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長篇巨作。 | |
永樂風雲的導演 |
內容簡介
永樂王朝的儲位之爭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因運糧失期而搖搖欲墜的東宮成功將朱瞻基推上了皇太孫的寶座而保住了地位。這逼得朱高煦不得不孤注一擲,預謀發動兵變奪取帝位。這一逆天之舉敗露後深深刺傷了永樂的心。而白蓮教之亂、瓦刺壯大、交趾叛亂等問題一度成為朝廷大患。永樂勵精圖治十九年後,大明王朝正式遷都北京,定鼎了華夏盛世的巔峰。而一手締造這一輝煌的永樂也垂垂老矣,在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時,朱棣終於油盡燈枯、龍馭上賓……一代帝王的傳奇歷史畫下了完美的休止符。《永樂風雲(終卷萬代千秋)》再現六百年前華夏文明崢嶸歲月,重塑一代雄主永樂大帝傲世真容。
目錄
永樂風雲第一卷(上)楔子 第一章風雲突變(1) 第一章風雲突變(2) 第一章風雲突變(3)
第一章風雲突變(4) 第一章風雲突變(5) 第一章風雲突變(6) 第一章風雲突變(7)
第一章風雲突變(8) 第一章風雲突變(9) 第一章風雲突變(10) 第一章風雲突變(11)
第一章風雲突變(12) 第一章風雲突變(13) 第一章風雲突變(14) 第一章風雲突變(15)
第一章風雲突變(16) 第一章風雲突變(17) 第一章風雲突變(18) 第一章風雲突變(19)
第一章風雲突變(20) 第一章風雲突變(21) 第一章風雲突變(22) 第一章風雲突變(23)
第一章風雲突變(24) 第一章風雲突變(25) 第一章風雲突變(26) 第一章風雲突變(27)
第二章山雨欲來(1) 第二章山雨欲來(2) 第二章山雨欲來(3) 第二章山雨欲來(4)
第二章山雨欲來(5) 第二章山雨欲來(6) 第二章山雨欲來(7) 第二章山雨欲來(8)
第二章山雨欲來(9) 第二章山雨欲來(10) 第二章山雨欲來(11) 第二章山雨欲來(12)
第二章山雨欲來(13) 第二章山雨欲來(14) 第二章山雨欲來(15) 第二章山雨欲來(16)
第二章山雨欲來(17) 第二章山雨欲來(18) 第二章山雨欲來(19) 第二章山雨欲來(20)
第二章山雨欲來(21) 第二章山雨欲來(22) 第二章山雨欲來(23) 第二章山雨欲來(24)
第二章山雨欲來(25) 第二章山雨欲來(26) 第二章山雨欲來(27) 第二章山雨欲來(28)
第二章山雨欲來(29) 第二章山雨欲來(30) 第二章山雨欲來(31) 第二章山雨欲來(32)
第二章山雨欲來(33) 第二章山雨欲來(34) 第二章山雨欲來(35) 第二章山雨欲來(36)
第二章山雨欲來(37) 第二章山雨欲來(38) 第二章山雨欲來(39) 第二章山雨欲來(40)
第三章興師靖難(1) 第三章興師靖難(2) 第三章興師靖難(3) 第三章興師靖難(4)
第三章興師靖難(5) 第三章興師靖難(6) 第三章興師靖難(7) 第三章興師靖難(8)
第三章興師靖難(9) 第三章興師靖難(10) 第三章興師靖難(11) 第三章興師靖難(12)
第三章興師靖難(13) 第三章興師靖難(14) 第三章興師靖難(15) 第三章興師靖難(16)
第三章興師靖難(17) 第三章興師靖難(18) 第三章興師靖難(19) 第三章興師靖難(20)
第三章興師靖難(21) 第三章興師靖難(22) 第三章興師靖難(23) 第三章興師靖難(24)
第三章興師靖難(25) 第三章興師靖難(26) 第三章興師靖難(27) 第三章興師靖難(28)
第三章興師靖難(29) 第三章興師靖難(30) 第三章興師靖難(31) 第三章興師靖難(32)
