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術語詞典(中英對照)》

《文學術語詞典(中英對照)》

《文學術語詞典(中英對照)》,作者是艾布拉姆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5月1日出版,這本文學詞典歷經廣大師生和專業研究人員的考驗,已經成了他們不可替代的必備工具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5月1日)
精裝:731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301108656,9787301108659
條形碼:9787301108659
商品尺寸:23.4x17.6x3.6cm
商品重量:1.1Kg
ASIN:B002GQW2VQ

內容簡介

文學術語詞典(中英對照)(精)》於1957年出版,它用簡短明快的文字概述了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方面的關鍵術語。現在的第7版包含了更多的新詞條,其中一些是有關最新的文學批評理論的;所有早期的詞條都進行了重新修訂,有的進行了徹底重寫;各個獨立的詞條中提到的相關作品也重新擴充了,把新近的作品包含了進來;在原有的“術語索引”的基礎上新增了“人名索引”。這本文學詞典歷經廣大師生和專業研究人員的考驗,已經成了他們不可替代的必備工具書。

編輯推薦

《文學術語詞典(中英對照)(精)》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艾布拉姆斯譯者:吳松江

目錄

出版前言

原書前言
中文條目索引
文學術語
作者索引
術語索引

序言

M.H.艾布拉姆斯(MeyerHowardAbrams,1912-)是當代歐美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中的大師級人物。1912年7月23日,他生於美國新澤西州一個貧寒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個建築油漆工。1930年他考入哈佛大學攻讀英語文學專業,成為他們家第一個大學生。他念大學時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有人勸他早點工作,他卻說:“現在工作不好找,與其幹著不喜歡的活還挨餓,不如做我感興趣的文學挨餓。”1934年他取得學士學位,同年獲得亨瑞獎學金(Henry:Fellowship)到英國劍橋學習,師從英國新批評大師瑞恰茲(又譯理查茲)教授(I.A.Richard,1893-1979)。
瑞恰茲是20世紀大師級的文藝理論家,也是西方大家中對中國有著特殊感情的學者。瑞恰茲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在劍橋講授文學批評理論,並最早把語義學和心理學引入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瑞恰茲和奧格登合作出版《美學原理》(FoundationsofAesthetics,1921)、《意義的意義》(TheMeaningofMeaning,1923),獨自完成《批評原理》(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1924)、《科學與詩》(scienceandPoetry,1926)、《實用批評》(Practicalcriticism,1929)等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史上劃時代的著作,成為西方文藝理論界新批評派的權威。1927年,瑞恰茲到遠東旅行結婚,在日本小住後來到北京。這次中國之行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9年他應邀在清華大學外語系任教,1931年返回劍橋。30年代初,瑞恰茲成為奧格登發起的“基本英語”運動的領袖。1936年,瑞恰茲來到中國,在趙元任、胡適、葉公超、陳翰笙等的支持下,在中國推動“基本英語”運動,直到1938年由於中國進入全面抗戰而終止。回到英國後,他受邀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退休。

文摘

文學術語
Absurd,Literatrueofthe荒誕派文學
荒誕派文學指那些共同意識到人類的狀況在本質上已荒誕不經、這種狀況只有通過自身荒誕的文學作品才能得到恰當表現的戲劇和小說作品。荒誕文學的基調和劇作理論已先見於1896年阿爾弗雷德·雅里的法文劇作《於布王》(又譯《烏布王》中。荒誕派文學亦起源於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及弗朗茲·卡夫卡作於20世紀20年代的小說(《審判》和《變形記》)。然而,在二戰的恐怖經歷之後出現在法國的荒誕派文學運動,則是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學的基本信仰與價值標準的反叛。早期的傳統觀念包括這樣的假設:人是具有理性的動物,他賴以生存的世界至少是部分可知的;在有秩序的社會結構里,人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便他置身逆境也不喪失自己的英雄氣概與尊嚴。然而,20世紀40年代後,出現了尤以讓~保羅·薩特和艾伯特·加繆等文人的存在主義哲學為突出代表的普遍傾向。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是淪落異鄉的孤獨的生靈;這個陌生的世界裡不存在固有的人類真理、價值標準與任何意義。人生只不過是對生存目標和存在意義的徒勞的探索過程,人生本自虛無,並終將化為虛無;人生的存在是件既痛苦又荒誕的事。就像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1942)中寫道的:
在一個突然失去了幻想與光亮的世界中,一個人就會感到自己是異鄉人,是陌生客。他的流放無可補救……人與人之間,演員與背景之間的這種脫節,正是讓人感到荒誕之處。(杜小真譯)或如同創作了《禿頭女高音歌手》(1949)、《懲誡》(1951)和其他一些荒誕戲劇作品的法國作家尤金·尤內斯庫所說的:“一旦切斷宗教的、形上學以及先驗的根基,人就感到茫然若失;他的一切行為也都變得毫無意義、荒誕不經而又徒勞無益。”尤內斯庫在評論荒誕文學的混合基調時認為,“當人們沉溺於毫無意義的事物中時,只會顯得荒唐怪誕,他們的遭遇只能以帶有嘲弄色彩的悲劇形式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