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呂溫
詩詞正文
僧家亦有芳春興,自是禪心無滯境。
君看池水湛然時,何曾不受花枝影。
注釋
①靈澈:中唐時期著名詩僧,字源澄,常與僧皎然游。
②禪心:寂定之心。滯境:執著粘滯在境上。
作品賞析
禪家愛賞芳春,此與世人所同;禪家不滯於芳春,此又與世人不同。因為在他們看來,春天到來,百花盛開,確是很美;但倘若春去花謝,也不會惋惜。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禪家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就是悟道,然而常人不是這樣,因為常人吃飯睡覺時總是千般思緒,萬般煩擾,此之謂“滯於境”。正是由於禪家入於境而不滯於境,所以更能深切地感受芳春之美,這恐怕又是常人之所不及的。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層道理,作者又打了一個比喻:禪家對外物的關係,正如澄清的池水,並不會拒絕花枝的影子。花影入水,水恬然受之,水花相映,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美。禪家也應該這樣,知道自性本空固然很好,但倘若執著於空,則又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領會不到禪悅。《五燈會元》卷六《亡名道婆》一節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得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佛教視色慾為一大戒,這和尚被妙齡女子抱住,卻能自我把持,並沒有錯。關鍵是他的那兩句話,說明他是在自我克制,也就是心中還有女色之念。禪宗認為“起心即是妄”,那和尚不能超越善惡,所以只是個俗漢,反而不如婆子為得道。拿這個故事去印證此詩末二句,也很恰當。
作者簡介
呂溫(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濟市)人。798年(德宗貞元十四年)進士,次年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803年(貞元十九年),得王叔文推薦任左拾遺。804年(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為入蕃副使,在吐蕃滯留經年。順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參與“永貞革新”。805年(永貞元年)秋,使還,轉戶部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808年(元和三年)秋,因與宰相李吉甫有隙,貶道州刺史,後徙衡州,甚有政聲,世稱“呂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