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女人的告別》

《斯拉夫女人的告別》 這支歌的命運幾乎就是俄羅斯20世紀歷史的寫照。它的誕生是為了聲援巴爾幹地區反土耳其的斯拉夫民族解放運動——主題是民族主義。國內戰爭期間紅軍白軍都愛唱,但是所填的歌詞肯定截然不同,這時候它的民族主義主題悄悄轉換為“階級”含義,兩種階級性。

歌詞

又名 《斯拉夫婦女送行曲》
這一首進行曲振奮人心,
憶當年侵略軍壓邊境,
戰士們別家園,登上列車,
這首歌伴他們去出征。
四一年唱著它保衛莫斯科,
四五年唱著它進柏林,
俄羅斯站起來,萬眾一心,
多少年經風雪、歷艱辛。
假如有一天,
敵人來進犯,
我們為祖國
奮起投入神聖戰爭!
假如有一天,
敵人來進犯,
我們為祖國,
奮起投入神聖戰爭!
田野麥浪滾滾,
祖國大跨步向前進。
戰勝那災難,
讚美那勞動,
保衛住幸福和安寧;
戰勝那災難,
讚美那勞動,
保衛住幸福和安寧!
假如有一天,
敵人來進犯,
我們為祖國,
奮起投入神聖戰爭!

歌曲背景

這支歌的命運幾乎就是俄羅斯20世紀歷史的寫照。

它的誕生是為了聲援巴爾幹地區反土耳其的斯拉夫民族解放運動——主題是民族主義。

國內戰爭期間紅軍白軍都愛唱,但是所填的歌詞肯定截然不同,這時候它的民族主義主題悄悄轉換為“階級”含義,兩種階級性。

有觀點認為:因為內戰期間白軍也唱《斯拉夫送行曲》,所以蘇聯在正式場合長期迴避這支曲子。更大的可能是迴避這支歌強烈的斯拉夫民族主義情緒(樂曲誕生的背景或者舊歌詞的民族主義內容)——為了團結南斯拉夫民族加盟共和國,尤其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當然,這純屬猜測
在格里高利.丘赫萊依1957年的電影《雁南飛》中,《斯拉夫送行曲》第一次“正式”出現: 鮑里斯參軍上戰場,薇羅尼卡沒能趕上為他送行。鮑里斯在車站的新兵隊伍中焦急地等待,這時,樂隊奏響《斯拉夫送行曲》,隊伍開始登車啟程。薇羅尼卡匆匆趕來,但她只能隔著柵欄望著鮑里斯漸行漸遠的背影。她呼喚鮑里斯,她的聲音被樂曲聲和嘈雜的人聲所淹沒。她把一包餅乾投向鮑里斯,可是餅乾掉在地上,被戰士們的皮靴踩得粉碎......。很傷感,然而兒女情不掩英雄氣——紅軍戰士渴望純潔美好的愛情,這美好的情感不是減少而是增添他為祖國犧牲的勇氣。

40多年後,《斯拉夫送行曲》再一次出現在俄羅斯電影中——謝爾蓋.勃德洛夫的《高加索俘虜》

兩名被俘的俄軍士兵——老兵薩沙和新兵萬尼亞,坐在山頂車臣小村的屋頂上,衣衫襤褸身系鐵鏈,含著淚水輕聲哼唱《斯拉夫送行曲》。兩人唱著唱著,從畫面外融進來紅軍合唱團激越昂揚的副歌合唱:“......如果祖國召喚我們,我們將投入戰鬥;我們將為祖國而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紅軍們在每個音節都加上有力的停頓,因此歌聲極其威武雄壯——雄壯的歌聲與畫面中荒涼的山村、可憐的俘虜形成鮮明的對比衝突。 片尾,萬尼亞被車臣老人釋放(老人本想拿萬尼亞交換被俄軍俘獲的兒子,但他兒子越獄時被俄軍打死了),我們似乎看到了善良戰勝仇恨的可能。可是,我們聽到螺旋槳的轟鳴混合著〈斯拉夫婦女送行曲〉的音樂聲(銅管樂)——全副武裝的俄軍直升機編隊從萬尼亞的頭頂掠過,飛向車臣小村,它們是去復仇,去毀滅的。導演在這裡再次運用了“音畫對位”的手法,在聲音與畫面的錯位衝突中把情緒傳達給觀眾。這部影片中,〈斯拉夫婦女送行曲〉給人強烈的悲愴感,讓人體會到命運的殘酷與戰爭的荒誕。
同一首歌,在兩部電影裡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重大典禮尤其是勝利日閱兵式上幾乎必定要奏響〈斯拉夫送行曲〉——有一點點對蘇聯“往昔的光榮”的懷念,但更多的是民族主義情緒了。 有一句歌詞也改了:“一七年唱著歌攻克冬宮”改為“四一年唱著歌保衛莫斯科”,從階級性又回到民族性。

幾年前俄羅斯為選國歌而爭論,也有杜馬代表提議這支〈斯拉夫送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