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用第一人稱的手法描寫了生長在五旬福音教派家庭中的女主人公詹尼特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同性傾向的認同,拒絕被邊緣化的“他者”身份,為追尋自我和真愛最後走上了與家庭、教會決裂的道路。溫特森在小說中大膽地運用各種後現代主義敘事技巧,融聖經故事、中世紀浪漫傳奇、童話寓言於一體,多角度、多層次地表現了顛復男權中心社會、反抗異性戀霸權的激進的女同性戀女性主義思想。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講述每個人都會有的愛、悲傷和憤怒

一部溫暖、機智、有趣的成長小說

在英國一個偏遠的小鎮,女孩珍妮特生長在一個信奉福音派新教的家庭里。母親是一個偏執虔誠的教徒,喜歡將事物分成敵友兩派。惡魔,鄰居,性是她的敵人,而上帝,她家的狗,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說是她的好友。在母親的教育下,教會活動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一切。

隨著她慢慢成長,珍妮特發現自己與小鎮和母親的偏執並不和諧。於是,當她愛上了另外一個女孩,並且這種超出常規之外的愛被發現後,兩者的矛盾爆發了。

這場她人生中最初的愛戀在教會和母親的阻止下無疾而終,但讓珍妮特理解了內心的渴望。她離開了小鎮和母親,同時也帶著這份決絕進入了她的成年。

作品目錄

創世記

出埃及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約書亞

大審判

路德記

內容介紹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用第一人稱的手法描寫了生長在五旬福音教派家庭中的女主人公詹尼特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同性傾向的認同,拒絕被邊緣化的“他者”身份,為追尋自我和真愛最後走上了與家庭、教會決裂的道路。溫特森在小說中大膽地運用各種後現代主義敘事技巧,融聖經故事、中世紀浪漫傳奇、童話寓言於一體,多角度、多層次地表現了顛復男權中心社會、反抗異性戀霸權的激進的女同性戀女性主義思想。

名家推薦

二十年來我讀到的最有意思的作家。

——戈爾•維達爾(美國作家)

珍妮特•溫特森是這類題材的大師,一個極具天賦的作家。

——穆里爾•斯帕克(英國作家)

她不會裝腔作勢,只想坦誠地書寫她想寫的,我認為這很有啟發性。

——薩拉•沃特斯(英國作家)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無疑是溫特森小說世界的入口,故事從這裡開始。而所有的故事,其實也都在這裡了。與她的其他小說一樣,這是本聰明而有趣的小說。

——張悅然(作家)

成就與影響

1985年惠特布萊德獎獲獎作品

英國英語系學生必讀的經典讀物

入選《衛報》死前必讀的1000本小說

改編成BBC熱門劇集,榮獲坎城最佳劇本等多項大獎

講述每個人都會有的愛、悲傷和憤怒

一部溫暖、機智、有趣的成長小說

張悅然作序推薦 《鯉》雜誌首次參與策劃

作者簡介

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當代最好也是最有爭議性的作家之一。

珍妮特·溫特森珍妮特·溫特森

1959年,生於英格蘭的曼徹斯特。自小由堅信宗教的夫婦收養。當時家中有六本書,其中《亞瑟王之死》激發了溫特森對書本和寫作的渴望。

1978年,溫特森與一個女孩相愛,離家出走。她在殯儀館、精神病院等地留宿打工,但仍以全A的成績考進牛津大學英語系。

1985年,處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出版,榮獲惠特布萊德首作獎。由她親自改編的同名BBC劇集也大獲好評,獲得各項國際大獎。

代表作品有:《激情》、《櫻桃的性別》、《寫在身體上》、《藝術與謊言》、《蘋果筆記本》、《守望燈塔》等。

2006年,溫特森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被授予英帝國勳章(OBE)。

譯者簡介

於是,作家,譯者。著有長篇《六翼天使》,中篇《同居筆記》、《事後》、《自戀時段》、《一隻黑貓的自閉症》,散文集《夜在窗外》、《慌城孤讀》,同時譯有《迷失男女》、《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記》、《黑暗塔VII》、《杜馬島》、《失落的秘符》(合譯)等。

讀後評論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珍妮特·溫特森的處女作。但在她的第一本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後來小說中的兩個極其鮮明的特徵:抒情風格的雄辯和詩意。

下面這段文字,出自於這本書的第五章《申命記:最後的律法》,是這種風格最集中最明顯的體現。

時間能抹煞一切。人們遺忘,厭倦,變老,離去。曾有一度,英格蘭人人關注建造木船、揚帆遠航、抵抗土耳其人的大業。等事情不再有趣,農夫們一瘸一拐地返回鄉土,貴族之間仍在鈎心鬥角。

