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曾國藩一生嚴於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本書所選之經典著述,是曾國藩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成果,是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驗與智慧的總結。以今觀之,曾國藩獨到的處世理論和智謀心得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借鑑價值。內容簡介
獨樹一幟的曾氏絕學,在今天仍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涉及親職教育、道德修養、軍事謀略、讀書治學等方方面面。目錄
《挺經》——內聖外王之法所謂“挺”,即勢不可用盡,功不可獨享,名利要推讓幾分,盛時要作衰時想,剛柔相濟,無為而無不為。曾國藩以蓋世之功於眾說詆毀中保全自身,全賴這個“挺”字。主動、積極參與,以恬淡的出世之心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逆境中求挺直——如此方能在險惡、複雜的環境中,氣定神閒地達到人生之至高境界。
卷一內聖
卷二勵志
卷三家范
卷四明強
卷五堅忍
卷六剛柔
卷七英才
卷八廉矩
卷九勤敬
卷十詭道
卷十一久戰
卷十二廩實
卷十三峻法
卷十四外王
卷十五忠疑
卷十六荷道
卷十七藏鋒
卷十八盈虛
《冰鑒》——觀人識鑒之術
冰鑒,取“以冰為鏡、明察秋毫”之義。曾國藩觀人鑒人,目的是發現人才、重用人才。他摒棄江湖中重形輕神、重奇輕常、重術輕理的習俗,做到重神而兼顧形,重常而辨別奇,重理而導之以術,注重從整體出發,就相論人,就神論人,善於從靜態中把握人的本質,從動態中觀察人的品行。
神骨一
神骨二
沖骨三
神骨四
神骨五
神骨要義
剛柔一
剛柔二
剛柔三
剛柔要義
容貌一
容貌二
容貌三
容貌四
容貌要義
情念一
情態二
情態三
情態要義
鬚眉一
鬚眉二
鬚眉三
鬚眉要義
聲音一
聲音二
聲音三
聲音要義
氣色一
氣色二
氣色三
氣色四
氣色要義
《家書》——立業興家之言
家書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從人際瑣事、持家之法,到進德修業、經國濟世,是曾國藩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等思想的生動體現。字裡行間透出其對家人的殷切關愛和對國家朝廷的重大責任。曾國藩的家書,是智者“立功”、“立德”、“立言”的真切寫照。
修身篇
勸學篇
為政篇
治家篇
交友篇
用人篇
理財篇
《日記》——明心見性之道
曾國藩自道光十九年始記日記,至逝世方止,其間未曾停輟。其記日記的目的在於備忘自省,並藉此磨礪毅力,明察內心,精進修為。日記內容包括軍務政務的處理、朋友相處以及修身、為學、悼亡、濟世、養生等,是曾國藩內心世界的真實記錄。
為學一
交友二
修身三
治道四
濟世五
鑑賞六
養生七
悼亡八
前言
五百年來,能夠以一介書生而戡平亂世,戎馬倥傯間亦為學不倦之人可謂極少,而曾國藩居其一。其文韜武略、傳奇人生始終為人們津津樂道,而他本人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且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曾國藩生活在舊秩序行將崩潰的晚清社會,而他卻能於亂世中青雲直上,連躍十級,創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蹟。1852年他因母喪返鄉,在朝廷危難時以在籍侍郎身份任湖南團練大臣,以禮治兵,組建了一支獨特的湘軍。這支極富儒家色彩的軍隊在他的領導下轉戰十年,成功擊敗了幾乎顛覆清廷的太平軍,而湘軍總數也達到三十萬,以“無湘不成軍”之勢鑄就了曾國藩政治生涯的頂峰。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天下的曾國藩因此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被封武侯的首位文人,後又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死後謚“文正”,成為時人推崇的末世奇人。
當時的清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來,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曾圉藩既無家學,也無根底,卻以一介儒生力挽狂瀾,成為“中興第一名臣”,獲得官場上的巨大成功。可以說,曾國藩的崛起,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社會。但與其權傾朝野的顯赫地位相對應的是,曾國藩的內心充滿了尷尬與矛盾。他竭力維護封建綱常,卻常常受到朝廷猜忌;他在封建王朝危急之時挺身而出,忠心不二,卻又因對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而鬱鬱寡歡,常有歸隱之志。這種種複雜矛盾之處,使得這個亂世重臣的一生都極富傳奇色彩。而曾國藩其人其文,更是把中國人在逆境中反覆磨礪治學為官的智慧與謀略演繹得淋漓盡致。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對這位赫赫有名的同鄉評價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把曾國藩奉為終生學習的楷模,還親自從《曾國藩家書》中摘錄出許多語錄,參悟效法。
可以說,獨樹一幟的曾氏絕學,在今天仍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涉及親職教育、道德修養、軍事謀略、讀書治學等方方面面。《曾國藩傳世文典》把曾國藩一生著述之精髓集中彙編,包括《挺經》、《冰鑒》、《家書》及《日記》,從“內聖外王之法”到“觀人識鑒之術”,由“立業興家之言”至“明心見性之道”,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曾國藩之智謀權變、學問人品、文治武功,可謂句句箴言。
《挺經》詳細記錄了曾國藩在宦海沉浮中總結出的心法,是其從自身的成敗得失中總結出的一套獨到的為人為官的基本原則和理論。為避免閱讀障礙,在文言文原文後我們附上了精準的白話譯文,讀者可對照參看。
《冰鑒》是曾國藩全套智略的重要部分。“冰鑒”一詞,取“以冰為鏡、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義。在《冰鑒》中,曾國藩提出各種觀人之術、鑒人之略,目的是選賢任能。全文體小思精,言簡意深。曾國藩憑藉自身閱歷總結的觀人鑒人之法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實用價值。
作為講究經世致用、復興儒學的聖哲,曾國藩恪守“立德”、“立功”、“立言”之儒家教訓。尤其在修身立德方面,他篤學力行,從不懈怠,體現了堅韌的毅力和強大的感召力。《家書》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思想,是研究其生平、思想、學術乃至近代中國歷史的寶貴資料。
《日記》是曾氏著述中尤為奇特的部分。曾國藩本人對日記十分重視,要求甚高,使得這些當時記載的點點滴滴在百年之後的今天看來,依然頗具價值。編者從“為學”、“交友”、“修身”、“治道”、“濟世”、“鑑賞”、“養生”、“悼亡”等方面精心選擇有代表性的篇章,力求使讀者能從中獲益。
