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機器人瓦利》,又譯名《機器人總動員》。於2008年6月21日在洛杉磯舉行首映式,電光卡通片。是迪士尼公司在2008年度最賣座的卡通片。
“WALL-E”是WasteAllocationLoadLifters-Earth(地球廢品分裝員)的縮寫,這種職業出現在2700年,因為地球的垃圾多到爆炸,整個星球幾乎被垃圾掩埋了,罪魁禍首-人類-只得移居到太空船上,並且請一家叫Buynlarge公司清除地球的垃圾,待萬物更新時再飛回地球安居。Buynlarge公司把這種叫WALL-E的機器人大批送往地球撿垃圾,但WALL-E並不適合地球的環境,大批量地來也大批量地壞,最後只剩下一個機器人還在日復一日的按照程式收拾廢品。就這么過了幾百年,僅存的WALL-E還在垃圾堆里淘到不少人造寶貝,它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懂得什麼是孤獨。有一天一艘飛船突然降落,一個女機器人夏娃來到地球執行搜尋任務,撿垃圾的機器人“愛”上了Eve,但是它面臨著兩難的抉擇,是跟夏娃飛離地球,還是繼續按照身體裡的程式撿一輩子的垃圾……
《WALL-E》是《海底總動員》(FindingNemo)導演安德魯·斯坦頓(AndrewStanton)執導的第二部卡通片,計畫於2008年6月27日上映。
影片故事發生在2700年,由於人類無度的破壞環境,地球此時已經成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個大垃圾球,人類不得已移居到太空船上,並且聘請Buynlarge公司清除地球上的垃圾,等待著有一天垃圾清理完重新回到地球上。
於是Buynlarge公司向地球運送了大量機器人來撿垃圾,但是這種機器人並不適合地球的環境,漸漸的都壞掉了,最後只剩下一個機器人還在日復一日的按照預定程式撿垃圾。顯然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這么過了幾百年,機器人收集了不少人造的物品,其中最讓它喜歡的是一盒錄像帶——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歌舞片《你好,多莉!》(Hello,Dolly!)!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孤獨的機器人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它渴望有人來陪陪它。有一天一艘飛船差點落在它頭頂,一個漂亮的女機器人Eve來到地球負責搜尋一些東西,撿垃圾的機器人“愛”上了Eve,但是它面臨著抉擇,是隨著Eve和飛船離開地球,還是繼續按照預設的指令把垃圾撿下去。當然它最後選擇和Eve一起離開,飛向太空,不過好戲才剛剛開始……
影片片名“WALL-E”是一個縮寫,全稱為“WasteAllocationLoadLifters-Earth”,就是Buynlarge公司派往地球撿垃圾的那些機器人的官方稱呼。另外這部影片中還會出現真人演員佛萊德·威拉德(FredWillard),他將扮演Buynlarge公司總裁,在卡通片中出現真人,這在皮克斯也是首次。
故事梗概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地球這個美麗的星球完蛋了:到處充滿垃圾,環境污染嚴重,所有生物幾乎全部滅絕,自然也不適合人類居住了。因此,藉助高科技,人類便離開地球,到宇宙空間中的人造飛船里開始新生活。
700年後,“宇宙人”的主宰BuynLarge公司派了一個名叫Eve(依娃)的機器人回到地球探尋生命(綠色植物)。不巧,剛好與一個被地球人遺留下來負責垃圾清理工作的機器人WALL.E(瓦利)相遇。瓦利堅守地球幾百年,在壓縮堆積垃圾過程中,還有收藏“紀念品”的習慣。其中,一部磁帶放像機和一些磁帶,就成了它每天收工後排除孤獨的必需品。它最喜歡的,是“人類”唱歌起舞的內容,尤其對其中“手拉手”的鏡頭。於是,當它好奇地追攆地上的紅點(飛船的燈光)而看到從天而降的蛋形Eve後,就當作自己的“天使”一路相隨。好像它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夢想,就是守住她,牽著她的小手,從此與孤獨寂寞拜拜。
但沒想到的是,WALL.E開始的是一場充滿危險和未知的冒險之旅。在它頑強地抓住載著Eve的火箭外部部件,到達宇宙飛船後,它被污染的另類身份和飛船船長與壞蛋“電腦”“亞當”的鬥爭,使它和Eve成了飛船保全機器人的圍捕對象。直到這時,WALL.E和Eve才成為相知難捨的“朋友”。
Eve帶回了綠色植物,預示著地球生命已經恢復,已經肥得像冬瓜的地球人船長準備“回家”。但主控電腦“亞當”假傳先主指示,阻止人類“回家”。其中,返回指令的發出,必須是通過“生命探測機器”對生命的鑑定才可以發出。銷毀還是保護裝在爛皮靴里的小草、啟動還是關閉“生命探測機器”,就成了小小機器人與“權威亞當”的鬥爭焦點。最後,通過一系列的趣味爭鬥,正義戰勝邪惡...當船長和飛船乘客,在WALL.E和Eve引領下走出飛船時,依然滿目荒涼。等鏡頭拉呀拉...才在遙遠的一片廢墟上,出現點點綠色...
