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胡言》

《浮生胡言》

本書凸現了一個另類知識分子對日常生活和當下大眾文化進程的趣味性觀察,分成“浮生”和“胡言”兩個部分,“浮生”部分主要是以作者和妻子的日常生活為線索進行的雜感、雜議。“胡言”部分主要是作者的大眾文化時評和文化隨感,有一種獨特的“書齋無厘頭”效果。

基本信息

看點

封面封面

性誕不羈的“胡言休”,深厚的人文底蘊、旺盛的搞怪精神,關注底層社會,風格獨特的“書齋無厘頭”,一個北大青年學者的“土鱉”生活和另類觀察。

名家評價

性情中人寫性情文字。

——徐星

詩人胡續冬愛自稱“廢話簍子”,其實在這個語言只服務於功能的時代,詩歌就是“廢話”,詩歌之外的“胡言”肯定是絕妙的“廢話”之簍。

——翟永明

胡續冬的文字在良莠不齊的專欄里能夠脫穎而出,受到大面積的歡迎——我一度停了他三個月,收到廣泛的罵聲——當然有其道理。乾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就是因為他非凡的洞察力。

——王小山

我不算是胡瓜,也不是冬瓜,至少自己沒往那上邊靠。有那么幾天看到了一本《世界博覽》,百無聊賴下偶見胡續冬的專欄,心生嫉妒,這廝是誰?!而後在撓痒痒般的矛盾心理下,上竄下跳地找齊了含有胡哥作品的《世》,坐在射進宿舍窗戶里明亮但粉塵飛舞的陽光里瘋狂閱讀,有一堆稀奇古怪的泡泡在大腦里歡騰。我覺得我算是完了,完全淪陷。
——阿小飛飛

內容簡介

2003年11月11日,第一份《新京報》攜帶著油墨的香氣出現在眾多北京市民的手中。當時,我擔任這份注定輝煌的報紙的文化副刊部主筆,主要任務是搜尋志同道合的社會賢達人士充任我們的專欄作者。

創刊之始,《新京報》的總編輯以非凡的勇氣,認同了兩個專欄版的存在,一個是每日專欄,另一個專欄名為“首都”。顧名思義,每日專欄的作者是固定的,每個人每周四篇;而“首都”專欄作者並不固定,邀請的是生活在各個國家首都的作者。述說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展示的是《新京報》的國際化視野。在“首都”的作者中,惟一每天出現的就是胡續冬了,這個勤奮的傢伙當時在巴西利亞一所大學任教,杏壇操作之餘每天為《新京報》舞文弄墨,其“桑巴故里”專欄持續了整整一年之久,直到他從巴西利亞大學回到北大……人回來了,但其專欄在讀者中認同度之高讓我們無法捨棄他的文字,只好將他的專欄名字改成了“浮生胡言”。

如你所知,“浮生胡言”中的“胡”當然有兩層意思,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姓胡的傢伙關於人生的胡說八道”。胡續冬認同這個有些自嘲感的名目,當然緣於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對自己的信心。

媒體上的專欄,雖然都叫專欄,但五花八門,各種文體各種內容都可入內,是典型的大雜燴。胡續冬的文字在良莠不齊的專欄里能夠脫穎而出,受到大面積的歡迎——我一度停了他三個月,收到廣泛的罵聲——當然有其道理。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就是因為他非凡的洞察力。

從本書內容來看,胡續冬寫的都是小事,毫不誇張地說,甚至很少超出家庭朋友生活範圍的點點滴滴。從小事入手是很多如他般的學者所不屑為的,這正是胡續冬的可貴之處。所謂見微知著,所謂微言大義,在胡續冬的文字中一覽無遺。很多做學問的人皓首窮經,得意於方寸之塔,也是我所景仰的,但參與社會,在媒體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把話說出來,更顯得可貴。

30年前在鄉下,看到有人為家家戶戶安裝廣播喇叭,發通知,播新聞,念檔案,給我的印象非常之深。類似的事情從有人類以來到今天,從今天到將來都是一樣的。很多學者潔身自好,固然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但將陣地自動讓出,實在讓人心有不甘。這些是題外話,就不多說了。

作者簡介

胡續冬,詩人、學者、專欄作家,本名胡旭東,1974年出生於重慶,天蠍座。

1991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北大獲文學學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留校任教。2000年至2003年曾創辦中國當時最大的人文入口網站“北大新青年網站”並擔任執行總監。2003年至2005年遠赴巴西國立巴西利亞大學任教。現為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大學巴西文化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詩歌寫作,被視為70年代出生詩人的代表性人物,歷獲“劉麗安詩歌獎”、“柔剛詩歌選”、“明天·額樂古納詩歌雙年獎”等多種民間詩歌獎項。2002年起,開始在《書城》、《新京報》、《東方早報》、《晶報》、《世界博覽》等報刊開設專欄,成為知名專欄作家,沉浸於教學、研究之餘的文字奇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