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文明並非與生俱來,西方成為所謂的“文明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文明”也並非有現成的標準,而是一個上行下效的建構過程。正如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所言,“文明尚未結束,它還在形成之中。”這是埃利亞斯通過梳理其在大英博物館收集到的資料,得出的結論。

基本信息

目錄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德)諾貝特·埃利亞斯著,王佩莉、袁志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

內容簡介

文明並非與生俱來,西方成為所謂的“文明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文明”也並非有現成的標準,而是一個上行下效的建構過程。正如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所言,“文明尚未結束,它還在形成之中。”這是埃利亞斯通過梳理其在大英博物館收集到的資料,得出的結論。當時,他因是猶太人而受到納粹迫害,流亡英國。
如今,埃利亞斯已是社會學界繞不過去的理論家,除了他對“文明”的解析,更重要的是,本書更宏大的理論目標是,打破社會學研究一直受困其間的個人與社會二分法,通過“開放的個人觀”,建構個人與社會共通的理論架構。雖然他的嘗試也曾遭遇質疑,但是,這種努力至今對於社會學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作者簡介

諾貝特·埃利亞斯,1897年出生在原屬德國、戰後劃歸波蘭的布雷斯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富商。埃利亞斯自幼就特別喜歡鑽研哲學,在讀高年級的時候,他和同學組織了一個哲學興趣小組,主要閱讀以艱深著稱的康德的著作,並在閱讀速度和理解深度方面展開競賽。他如此“自討苦吃”,是因為他早就下定決心要在滿布荊棘的文人學者之路上跋涉,有意識地進行一番智力上的磨鍊。對哲學的迷醉,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崇敬,對以席勒和歌德為代表的德國古典文學的熱愛,這一切都為其名山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9年夏季,埃利亞斯就讀于海德堡大學,聽過他心儀已久的貢道爾夫(FriedrichGungdolf)的課,後者是歌德專家,同時也是詩人,堅決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還還參加了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的討論班,雅氏建議他就文明文學家為題作個主要發言。埃利亞斯在這裡取得了社會學博士學位。1922年進行了博士考試之後,他再也不能指望得到父母經濟上的支持,因為大蕭條也使他們自身難保:難以想像的大幅度的通貨膨脹使得父親的退休金萎縮得微不足道。於是他不得不設法自己養活自己。一家生產爐蓋和閥門蓋的工廠需要一位高學歷的年輕人,最好是博士。經人推薦,埃利亞斯前往應聘,結果他便成了這家擁有800多員工的中型企業的銷售部主任。於是他經常出差到北歐諸國,開展其行銷活動。為此他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他也觀察到了經濟危機中的工人那令人觸目驚心的窮困。他也了解到工廠主之所以孜孜為利,也並非只是為了賺錢,為了競爭所帶來的樂趣,而是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使然。埃利亞斯迄今為止主要是棲身於學校的圍牆、學術的象牙之塔之內,士兵的經歷打開了通向社會的一條門徑,而這次的“學商”則使大門洞開,對其以後的學術生涯發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文明的進程》的許多觀點就是源於這次的行銷經歷。

封面封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