角色介紹
WALL-E(全稱WasteAllocationLoadLifterEarth-Class地球垃圾處理運輸員):本片男主角只是數千台這型號機器人中的一個,他們的名字都相同正確發音:WOLI(喔力)他自己的發音:W-W-A-L-L-E(拖很長的音)
年齡:七百歲實際內心年齡設定:5歲-8歲的小孩子,懂一點事情但又不完全懂,好奇心最強的時候
外型設計基礎:望遠鏡(好奇地窺探世界)+方形垃圾車(職能目的),害怕時可變形成方塊.
外型特徵:髒髒的,混身是泥;土土的,沒見過世面;功能單一,構造較落後和繁瑣,外型設計粗糙,代表老式機器人特色,基本上就是相巴佬或土包子形象,但一雙大眼睛代替嘴,幫助他表達著一切思想和情感。
個性特徵:純真、善良、執著、膽小。語言能力:很差,只會念自己名字、模仿對方的名字,而且沒一次念對的
功能:每天定時起床到太陽下充電,然後開工,到垃圾場把垃圾放進肚子裡,一使勁,壓成方塊“吐”出來,再把這些方塊都摞在一起。晚上按時下班回家(一個車廂),享受一下個人時光,然後睡覺。
愛好:每天上工時帶一個“小飯盒”,專門收集自己覺得有趣的垃圾,比如勺子、叉子、裝戒指的盒子(戒指不要!)、滅火器、胸罩、電燈泡、雨傘、彩燈、電視機等,也包括同類(被停止的那些WALL-E們)的“頭”、“四肢”、“零件”等,並把它們都帶回家分類放好。
寵物:一隻小蟑螂,估計也是地球上最後一隻蟑螂,生活在walle為他準備的奶油麵包里,因為怎么壓都不死,所以名叫小強,像小狗一樣喜歡跟著主人,叫坐下就坐下,很聽話,WALL-E隨EVE離開地球的日子裡,小強是地球上唯一“活”著的生物,每天乖乖看著天空,等著主人回家。
畢生理想:牽手
EVE(Extra-terrestrialVegetationEvaluator陸地植被探測員),也叫ProbeOne正確發音:Yiv(“衣服”)WALLE的發音:Y-I-W-A!(伊--哇!,而且最後的WA還念得很重,像小朋友的發音,清脆可愛,聲聲叫得令人心碎)
外型設計基礎:雞蛋外型特徵:白白淨淨,光滑,曲線圓潤柔和,會飛,飛行時幽雅輕盈,有女人味;設計簡單,有現代感,體現更高級別機器人簡單高效的特色。相對於WALL-E的鄉巴佬,EVE則是摩登女郎。表達感情主要通過一雙電子眼睛(簡稱電眼),嘲笑WALL-E的時候眼睛會變成向下彎的月牙狀,哭的時候月牙則倒過來向上彎,無奈的時候變成直線型。EVE還喜歡捂嘴笑,具有野蠻女和淑女雙重潛質。
個性特徵:機警、敏捷、膽大、做事乾淨利落。
功能:到地球上探測植物的存在與否,一旦找到植物就會自動將植物收起來後發出信號,然後轉為“休克”狀態等待救援飛船來接她。
語言能力:比Wall-E強點有限,也只能叫名字,但發音準確。
Axiom(VoicedbySigourneyWeaver,宇宙飛船):人類逃離地球後生活的地方,是一個由電腦完全控制的超級現代化生存空間,停留在宇宙中,人們生活都被機器人“伺候”著,但彼此之間沒有交流。人類因為不需要自己做任何事情而都變成了大肥豬。
船長(JeffGarlin配音):現任宇宙飛船的船長,與其他人一樣肥,唯一的職責就是每日聽機器人匯報情況,不做任何實質上的工作,也沒什麼權利。對地球缺乏了解,但後來托Wall-E的福,了解自己還有個被拋棄家園之後決定回去看看。
M-O(Microbe-Obliterator清潔工,發音“牟~”):宇宙飛船上專門清理髒物的機器人,可以識別外來物質,發現後必須清理乾淨,一根筋,誰也擋不住他要擦乾淨所有WALL-E帶來泥垢的決心,於是自打WALL-E上船,就一直尾隨其後,關鍵時刻居然也起到了一定正面作用。
所獲獎項
2009年1月8日:美國人民選擇獎:最受歡迎家庭電影獎
與《瓦利》以期獲得該獎項提名的迪士尼影片是:《納尼亞傳奇:凱斯賓王子》
美國人民選擇獎是被譽為民間奧斯卡獎的一個多範圍獎項,囊括了電影,電視,音樂等,是美國影響力很大的一個獎項。
2009年1月9日: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獲得該獎項提名的迪士尼卡通片還有《閃電狗》
評論家選擇獎是美國廣播影評人協會主辦的一個獎項,主要評審委員都是美國知名的影評人
