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溪鄉調查》

《才溪鄉調查》

《才溪鄉調查》,作者毛澤東,一九三四年一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曾將這個調查報告的油印單行本發給參加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他步行數日,來到才溪,調查“鄉蘇”(鄉蘇維埃)工作,寫出了《才溪鄉調查》。

簡介

才溪鄉調查紀念館新館才溪鄉調查紀念館新館

1933年,才溪鄉因在鄉蘇維埃選舉、擴大紅軍及發展經濟方面的突出表現,得到中央蘇區及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的嘉獎,被譽為“第一個模範區”。當年11月下旬,在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人民委員會主席任上正好兩年的毛澤東,率領中央政府檢查團,從紅都瑞金出發,沿著汀江,步行數日,來到才溪,調查“鄉蘇”(鄉蘇維埃)工作,寫出了《才溪鄉調查》。

內容概述

光榮亭光榮亭

1934年1月22日,毛澤東在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大會上公開稱讚才溪鄉是“蘇維埃工作的模範”。“模範”在哪裡呢?“民眾像網一樣組織於蘇維埃之下,去執行蘇維埃的一切工作,這是蘇維埃制度優勝於歷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顯的地方”(《才溪鄉調查》)。 
1933年,才溪鄉(上才溪和下才溪)共1026戶,4928人。才溪鄉是“擴紅”(擴大紅軍)的先進鄉,全鄉16至55歲男子共1310人,出外參加紅軍的多達1011人。這樣,才溪鄉的常住人口只剩下3817人,幾乎全為老弱病殘和婦孺。但鄉蘇維埃還是下設了多達17個的常設委員會,分別為:擴大紅軍委員會、優待紅軍家屬委員會、慰勞紅軍委員會、查田委員會、選舉委員會、土地委員會、勞動委員會、山林委員會、逃兵歸隊委員會、赤色戒嚴委員會、糧食委員會、備荒委員會、戶口委員會、教育委員會、防空防毒委員會、水利委員會、工農檢查委員會,每個委員會10至20人委員不等,有的鄉委員會還下設村委員會。此外,還有工會、貧農團、婦女會、兒童團、互濟會等民眾組織。可以說,在當時的才溪鄉,找一個與“組織”無關連的漏“網”之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年83歲的老紅軍林攀階向我回憶道:“當時白天搞生產,每天晚上都有活動,經常是擴大會議,大家都感到忙得很。因為大家都有組織,沒有閒散的人,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被發動起來了。”

意義

《才溪鄉調查》寫作地《才溪鄉調查》寫作地

毛澤東以才溪鄉的模範事跡,為全蘇區樹立了具體榜樣,解決了在國內革命戰爭環境下,根據地的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重要問題,從而用鐵的事實去粉碎一切機會主義者污衊根據地不可能進行建設的瞎說,並有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這在當前深入開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事求是根據實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有著非同凡響的重要意義。

出處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刊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