第三章興師靖難(33) 第三章興師靖難(34)
永樂風雲第一卷(下)
第四章橫掃幽燕(1) 第四章橫掃幽燕(2) 第四章橫掃幽燕(3) 第四章橫掃幽燕(4)
第四章橫掃幽燕(5) 第四章橫掃幽燕(6) 第四章橫掃幽燕(7) 第四章橫掃幽燕(8)
第四章橫掃幽燕(9) 第四章橫掃幽燕(10) 第四章橫掃幽燕(11) 第四章橫掃幽燕(12)
第四章橫掃幽燕(13) 第四章橫掃幽燕(14) 第四章橫掃幽燕(15) 第四章橫掃幽燕(16)
第四章橫掃幽燕(17) 第四章橫掃幽燕(18) 第四章橫掃幽燕(19) 第四章橫掃幽燕(20)
第五章真定大捷(1) 第五章真定大捷(2) 第五章真定大捷(3) 第五章真定大捷(4)
第五章真定大捷(5) 第五章真定大捷(6) 第五章真定大捷(7) 第五章真定大捷(8)
第五章真定大捷(9) 第五章真定大捷(10) 第五章真定大捷(11) 第五章真定大捷(12)
第五章真定大捷(13) 第五章真定大捷(14) 第五章真定大捷(15) 第五章真定大捷(16)
第五章真定大捷(17) 第五章真定大捷(18) 第五章真定大捷(19) 第五章真定大捷(20)
第五章真定大捷(21) 第五章真定大捷(22) 第五章真定大捷(23) 第五章真定大捷(24)
第五章真定大捷(25) 第五章真定大捷(26) 第五章真定大捷(27) 第五章真定大捷(28)
第五章真定大捷(29) 第五章真定大捷(30) 第五章真定大捷(31) 第五章真定大捷(32)
第五章真定大捷(33) 第五章真定大捷(34) 第五章真定大捷(35) 第五章真定大捷(36)
第五章真定大捷(37) 第五章真定大捷(38) 第五章真定大捷(39) 第五章真定大捷(40)
第五章真定大捷(41) 第五章真定大捷(42) 第六章襲取大寧(1) 第六章襲取大寧(2)
第六章襲取大寧(3) 第六章襲取大寧(4) 第六章襲取大寧(5) 第六章襲取大寧(6)
第六章襲取大寧(7) 第六章襲取大寧(8) 第六章襲取大寧(9) 第六章襲取大寧(10)
第六章襲取大寧(11) 第六章襲取大寧(12) 第六章襲取大寧(13) 第六章襲取大寧(14)
第六章襲取大寧(15) 第六章襲取大寧(16) 第六章襲取大寧(17) 第六章襲取大寧(18)
第六章襲取大寧(19) 第六章襲取大寧(20) 第六章襲取大寧(21) 第六章襲取大寧(22)
第六章襲取大寧(23) 第六章襲取大寧(24) 第六章襲取大寧(25) 第六章襲取大寧(26)
第六章襲取大寧(27) 第六章襲取大寧(28) 第六章襲取大寧(29) 第六章襲取大寧(30)
第六章襲取大寧(31)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永樂風雲第二卷(上)
第一章北平鏖兵(1) 第一章北平鏖兵(2) 第一章北平鏖兵(3) 第一章北平鏖兵(4)
第一章北平鏖兵(5) 第二章乾坤易勢(1) 第二章乾坤易勢(2) 第二章乾坤易勢(3)
第二章乾坤易勢(4) 第二章乾坤易勢(5) 第二章乾坤易勢(6) 第三章兵困濟南(1)
第三章兵困濟南(2) 第三章兵困濟南(3) 第三章兵困濟南(4) 第三章兵困濟南(5)
永樂風雲第二卷(下)
第四章東昌慘敗(1) 第四章東昌慘敗(2) 第四章東昌慘敗(3) 第四章東昌慘敗(4)
第四章東昌慘敗(5) 第四章東昌慘敗(6) 第五章長驅南下(1) 第五章長驅南下(2)
第五章長驅南下(3) 第五章長驅南下(4) 第五章長驅南下(5) 第五章長驅南下(6)
第五章長驅南下(7) 第五章長驅南下(8) 第六章金陵迷煙(1) 第六章金陵迷煙(2)
第六章金陵迷煙(3) 第六章金陵迷煙(4) 後記
永樂風雲第三卷(上)
楔子 第一章國儲之爭(1) 第一章國儲之爭(2) 第一章國儲之爭(3)