2009年1月11日: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閃電狗》也獲得了該獎項的提名
作為美國最重要的電影獎項之一的金球獎一向被認為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希望《瓦利》也能在奧斯卡獎上斬獲多個大獎
2009年1月14日:金番茄獎
金番茄獎由美國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評選,旨在表彰年度優秀電影作品。該網站收集各方面的影評資料,加以分析後得出影片受評論家好評的百分比。
幕後製作
作為皮克斯首次嘗試的太空科幻片,《WALL-E》將勾畫出一幅前人沒描繪過的全新人類未來圖景,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沒有對話和音樂,只有WALL-E發出的機器聲和反覆播放的《你好,多莉》電影裡的聲音。這些音效將由曾負責《星球大戰》(StarWars)和《ET外星人》(E.T.theExtra-Terrestrial)的奧斯卡獲獎音效師本·伯特(BenBurtt)操刀。
冒險嘗試
將一個反傳統的故事概念融入到一部傳統的電影當中,這就是由迪斯尼和皮克斯聯手製作的最新卡通片《機器人總動員》所遵循的理念,講述了一個與寂寞和孤獨為伴的科幻故事,主角是當人類遺棄了地球之後、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個機器人WALL·E。然而,製作這樣一部非常規的科幻影片,卻讓皮克斯承擔了前所未有的風險,因為WALL·E不僅不會說話,也沒有辦法做出任何明顯的面部表情,也就是說觀眾只能通過他的行為或發出來的電子聲響,來猜測他到底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設定,不知道會不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正在觀看默片的無聊感,不過影片的編劇兼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卻認為,這可以讓整個觀影過程具備更多的潛在樂趣。
早在安德魯·斯坦頓還在製作《海底總動員》的時候,就已經在腦海里初步構思出了《機器人總動員》的故事雛形,但是到了具體搭建結構的這一個步驟,卻花去了非常長的時間,斯坦頓覺得在打電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製片人之前,應該再豐富一下影片的內容,這樣才能更具有說服力,畢竟他想講述的這個故事,對於任何一家電影公司來說,都是百分之百的風險投資,因為影片中的主角WALL·E就像《星球大戰》系列中的R2-D2一樣,擁有著自己的電子語言——可問題是,咱們聽不懂這種電子語言,斯坦頓說:“對於一部傳統的電影作品來說,這個想法足夠驚世駭俗了,早就已經超出了製片人所能承受的範圍。”作為地球上的最後一個機器人,WALL·E在一種孤獨的環境中獨自清理著垃圾,這種寂寞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是否合理……這對於一部將客群群體主要對焦在兒童身上的卡通片來說,無疑是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但皮克斯卻堅持認為,他們製作的任何一部卡通片,都沒有什麼特定的觀眾類型,斯坦頓說:“我們從來不假設走進電影院的到底是什麼年齡段的人,我們只確保拍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確實,看看皮克斯公司之前的作品,你就會發現他們所追求的藝術風格的自由化完美地促進了動畫工業的發展,幾乎每一部影片都會拿回來一堆電影獎項或提名,這無疑給他們在自信的天平上增加了更多的砝碼,在特別而又意義非凡的CG動畫領域裡獨領風騷……至少從表面上看,《機器人總動員》似乎正在以一種獨有的離奇方式,再一次幫助皮克斯獲得更大範圍的成功,安德魯·斯坦頓說:“這裡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在內,都為拍攝這部影片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和壓力,因為我們將故事中的主角WALL·E首先定位成一台機器,其次才是一個角色。”他期待著觀眾能夠在觀景的過程中為WALL·E設計出性格和人物特徵,就像對待自己的寵物一樣。即使沒有任何面部表情和語言做幫襯,我們仍然可以從預告片中窺探一二,切身感受到WALL·E比皮克斯所創造的任何一個動畫角色都更加可愛、更招人喜愛。