顯而易見,這並非事情的全貌,但故事就是這樣講的,我們依循心愿編造故事。聽任宇宙不被詳解,這就是解釋宇宙的好辦法,讓一切保持鮮活生猛,而不是封存在時間之中。每個人講的故事都不一樣,只是為了提醒我們,每個人眼裡的故事是不一樣的。有人說,故事中有真相可尋,還有人說,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可以證實。我不相信他們。唯一可以確信的是它們全都很複雜,像打滿結頭的線。事情都明擺著,但很難找到開頭,也不可能搞清楚何謂結尾。你頂多只能欣賞挑棚棚遊戲,或許,還可以儘可能地多翻些花樣。歷史應該是張大吊床,任由翻筋斗的、盪鞦韆的人盡情遊戲,就像貓咪玩線團。用爪子抓它,用牙齒咬它,翻來復去地折騰它,到了睡覺的時候,它仍然是一團打滿結的線團。誰也不該在意。有些人從中賺到錢。出版商幹得不賴,孩子們──聰明起來的時候──也能拿第一。這是萬無一失的妙計,簡化故事──就是所謂的歷史。

人們喜歡把不真實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區分對待。他們這么做,只是為了明白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什麼。這很奇妙。如果約拿每天都在吃鯨魚,是不是就沒人相信鯨魚吞吃了約拿?現在我都看穿了,那是拿最不可信的故事強塞給你,為什麼呢?因為這就是歷史。知道該相信什麼,那是有好處的。那就好像打造出一個帝國,讓人們心身都有所屬,就在錢包那明亮的王國里……

經常地,歷史是否認過去的一種方法。否認過去,就是拒絕承認它的完整和真實。修正它,強迫它,讓它運轉,榨出它的靈魂,直到如你所願,你覺得它該什麼樣,它就什麼樣。用盡我們自己的小手段,我們就都是歷史學家。若以某種恐怖的方式解讀,波爾布特的所作所為比我們誠實多了。波爾布特決定把過去一筆勾銷。先是假裝客觀地尊重過去,然後虛情假意地抹煞過去。在高棉,無數城市被夷平,地圖被廢棄,一切都不存在了。沒有文獻記錄。什麼都沒有。一個勇敢的新世界。舊世界是駭人聽聞的。我們伸出手指,然而大跳蚤背負著小跳蚤狠狠地咬我們。

就算太難捨棄,人們拋棄過去時也從來不會有顧慮。血肉會燃毀,照片會燃毀,記憶,那是什麼東西?不過是看不到遺忘之必要的傻瓜們的胡言亂語。而且如果我們不能盡數拋棄過去,我們還能改寫它。死去的人不會叫囂。死去的東西自有其魅力。它能保存所有那些令人讚賞的生命素質,卻無須附帶和活物有關的一切令人生厭的紛雜煩惱。廢話和抱怨,還有對愛的需求。它能盡由你拍賣,展覽,收藏。當古玩收藏家就安全多了,因為如果你很好奇,就必須坐著等待,等著看會發生什麼。你不得不在長椅上等到天寒地凍,你還不得不往一條玻璃底的船里投資──那不但比魚竿貴多了,還無法為你擋風遮雨。好奇的人通常都會落入險境。如果你太好奇,可能永遠也回不了家,就像如今在海底陪著美人魚的那些男人。

或是找到亞特蘭蒂斯的人。

當第一批清教徒移民揚帆遠渡北美時,曾有很多人認為他們失心瘋了。如今,歷史則決意用另一種態度來定論。好奇的探險者們必須不止帶著回記憶或傳奇故事,還要有更多,他們必須把土豆、菸草帶回家,最好是金子。

然而,幸福不是土豆。

傳說中的黃金國,不止意味著西班牙金幣,所以它沒法存在於世。回家的尋寶人都瘋了,只記得毫無意義的幻象。於是,更理智的古玩收藏家會讓死去的事物圍繞自己,再去回憶它們的過去,回憶它們活著、移動,並且存在的時候。收藏古玩家住在廢棄的火車站,站里有無數火車的錄像帶。他就是最原始的活死人。

過去也如此,因為那已是過去,只能在曾有彈性的地方保有韌性。曾經,它能改變自己的意願,現在,它只能承受改變。鏡頭可以加以染色,傾斜,砸碎。重要的是眼看著秩序逐一到位……假使我們是十八世紀的紳士,當馬車越過阿爾卑斯山,我們放下百葉窗時,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假裝並不存在一套秩序,假裝有安全保障,哪怕那並不存在。

在那些故事裡面,能夠找到一種秩序和一種平衡。

歷史是聖-喬治。

當我翻開一本歷史書,眼前浮現出想像中的情景:歷史就在封面封底的字元間擠壓這個處處漏水的世界,我便會震驚。或許,攻不破的真相自在其中。上帝看得到。上帝都知道。但我不是上帝。因此,每當有人告訴我他們聽說了或看到了什麼,我便會相信他們,並且我相信他們的朋友也看到了,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到的,我可以把這些見聞見解全都拼湊在一起,那不會讓我得到天衣無縫的奇蹟,而無非是個三明治,澆上了我的芥末醬。

文明的鹽醃牛肉在腸子裡咕嚕翻滾。二戰之後,便秘成了大問題。食譜里的粗糧不夠多,精糧又過剩。如果你總是下館子,那就永遠不能確定食物里加了什麼,誰也不會每天研究菜譜里的成分。

腐爛的,和正在腐爛的。

在此獻上幾條建議。如果你想保住自己的牙齒,請親手製作三明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