第一章國儲之爭(4) 第一章國儲之爭(5) 第二章揚帆西向(1) 第二章揚帆西向(2)
第二章揚帆西向(3) 第二章揚帆西向(4) 第二章揚帆西向(5) 第二章揚帆西向(6)
第三章安南光復(1) 第三章安南光復(2) 第三章安南光復(3) 第三章安南光復(4)
第三章安南光復(5)
永樂風雲第三卷(下)
第四章鸑鷟西逝(1) 第四章鸑鷟西逝(2) 第四章鸑鷟西逝(3) 第四章鸑鷟西逝(4)
第五章狼煙再起(1) 第五章狼煙再起(2) 第五章狼煙再起(3) 第五章狼煙再起(4)
第五章狼煙再起(5) 第六章胡疆漢歌(1) 第六章胡疆漢歌(2) 第六章胡疆漢歌(3)
第六章胡疆漢歌(4)
永樂風雲第四卷(上)
第一章南北會通(1) 第一章南北會通(2) 第一章南北會通(3) 第一章南北會通(4)
第一章南北會通(5) 第一章南北會通(6) 第一章南北會通(7) 第一章南北會通(8)
第一章南北會通(9) 第二章外患內憂(1) 第二章外患內憂(2) 第二章外患內憂(3)
第二章外患內憂(4) 第二章外患內憂(5) 第二章外患內憂(6)
永樂風雲第四卷(下)
第三章禍起蕭牆(1) 第三章禍起蕭牆(2) 第三章禍起蕭牆(3) 第三章禍起蕭牆(4)
第三章禍起蕭牆(5) 第四章白蓮之亂(1) 第四章白蓮之亂(2) 第四章白蓮之亂(3)
第四章白蓮之亂(4) 第五章金殿大火(1) 第五章金殿大火(2) 第五章金殿大火(3)
第五章金殿大火(4) 第五章金殿大火(5) 第五章金殿大火(6) 第六章塞外悲歌(1)
第六章塞外悲歌(2) 第六章塞外悲歌(3) 第六章塞外悲歌(4) 第六章塞外悲歌(5)(完結)
試閱
楔子大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金陵。
天雷滾滾,金陵上空遍布陰霾,似有一場大雨將至,但就是怎也落不下來,只把偌大的金陵城籠罩其中,顯得十分陰沉。位於金陵城東部的紫禁城裡,卻不見平日川流不息的進出人群,一片空空蕩蕩,竟像座死城。紫禁城外廷的中軸線上,依次座落著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大殿。此時,只有在奉天殿這座巍峨莊嚴的宮城主殿周圍,還站著一些內官侍衛,稍有幾分人氣。但他們閃爍的眼神和驚惶的表情中,卻又明顯透露出陣陣不安的氣息。
奉天殿內,建文頭髮散亂,一雙眸子木然無神地望著殿外,明黃色的盤領窄袖龍袍上面濺落著幾滴殷紅的血跡;腳前的青磚上,橫陳著一具男子的屍體。從屍體腹間汨汨流出的鮮血可知,此人應方死未久。
忽然,天空響起一聲驚雷,建文聞聲一震,頓從呆若木雞中恢復過來。再打量了地上死屍一眼,建文忽然發瘋似地提起右腳,對著屍體便是一頓猛踹。
“奸賊害朕!奸賊害朕!”建文一邊哭罵,一邊死力踹著地上屍體,臉上兩行熱淚潸然而下,黑色的靴子也被鮮血浸染,現出一片暗紅。
“陛下!”殿內一個身穿藍色文官袍的青年官員跪行上前,一把抱住建文的左腿,激動地哽咽道:“此賊構陷陛下,業已伏誅。然李景隆已開金川門,北兵不多時就要直犯宮闕了!事已至此,陛下切不能只顧泄一時之憤,還需速作決斷啊!”
建文渾身一抖,手中利劍恍然落地。過了半晌,他方慘然一笑道:“不想朕竟會落到此等地步……”
見建文只是自怨自艾,青年官員心急如焚。思忖片刻,他一咬牙,徑直爬起,轉身走到跪在殿門處的一名內官身邊一陣細語。內官點點頭,隨即做個手勢,帶著幾名下屬飛馳而去。交待完畢,青年官員轉過身來,強忍著心中悲痛對建文沉重地說道:“陛下,臣已交待王鉞,將紫禁城各門緊鎖。燕賊亦是先帝之子,想來不會行焚宮室之惡舉。如此看來,北兵要進宮城還需一段時間。事急矣,是玉石俱焚,還是忍辱負重,需請陛下即刻定議。否則燕賊一旦進宮,陛下將難逃其辱!”