皮克斯幾乎每年都會有一部動畫長片上映,每一部都會立刻成為那一年的經典之作,被人爭先效仿,穩坐好萊塢動畫領域的頭把交椅,所以《機器人總動員》從製作之初,就受到了萬眾期待,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成功變成了家常便飯的時候,壓力自然也在成倍地累積,尤其是要拍攝這樣一個風險過大的故事,安德魯·斯坦頓說:“說沒有壓力那是騙人的,只能自己去調整心態……通常情況下,我就把它當成是一年一次的足球聯賽,而我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認真踢球。”
將語言抽象化
如果說WALL·E與《星球大戰》系列中的機器人R2-D2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么他的戀人伊芙,在設計上則很大程度借鑑了“蘋果”系列的產品,安德魯·斯坦頓表示:“我們一直用類似的比喻去形容《機器人總動員》的兩個機器人角色——WALL·E是一台髒兮兮的拖拉機,而伊芙則是賓士中的梅賽德斯……所以,伊芙在形象上代表的是電子產品最先進的科技,我們在她身上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平滑、無縫、能夠隱藏所有運動部件的銜接技術。而‘蘋果’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品牌之一,出現一些與伊芙相似的形態,屬於沒辦法避免的‘共享’,並非有意抄襲。”
製作《機器人總動員》時所面對的最大挑戰,自然是如何在沒有對白的情況下清晰地表述整個故事的發展,安德魯·斯坦頓認為:“首先,我覺得‘無對白’這種說法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因為這裡始終都有對白貫穿著影片的始終,只是他們使用的是一種你所不知道的語言而已……我希望這裡講述的故事具備相應的邏輯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人們確信,這個機器人真的在地球上獨自生活了幾百年的時間了,他擁有獨立的思考體系以及交流方式,雖然我們聽不懂他在說些什麼,但並不代表他就不能表達自己。”
安德魯·斯坦頓的上一部作品《海底總動員》,是從他和兒子的相處模式中獲得的創作靈感,沒想到隨後他就拿出了這個與人類生活沒有一點相乾的科幻故事……其實斯坦頓一直秉承著一個信念,那就是電影不僅僅來源於生活,還與浩渺的宇宙有關,他說:“不同的作品,擁有不同的支撐,《機器人總動員》中所講述的關於一個機器人孤獨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故事,則有點像‘魯賓遜漂流記’中所突出的環境氛圍。我還記得和我製片人彼特·道格特曾就這個想法爭論了好長一段時間,即使到了飯桌上也沒有停歇過,最終,我們一致認為,影片中應該出現的是一個真正的機器人,而不是那種過於擬人化的實體——說實話,這個決定著時讓我們興奮了好長一段時間。”
另外,《機器人總動員》還首開皮克斯作品的先河,在內容里加進了一段由真人出演的電影膠片,安德魯·斯坦頓解釋道:“這種做法完全出於非常符合邏輯、經過了精細地計算的結果,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要為影片加入一段與音樂有關的片斷,內容則是從一部真人電影中節選出來的。好在這部影片所展現的人類的未來,本來就是一種有點奢華的進化,所以我們並不擔心,在影片中穿插真人畫面,會不會有突兀的感覺……而這部分內容的出處,就是1969年的歌舞影片《你好,多莉!》。”
