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8年12月1日)叢書名:中國經濟史學文苑
平裝:30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64203382,9787564203382
條形碼:9787564203382
商品尺寸:22.4x16.6x2cm
商品重量:458g
ASIN:B001Q05QSE
內容簡介
《晚清財政:1851-1894》是“中國經濟史學文苑”之一,全書共分4個章節,主要對1851-1894的晚清財政作了分析與研究,具體內容包括清朝前期財政概述、太平天國起義對清朝財政的影響、兩次鴉片戰爭對清朝財政的影響、甲午(1894年)之前清朝財政收支的結構和規模。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編輯推薦
《晚清財政:1851-1894》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簡介
史志宏,1949年4月出生,北京市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次年轉入歷史系學習,1982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學習,1988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學會古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理事。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做訪問學者並從事合作研究。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明清及近代經濟史,尤以農業史、財政史為主攻方向。代表作有:《清代前期的小農經濟》、《中國經濟發展史》第三冊(明清卷,任主編)等。目錄
總序第一章清朝前期財政概述
第一節財政管理
一、財務行政機構
二、財政管理體制及主要制度
三、倉、庫制度
第二節財政收入
一、田賦
二、鹽法和鹽課
三、榷關和關稅
四、雜賦
五、捐輸
第三節財政支出
一、軍費
二、官俸及養廉
三、行政經費
四、驛站經費
五、廩膳膏火及科場經費
六、工程費
七、採辦和織造費
八、保息及救荒支出
第四節收支大勢
一、順治至康熙前期
二、康熙中期至乾隆時期
三、嘉慶至道光時期
第二章太平天國起義對清朝財政的影響
第一節太平天國起義引發清政府空前的財政危機
一、鹹豐、同治時期的財政大危機
二、戶部銀庫收支所反映的財政大危機
三、清政府鎮壓人民起義的軍需支出估計
第二節清政府應對財政危機的措施
一、開捐例
二、鑄造大錢及發行官票、寶鈔
三、加征田賦
四、舉借內債
第三節厘金的創辦、推行與徵收
一、厘金的創辦及推行
二、厘金的種類、徵收制度和徵收機構
三、厘金的收數
第四節中央集權財政體制的動搖
一、中央與各省權力格局的變化
二、財政體制的變化
第三章兩次鴉片戰爭對清朝財政的影響
第一節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協定關稅”
一、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約對中國關稅主權的侵奪
二、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與“協定關稅”原則的確立
第二節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海關行政權的喪失及中國關稅主權的進一步被剝奪
一、江海關行政權的喪失
二、稅務司制度的全面推廣
三、對中國關稅主權的進一步侵奪
第三節兩次鴉片戰爭以後的海關稅收
一、海關稅收的增長
二、海關稅收的分配
第四節近代的第一批外債
一、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借款
二、左宗棠西征及平定新疆借款
三、台防及中法戰爭借款
四、其他軍政借款
第四章甲午(1894年)之前清朝財政收支的結構和規模
第一節奏銷收支
一、收入
二、支出
第二節外銷收支
一、“捐”的意義的嬗變與新捐稅的濫觴
二、外銷收支財政地位的變化
三、外銷收入估計
四、外銷支出
第三節收支大勢與財政規模
一、甲午前的收支大勢
二、甲午前財政規模估計
徵引及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經濟學成為“顯學”,人們希望從經濟學理論中找到不斷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前行的理論源泉。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史是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之下的兩個二級學科,與經濟學其他分支相比,對它的研究顯得有點冷清。我們相信,這只是一種暫時的過渡狀態,一旦經濟學的傳播達到一定階段,經濟學的研究達到一定程度後,人們會更多地反思歷史,從歷史中尋求理論或借鑑。在西方經濟學的流派中,新經濟史學是很重要的一個流派。經過幾代研究者的辛勤耕耘,中國經濟史學已經形成了深厚的學術積澱和鮮明的本土風格,並被國際學界同人所首肯和仰慕。它對於尚處在模仿吸收階段的中國經濟學來說,無疑是值得珍視的原創性本土資源。可以斷言,要開創中國經濟學的嶄新未來,就必須從中國經濟史學這一根植性土壤中汲取營養。我們編輯這套“中國經濟史學文苑”,就是希望匯集中國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史學科的前沿成果,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史學乃至中國經濟學的發展。
後記
這是一項本該早就完成的課題的最終成果。十年前我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申請院基礎研究課題“鹹豐至光緒前期的清朝財政”時,計畫到2000年結項,最終成果為一部20萬字左右的專著。當時認為按時完成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雖然我的主要學術興趣和資料積累都一直是在古代史範圍內——具體到清代歷史就是在1840年以前的所謂“清代前期”,但是自從進入經濟研究所參加汪敬虞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一書寫作,並被指定負責其中財政和內債部分以後,就對晚清財政的各種問題逐漸有了一些思索和資料積累。在這部研究室集體寫作的著作之前的另一部著作、由嚴中平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沒有專門討論財政問題,因此,我為它的續作——汪先生主編的“二卷”寫的第十章《財政稅收與內國公債》特設了《甲午戰前的清代財政》一節,以背景討論的形式,對晚清財政體制的變化及收支特點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98年我申請“鹹豐至光緒前期的清朝財政”課題,就是準備將“二卷”中這一節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和展開,使之成為一部獨立的學術專著。當時已經有了全書內容的整體構思並寫出了部分章節,如果加緊進行,應當可以很快完成。只是因為那時由我本人牽頭並作為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的、與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合作的“無錫、保定農村調查”尚在進行,考慮到無暇集中精力於這個課題,才申請到2000年結項。2000年是課題的計畫結項時間。這年10月我因合作研究需要到荷蘭小住一年,當時帶去了所需的全部資料,準備利用在國外相對比較清閒的這段時間完成全書的寫作。可是到荷蘭不久,就看到了剛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育民先生的《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一書。我計畫寫作的這本書與周先生的著作有相當部分在內容上重合,觀點上沒有大的衝突,所利用的資料也有很多是相同的。
文摘
第一章清朝前期財政概述第一節 財政管理
一、財務行政機構
1.主管全國財務的戶部
1644年入關後建立起全國統治的清王朝,基本上照搬了明王朝的國家機構設定。清朝仍以戶部為全國財務最高主管機關,總掌國家疆土、戶口、田畝及財賦收支之政令。清朝設戶部始於太宗天聰五年(1631年),以貝勒1人總理部務,下設滿、蒙、漢承政及參政、啟心郎等官職具體辦理事務。崇德時分參政為左、右參政,並增設理事官、副理事官。入關後,沿漢制改戶部長官為尚書,以左、右侍郎佐之,下設郎中、員外郎、堂主事、司主事、司庫、司務等官,俱滿、漢缺並置,又或另設蒙古、宗室缺。人關前貝勒總理部務之制,於順治元年(1644年)停止。雍正以後,又時以親王、大學士兼理部務,然皆特簡,不常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