曾國藩一生嚴於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本書所選之經典著述,是曾國藩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成果,是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驗與智慧的總結。以今觀之,曾國藩獨到的處世理論和智謀心得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借鑑價值。
本書不足之處,敬請指正,唯願瀆者開卷有益。
精彩書摘
《挺經》——內聖外王之法卷一 內聖
譯文
有關自身修養和治理國家的道理,僅憑“勤勞為政,節儉持家,談話誠信,行事誠懇”這四句話就能終身適用並且受益無窮。所謂話不在多,也不在深,有用即可。
古今聖哲先賢們的胸懷寬廣可達到大德的,大概有四種境界:誠懇謙恭,注重自我修養而萌生出聰明睿智,這是二程(程顥和程頤)的說法;誠懇到了極點以至於感動神靈,進而達到可預知前事的效果,這是子思的遺訓;安於貧困的境遇,樂於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信念,則身體康健面色光潤,這是孔子、顏回、曾子、孟子等人的為學宗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吟詠詩賦,所以意態閒適神色恬然,這是陶淵明、自居易、蘇軾、陸游的人生樂趣。我常常悔恨自己年少時不知道努力,以至老來常有悔恨之意,對於古聖先賢們的心境情態,不能領略一二。所以我只能反覆尋思揣摩,嘆息感喟不已。
解讀
一個人不管是讀書從政,還是做工種田,亦或是經商做學問,都離不開他修身養性程度的高低和掌握的好壞。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無不需具備“內聖”的心法素質。賢者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即指為人立身處世,應具備一種高尚明達的心境,否則就好像在塵土裡打掃衣服,在泥水裡洗濯雙腳,又如何能超凡絕俗。“慎獨”即是這種境界的最高體現,而只有在自持自製的心性修養中,才能逐步達到這樣的境界。自律自製,修身養性,要“每日三省”。程頤說,君子遇到困難險阻時,一定要思考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麼錯誤而導致這種困難的發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就糾正它,沒有過錯就用它來自我勉勵,這是修養自身的美德。
曾國藩在個人修養上尤為嚴格,每日靜坐,反思己過,幾十年如一日潛心修為。所以能夠名垂千古而不敗。很多人都想從曾國藩身上學到成功的黃金定律,修身處世,立於不敗。許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過他的思想薰陶。梁肩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毛澤東青年時期,也潛心研究過曾國藩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在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而蔣介石,對曾國藩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 “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
曾國藩認為,“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日慎獨則心泰,日主敬則身強,日求仁則人悅,日思誠則神欽。”故而他認為涵養功夫當以“誠”為本。
概言之,“誠”可以化育天地萬物,求誠須不欺,不欺必能居敬慎獨,居敬慎獨者必無私著,無私著者必中虛,虛必靜,靜生陽,陰陽來復,是謂天行。
為達“內聖”心法最佳境界,他以“修法十二課”來約束自己的身心,下面列出這十二課的內容。
一、持身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的念頭、舉止中有無背離義理之處。平日閒居無事的時候寧靜安泰,保養德性,一旦投於事務之中則專心致志,不存雜念。精神狀態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東升,光彩照人。
二、靜坐養性。每天不限什麼時候,要拿出一定時間靜坐養性,反省體悟自己天性中隱現的仁義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鎮定,如同寶鼎一般沉穩。
三、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趕緊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戀床。
四、讀書專一。一本書沒有讀完時,不要再看其他書籍。東翻西閱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毫無益處。
五、閱讀史書。每天仔細讀史十頁。
六、說話謹慎。所謂禍從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禍患。所以君子對此要時刻注意,這是修身內聖最重要的功夫。
七、保養真氣。真氣存蓄于丹田之中,徹里徹外光明正大,所作所為毫無羞於對人說之處。
八、愛護身體。時刻以父親的“節制操勞,節制欲求,節制飲食”訓導作為健體祛病的準則。
九、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天讀書時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如果刻意從書中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每月不可荒疏舊技能。每月寫作幾篇詩文,以此檢驗自己積存義理的多少,葆養真氣的強弱。卻不能完全沉溺於中,因為作詩文特別耗費真氣和時間,也最容易使人玩物喪志、隱沒本性。
十一、寫字。飯後寫半個時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際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寫字的機會。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越難清理。
十二、夜晚不出屋門。它使人耽擱正事,精神疲憊,務必戒除。
一個省心修身、注重頤養德性的人,他所犯的過錯不一定是坑蒙拐騙之類的淫惡,卻往往是一些不為人知,不足掛齒的小隱私。不斷地滌除這些小隱私,他就會一天比一天高大起來。明代楊繼盛說:“或獨坐時,或深夜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
曾子也說過:“吾日三省吾身。”曾國藩這點做得最到位。在治學過程中,他每天都記日記反省自己。曾國藩把自己的字改為“滌生”,取意於佛家語“前日之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之種種譬如明日生”。如果曾國藩平時沒有養成明事理、析得失的良好習慣,恐怕不會在複雜的官場中不斷得到升遷,並且最終成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