至於為什麼在眾多歌舞片中獨獨選中了《你好,多莉!》,原因遠沒有外界猜測得那般複雜,安德魯·斯坦頓表示:“估計這樣的回答要令好奇心重的人大失所望了,這樣的選擇確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只因為《你好,多莉!》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所以當《機器人總動員》需要被安插進一段真實的電影片斷時,我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它……我相信這可能是我一生中產生的最古怪的想法了,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實影片中的WALL·E在音樂品味方面簡直可以用糟糕透頂來形容,雖然他的內心是非常浪漫的,可是他沒有足夠的信息去辨別鏇律的好壞。《海底總動員》正式公映那會兒,《機器人總動員》早就已經進入製作流程了,尤其是開頭部分,幾乎接近於完工的狀態了。我還記得我特別為影片安排了差不多30秒鐘的擺舞音樂場景,然而與《海底總動員》在同一年上映的一部法國卡通片《瘋狂約會美麗都》卻打亂了我的計畫。當然,我很喜歡這部作品,可不幸的是,它也使用了搖擺舞場景,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抄襲之嫌,我只好忍痛去掉了那30秒已經做好的音樂片斷。”
為了能夠從科幻當中捕捉到強有力的現實主義,安德魯·斯坦頓以及和他一起製作影片的工作人員,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斯坦頓說:“《機器人總動員》是繼《怪獸電力公司》之後製作工序最為繁雜的一部作品,從《玩具總動員》開始,我們就已經建立了動畫領域的一個電影流派,然而會有這樣的結果,並非因為我們是那類知識淵博、很有見識的電影人,而是採用了一種‘蠢人有笨招’的土方法,有的時候同一樣東西不得不嘗試幾千遍甚至幾萬遍,然後再找出其中最完美的方式。我們的進步,來源於不停地學習和努力,比如說,在製作《海底總動員》的時候,我對於攝影還不甚了解,所以我們特別請來了著名攝影師羅傑·迪根斯,就攝影技術給我們辦了一個速成班……知識,就是在不斷地學習當中積累起來的,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製作的雖然是動畫作品,可給人的感覺卻好像真的是由攝像機拍攝出來的,從角度到燈光都非常地講究。
幕後花絮
你可以從預告片中聽到麥可·凱曼為影片《妙想天開》所創作的主題音樂,本來《超人總動員》的電影原聲也是由凱曼負責的,可惜在此之前,他卻死於心臟病。
為了製作這部影片,吉姆·里爾頓放棄了自己在電視系列劇《辛普森一家》中執行導演的位置,並親自在劇集DVD的音頻評論中證實了這一訊息。
主角WALL·E的名字其實是首字母的縮寫,即WasteAllocationLoadLifter--Earth-Class——地球廢品分裝員。
影片中幾乎沒有使用任何人類的語言,而大部分機器人角色都是由本·貝爾特用自己發明的機械聲響配的音。
本·貝爾特就是《星球大戰》系列中給R2-D2配音的人。
中外環保題材的影片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反過來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污染,如今環境問題已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人類未來的命運更是令人擔憂,各個國家的導演們磨拳擦掌,深層次挖掘了人類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長遠目標與短期利益、善與惡、正義與貪慾之間的掙扎和覺悟,推出了一系列以環保為題材的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