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汗法臨證發微》中提出下列見解:汗法不僅用於表證,亦用於里證;不僅用於實證,亦用於虛實相兼證。提出汗法的概念、汗的分類、發汗法的分類、汗的本質、汗出的機制、紋理網路概念、輔汗三法、測汗法、汗法使用指征、對仲景禁汗及汗後轉歸的探討。作者簡介
李士懋,男,1936年生於山東省黃縣。1956年畢業於北京101中學,196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現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藥品審評專家,第二、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8年獲河北“大名醫”稱號。
田淑霄,女,1936年生於河北省蠡縣。1956年畢業於北京師大女附中(北京實驗中學),196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現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醫臨床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第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8年獲河北“大名醫”稱號。夫妻二人參加工作49年來,一直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1962~1979年在大慶油田總院任中醫師、主治醫師,1979年至今任教於河北中醫學院。李士懋擅長內科心腦血管病,田淑霄擅長婦科。學術上堅持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辨證論治,尤重脈診。已出版《脈學心悟》、《瀕湖脈學解索》、《溫病求索》、《相濡醫集》、《冠心病中醫辨治求真》、《中醫I臨證一得集》、《李士懋、田淑霄脈學心得》等七部專著。
目錄
上篇汗法十一論一、汗法的概念
二、汗的本質
三、汗出機制
四、汗的分類
五、測汗法
六、汗法分類
七、關於其他幾種汗法的討論
八、套用發汗法的辨證要點
九、發汗法的臨床套用範圍
十、汗法的禁忌
十一、汗後轉歸
下篇汗法醫案
一、發熱
二、冠心病
三、高血壓
四、寒客胃腸
五、痹證
六、寒客下焦
七、咳喘
八、眼、喉疾患
九、頭痛
十、廣義汗法
十一、誤汗
精彩書摘
穀人於胃,脾化生精微,轉輸至周身,滲入骨而骨可屈伸;注於腦而補益腦髓,髓海充盈,精氣旺盛;外達肌膚,潤澤皮毛。這兩個條件,一是陰陽旺盛,二是陰陽升降出入道路通暢,方可陽加於陰而為汗。《素問·評熱病論》日:“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汗者,精氣也”。《素問·宣明五氣》:“五臟化液,心為汗”。故有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精血同源之說。這些經典論述揭示了一個重要理論,即正汗,不是簡單的水液外泄,而是人體津液、谷氣、精血、陰陽充盛,且腠理髮泄,陰陽升降出入暢達的體現。所以正汗的本質,是人體的精氣,是陰陽充盛調和的結果。
三、汗出機制
《素問·陰陽別論》云:“陽加於陰謂之汗”。這句話是理解生理之汗、邪汗、正汗、發汗法、測汗法的理論淵源。悟徹了這句話,就掌握了有關汗的所有理論的關鍵。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若能從理論高度對汗有個深刻的認識,就可以把握全局,運用自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素問·六微旨大論》日:“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人身的常汗、正汗,就是陰陽充盛,且升降不息的結果。
後世論汗者,皆遵《黃帝內經》之理論,如吳鞠通於《溫病條辨》中,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進一步闡明汗的機制,日:“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張錫純日:“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陰陽和而後雨,人身陰陽和而後汗。”
人身之陰陽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陰陽充盛,二是陰陽升降出入道路暢通,方能高下相召,陰陽相因,陽加於陰而為汗。
陽之充盛:陽氣根於腎,此為先天之陽;脾為後天之本,化生飲食精微,衛陽出中焦;衛陽賴上焦宣發,故又日衛出上焦。陽氣,又由心主宰,肝的一陽升發疏達。所以陽的充盛與運行涉及五臟六腑及經絡血脈各組織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