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瓊白真人語錄》,四卷。由白玉蟾門人謝顯道、林伯謙、葉古熙、彭鶴林等纂 集白玉蟾語錄及部分詩文而成。按
書末彭鶴林跋語,當成於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 《正統道藏》收入正一部。內容可分為四類。
一,勸道。謂人身中有精、氣、神三寶,其中神是主,精、氣是客。但“精衰於淫,氣竭於嗔”,益己者無多,而喪者不可勝數。精氣不存,則神無所附,日月推延,“百骸潰散,四大分離”。於是“啟修仙學道之路”。勸人“視錦繡如弊垢,視爵位如過客,視金玉如瓦礫”,當“節飲食,省睡眠,絕笑談,息思慮”,進而“朝收暮采,日煉時烹,如龍養珠,如雞抱卵,火種相續,打成一片……”而行內丹修煉。指出如“能喧中得靜,濁中得清”,則“如蟬飲露,體自輕清,如龜吸日,壽乃延長”。
二,科儀術語之闡釋。謂古聖以“道學難入,世欲易迷”,故“設科戒儀范之文”。在釋“三籙七品”時稱,三籙者即金籙齋,上消天災,保鎮國王,帝王用之;玉籙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妃後臣僚用之;黃籙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七品者即三皇齋,求仙保國;自然齋,修真學道,上清齋,升虛入妙;指教齋,禳災救疾;塗炭齋,悔過請命;明真齋,拔九幽之魂;三元齋,謝三官之罪。凡此諸齋儀范,皆有所本,需照行不誤。至於“設醮”,有密醮式,河圖醮式等,並有多種禁忌。認為“行道奉法”應聽其自然,強調“憑誠以徹其感,恃法以行其事”。卷四並有《黃籙供職奏狀》具陳其事。此外,對“鍊度”、“罡步”、“丁步”、“步斗之法”、“五臘”、“圓通大法”、“瑜伽”等均詳加闡釋。
三,雷法。白玉蟾為金丹派南宗祖師,主內丹。但又兼傳雷法。蓋“雷法”乃道法之一種,頗似符籙齋醮之類,謂能役使風霆,輔正除邪,體天行化,佐國救民。強調行法須與內煉相結合,並以內煉為主。若僅“行罡作訣,念咒書符”,勢將身衰氣竭,神氣散亂,五雷不生,道法不靈。故強調必須返求諸己,將雷法寓於丹法之中,主張清靜無為,頤神養氣,神氣混和,然後於靜定之中,發動自身元陽真氣,使與天地合體,與自然合變,繼則陰陽相制,水火相攻,從而發生風雲雷雨電。是知“雷霆”亦喻人身精、氣、神之修煉。
故云:“雷神亦元神之應化”。呼風召雷,驅役鬼神亦即自身元神使然。還強調行法中“心”的作用:“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批判當時“學法之士,不本乎道,不祖乎心。……或以師巫之訣而雜正法,或以鬼仙降筆而謂秘傳。……實一盲引眾,迷以傳迷。”四,佛禪之研究。白玉蟾剖析三教:“孔氏則四端五常,釋氏則三乘四諦,老氏則三洞四輔”。認為“孔氏之教惟一字之‘誠’,釋氏之教惟一字之‘定’而已,老氏則‘清靜’而已”。雖主張三教融合,卻更重老氏“洞曉陰陽,深達造化”的內丹之學。並以薛道光棄佛歸道事闡明“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雖如此,亦深鑽研佛禪之學,且造詣較深。在《武夷升堂》《常州清醮升堂》《廬士升堂》等眾多答問中,對佛學禪語運用自如,簡明得體。他根據自身參禪體驗,在《東樓小參》中闡發內丹修煉中,心、神、形、氣的相互關係,強調“心”的作用:“心無雜念,意不外走,心常歸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適。”又稱:“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在《冬至小參》中說:“功圓行滿,身登紫雲,以神會道,道合玄元,凝虛煉靜,高超四禪,跳出混沌,法身無邊。”《西林入室》一開始即以一首詩說明佛道不二:“有一明珠光礫礫,照破三千大千國,觀音菩薩正定心,釋迦如來大圓覺。……亦名九轉大還丹,謂之長生不死藥。”
此外,書中又多記白玉蟾平日的思想言行,如自稱“物外人。或凡或聖,不以榮辱為心,毀譽為念”,“每日唯以大飲酣歌餞時而已,他無所求,亦無所思”。
由來
編未有淳祜辛亥(1251)海瓊弟子彭 (宇鶴林)之後記。記稱:“曩歲丁丑暮春,師轅南遊,得遂瞻禮。由是雲鶴往來,每一參際,必有少想。日侍丈席,聞所未聞,無非分別正邪,發揚玄妙。返而筆之,粲然盈帙。自惟衰朽,有負師訓,不敢終秘。並以升堂、小參、歌頌等作,厘為4卷,同壽諸梓。”據此並參考全書,可知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白玉蟾曾經遊歷江南,在平江(今蘇州)、常州、廬山、武夷山以及彭 家鄉泉州等地講道雲遊。後來彭將此期間親聞記錄,以及海瓊其他弟子謝顯道、林伯謙、葉古熙、趙收夫等人所記之語錄和雜文,彙輯為4卷本《海瓊白真人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