的大小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同學們測出來的數據這么不一樣呢?分析一下數據
生1:可能是彈簧老化了。
生2:可能是指針沒有制到零就去測了。
師:那我們請差距最大的兩個組來看看他們的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有沒有都指在零。
生:沒有
師:那怎么辦?
生:想辦法調整到零的位置。
師:那我們呆會測的時候,一定要把指針調整到0的位置。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生:可能是看的時候,沒有看準。
師:那么怎樣看,比較好呢?
生:我覺得眼睛的視線和指針相平。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總結一下,再來回顧一下,在測量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一,指針是不是已經指向了0,二是指針與視線要相平。
師:那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可以拿來測量呢?
生:不能
師:那么在測量的時候,應該還加一條。不能超過測力計的最大測量數量。
怎樣做才不會超過呢?那就應該先去估計一下。
(強調:在測的時候,先估計,再測量)
師:四人一小組,每個人都要參與測量,每個人估計和測量一種物體的重力。好,開始。
(生學生四人一小組完成。)
(學生展示自己的測量結果)
師:你們看估計的和實際的相差的還比較多,那我們課外再去鍛鍊一下,相信你的估計能力會更出色。
(這是一個讓學生經歷力的量化過程。為了讓學生科學規範的使用彈簧測力計,先讓學生嘗試測量50克鉤碼所受重力的大小,從匯報的不統一的數據中,分析出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並安排了測量自己帶來的物品的活動,加深鞏固學生使用的方法的掌握。)
(四)延伸、鞏固
師:看到同學們測的這么高興,老師也想來測一測。(師向下拉出3牛的力)
師:這是幾牛,是重力的大小嗎?
生:不是,是拉力
師:我在水平拉出3牛的力,這個是重力嗎?
生:不是,還是拉力
師:這說明彈簧測力計不僅可以測量重力的大小,還可以測量其他力的大小,具體可以測量哪些力的量,那我們下節課再去研究。
師: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是最簡便的彈簧測力計,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都已經有了電子測力計。同學們可以到課外再去看看。
師:今天布置一個任務:回去自己製作一個橡筋測力計好嗎?
生:好
師:回顧一下,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
生:我們知道了結構,彈簧測力計是由提環、刻度板、掛鈎、指針、彈簧構成。
生:我們還認識了牛頓和克力,還知道了100克力大約是1牛。
師:同學們,真牛!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為了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教師水平和向下拉出3牛頓的力,幫助學生認識彈簧測力計不僅可以測量重力的大小,同時還可以測量其他力的大小。為後面進一步學習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做好準備。)
教學反思
《測量力的大小》是在學生經歷了重力、拉力、彈力、反衝力等多種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的活動中,逐步建立了物體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運動的概念。並從中體會了力是有大有小的,同時引出力是可測的,讓學生知道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學習這課也是為後面的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奠定基礎。本課需要建構的概念有兩層:其一是力是可測的,力的大小可量化;其二是力是怎樣測出來的,探究力的測力原理。因此在建構這兩個概念時,我對活動的設計、活動內涵、活動功效都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活動結構的清晰化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活動的架構對於學生思維發展、概念的形成都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活動結構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為了讓學生在體驗中認識彈簧測力計,我專門設計了兩個小活動。一個是讓學生口頭交流彈簧測力計的外部結構,從感知的角度認識彈簧測力計;另一個是學生自主研究彈簧測力計的測力原理,從理性的層面深入的幫助學生認識彈簧測力計。有了這個基礎,學生對於使用彈簧測力計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指導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我設計兩個小活動:一個是嘗試測量50G鉤碼的重力大小,從學生匯報的不統一數據中發現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重要性。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滲透科學規範的使用科學儀器的意識。最後鞏固學生的使用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整個活動,從感知力的大小------認識彈簧測力計------使用彈簧測力計----製作彈簧測力計(課後完成的作業),環環相扣,活動結構清晰,思維順暢。
二、活動功效的最最佳化
作為科學教師,首先要學會辨證的使用教學材料,教材的意圖是希望學生能夠完成這三個活動,以確保這個活動過程的完整性。但我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是落在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上。因此,認識彈簧測力計的深刻性就非常必要了。而我設計的兩個小活動都是為了從感性和理性兩個層次幫助學生深刻的認識彈簧測力計,以保證學生在後面的使用中順利無誤,極力體現紮實的內涵,達成活動的最最佳化;後面的使用彈簧測力計中,我也作了深刻的思考。如果直接給出三條使用的注意事項,那么學生的被動接受只會導致學生的思維懶惰與疲勞,因此,我設計的嘗試測量和鞏固測量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從活動汲取最大的活動價值,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與思考。
然而實施的過程中,確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整節課的活動設計需要再整合。四個小活動來建構整堂課,給人一種煩瑣的感覺。原先在試教過程中本來想直接給出整個彈簧測力計的結構,但一想,是不是太直接了。因此,後來上的時候又改成了四個小活動。如果在將第一塊里的兩個小活動整合成一個自主研究彈簧測力計結構與測力原理的大活動,可能對於五年級學生的能力鍛鍊是很好的平台,同時也減輕學生的被動接受時限。
2、估計蘋果的失誤(估計該如何去體現)。這節課在定位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清楚的亮出了教材的意圖:先估計後實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估計是用得最多的,而且是現在新理念所倡導的一種方法。而我讓學生在只感受了一牛、三牛、五牛的力後直接讓他們估計一個蘋果的重力大小,這是沒有依據的估計,學生的感性經驗完全沒有成熟,如果能把這個小環節放在後面,即是對學生估計能力的檢測,同時也是檢測學生對“牛”這個概念的認識,一舉兩得。
3、過渡語需要不斷的改進。舒服的課堂需要順暢的感覺。在設計這課時,最擔心的就是過渡語的精練與恰倒好處。而本課中,所體現的這點還是不夠到位的,需要多多磨練。
4、上科學課的感覺有缺失。科學課自有科學課的個性。作為科學教師,首先要找到科學課的味道。在今天的課中,我試圖找到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感覺,然而語言的生硬確讓我有些力不從心,學生的興趣調動多少有些不盡如人意的。課後,我思量了許久,或許一種“順暢”才是課的根本,今天的課中,雖然做到了用詞用句的科學性,卻少了些人性味,故此,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要在語言的科學性中摻入人性味,造就和諧的師生共同探討的課堂氣氛。
參考
浙江台州椒江區黃礁柏加徐國小 何美燕
心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