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作品名稱】月上海棠·傲霜枝裊團珠蕾
【創作年代】金代
【作者姓名】党懷英
【作品體裁】詞
原文
月上海棠
傲霜枝裊團珠蕾。冷香霏、煙雨晚秋意、蕭散繞東籬,尚仿佛、見山清氣。西風外,夢到斜川栗里。
斷霞魚尾明秋水。帶三兩飛鴻點煙際。疏林颯秋聲,似知人、倦遊無味。家何處?落日西山紫翠。
作者
党懷英
(1134-1211)字世傑,號竹溪,原籍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父純睦,為泰安軍錄事參軍,卒於官,妻子不能歸,遂為奉符(今山東泰安)人。少與辛棄疾同師劉瞻。金大定十年進士。調莒州軍事判官,累擢至翰林學士承旨。曾出使南宋。大安三年卒於家。年七十八。諡文獻。《金史》卷一二五有傳。趙秉文撰《墓銘》稱其“文似歐公”,“詩似陶、謝”,“篆籀入神”,“古人名一藝,而公獨兼之”。有《竹溪集》,已佚。詞存五首,見《中州樂府》。
賞析
在金代中期,文壇領袖党懷英以詩文書法得享盛名,詞作亦入妙境。此詞是他的一篇名作。詞的寫作時地沒有明確記載。根據詞中“栗里”和新述,可能寫作於公元1175年(金世宗大定五年)前後任汝陰(今安徽阜陽)縣令時。縣令一職官小政繁,作者清高自許,難免厭怨,此詞抒發了詞人倦遊無味欲辭官歸隱的惆悵心情。
上闋“傲霜枝裊團珠蕾。冷香霏,煙雨晚秋意。”摹畫出一幅淡雅的秋菊煙雨圖。“傲霜枝”出自蘇軾詩“菊殘猶有傲霜枝。”“裊團”狀菊,類叢,言盛茂狀。“冷香”幽冷的芳香氣味。茂盛的菊花叢中,一顆顆帶著雨珠的花蕾晶瑩閃爍,秋風微拂,枝蔓搖曳,陣陣幽冷的芳香在如煙似霧的霏霏細雨中飄散,深深地感到了晚秋的風光與神韻。二句明寫景,暗喻人,“晚秋意”三字概括了詞人對新見景色的觀感。接下來詞人由景及人,詞人本人也進入畫卷:“蕭散繞東籬,尚仿佛、見山清氣。”此情此景,使讀者感到詞人是與陶淵明有共鳴之處,詩情畫意都能聯想到陶詩。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潛:《飲酒詩二十首之五》)。“日夕氣清,悠然其懷”(《歸鳥詩》)對比之下不難看出詞人是在賞菊中想到喜菊名人的陶潛,同為愛菊,自己非常追慕淵明。這點也可從詞中“仿佛”二字看出。即是說,陶潛當日“悠然”自得,此時自己也頗感同身受。詞中寫山氣清新佳妙,正與陶詩“日夕氣清”相應。暗喻詞人現花也正處“日夕”之時。陶淵明折腰之嘆,更使詞人在見繁政務之餘遠慕陶令,“西風外,夢到斜川栗里”寫出詞人夢想自己也能像陶潛一樣在“歸故里”後,逍遙自在地“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斜川和栗里都在江西境內。據《宋書》載“潛嘗往廬山”,途經栗里,以詞人此句中借栗里言“悠閒”。“西風外”的‘外’字為方位詞,如“怡柳映,杏花遮,東風外,旗斜”(《百花亭》雜劇第一折)在這裡“外”有內中、其中的意思。
下闋:“斷霞魚尾明秋水,帶三兩飛鴻點菸際”繼寫景色。前句化用蘇軾《游金山寺》詩“斷霞半空魚尾亦”,後句直寫秋江晚景,“飛鴻”二字動感極強。那朵朵晚霞被殘陽輝映得如同緋紅的魚尾,一江秋水也紛外澄明。天邊暮靄中三兩點飛鴻隱隱移動。意境高遠,寫象瑰麗,動靜相宜。語意蒼茫,隱含思歸。
“疏林颯秋聲,似知人、倦遊無味”,用典,西晉張翰故實,張翰為齊王東曹椽,在洛陽見秋風起,引起鄉思,懷戀菰菜、蓴羹、鱸魚膾,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歸。歷來詩詞多借用秋風起寓思歸渾意,詞中寫疏林中颯颯秋風聲陣陣響起,好像知道“宦遊吾倦已”(見辛棄疾《霜天曉角》)“無味”,乏味,有‘雞肋’的意思,倦遊無味道盡此時心態,貌似平淡,實則意蘊極深。歸去是意願,能否實現自己的願望呢?詞人慨嘆:“家何處?落日西山紫翠。”思歸而不得歸,大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鬱悶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