建文聽罷,淚水又從眼眶中滾滾湧出。忽然,他飛一般直衝到殿門口,面朝西北呆若木雞般站了片刻,頓仰天一嘯,悽厲悲憤地咆哮道:“李景隆……”
一個時辰後,奉天殿燃起了熊熊烈火……
第一節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崩於金陵。留遺詔曰:
“朕應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訃告四出,天下縞素……
是月下旬北平府。
此間正值北平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眼下正是申時,北平城內大街小巷空空蕩蕩,人們大都窩在自家院子的樹蔭下打著盹兒,期盼著黑夜早些來臨,讓被炎日炙烤了一整天的北平城能稍微涼快一些。這時分外面烈日當空,通常不會有人走街串巷。只有等過了酉時,路面上才會有些行人。
忽然,城南麗正門外傳來一陣由遠及近的馬蹄聲。正蜷縮在城門洞內打盹的小卒們被響聲驚醒。就在眾人尚揉眼伸懶腰時,一輛馬車已在數十騎士的簇擁下穿過城門飛馳而去,只在黃土路上留下一片凌亂的馬蹄印和兩道平行的車輪痕跡。
“咦!剛才過去的不是王爺的輅車么?”一個小卒驚奇地叫道。
“怎么可能!王爺幾日前才南下,眼下應剛到京師才是,怎會折返回來?”一名小旗服飾的軍校立刻駁道。
“二狗子沒瞧錯,抹金銅鳳頭、如意滴珠板、紅漆輪輻,車身還掛著白絹兒,不是王爺的輅車又是什麼?”
“是王爺的輅車,錯不了!”
不一會兒,其他士卒也嚷起來,一致認定方才過去的就是親王專用的輅車。
見大家眾口一詞,本來信心滿滿的小旗頓也犯了迷糊:“真是王爺的車?可王爺不是進京奔喪了嗎?怎會這快便返回北平呢?”
……
把守麗正門的兵士們沒有看錯,方才過去的正是燕王朱棣的輅車。朱棣當然沒有注意到車外的這些門卒,此時的他,正為近日來的連番驚變憂心不已。
朱棣今年三十九歲。洪武三年,年僅十一歲的他被封為燕王,十年之後就藩北平。其時大明開國未久,故元朝廷北遁塞外,仍具有相當實力,且一直覬覦中原。北平作為元代故都,邊防根本之地,地位至關重要。朱棣自打進入北平府的那一天起,便與秦、晉等其他藩邊塞要的“塞王”一起,擔當起了戌守邊疆之責。而這位年輕的王爺也確實不負其父皇朱元璋之重託,把這個塞王當的風生水起。洪武二十三年與洪武二十八年,朱棣兩次率軍出塞,均大獲全勝,一時名聲鵲起。隨著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相繼薨逝,朱棣以皇四子身份位居諸王之長,亦被朱元璋視為北方柱石。就在上個月,朱元璋還下敕旨,命朱棣節制諸軍出塞,備衛開平。正當朱棣整治兵馬,雄心勃勃地準備再大幹一場之時,京師竟傳來噩耗:自己的父皇,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已於本月初十駕崩!
接到訃告,朱棣當即大哭於地,當晚便輕裝簡從,匆匆南下奔喪。誰知車駕行至淮安,朝廷卻遣使頒來一份敕符,除告知皇太孫朱允炆登基之事外,還帶來了命其不得進京的新君旨意。太孫為國之儲君,先帝既崩,新君即位乃情理之中。但身為皇子,不準其進京奔喪,這卻讓朱棣如何忍得?不過聖旨不容置喙,且先前與訃告一同送達的遺詔中也確有“諸王臨國中,勿至京師”的話語。饒是朱棣滿腔疑慮、一肚子不願,也只能中途而返。而在回北平的路上,朱棣越想越疑,總覺得此事頗為蹊蹺。此時的他,急需要一個人,來替他解開這諸多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