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子午線》

《戰爭子午線》

影片是著名導演馮小寧所執導的一部抗日題材作品,該片通過對孩子們直接投入戰鬥的描繪,深刻表現了戰爭的殘酷性,烘托出悲壯而昂揚的民族精神,引發人們對“戰爭與和平”這一人類文化永恆主題的深層思索。該片通過領袖與兒童、母親與孩子的闡述,揭示了戰爭與人性的關係,並擺脫了以往兒童人物形象在戰爭片中“革命小英雄”的創作窠臼,令其更易為小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1990年11月,一個年邁的身影沿長城向西攀援。她不時停下來眺望群山,像在尋找什麼。她就是當年的年輕護士。她似乎看到當年的自己抬著擔架行進的身影……1942年11月,就在這長城上,13名愛國青年在一場石塊對機槍的無望的搏鬥中倒下,僅一個護士生還。12個軍隊的孩子在轉移途中見到九連最後一名倖存者。他已失去了雙腿,卻要執行一個讓九連西進的殘缺不全的命令。12個孩子義不容辭地抬著他西進。剛剛逃生的女護士也走進了這個隊伍。孩子中,參加過三次反掃蕩的大孩子擔當起指揮員的責任。他們身上壓著沉重的擔架,睜著飢餓的眼睛。向著媽媽的方向爬著,爬著。為了大家的生存,“小號”去挖自己埋的地雷。他那“上學讀書”的理想隨著一聲爆炸而消失;在死亡的威脅中,“文工團”思念著媽媽,但當她看到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換得大家的生命時,她毫不猶豫地投出了唯一的手榴彈,在這世界下:留下一聲對媽媽的呼喚;“小草”的眼睛被鬼子的毒氣彈熏瞎她住極度飢餓中把最後半個窩頭留給了傷員,自己住幻夢中離開了這個世界。護士目睹著這些未成年的戰士一個接一個倒下,而雙腿負重傷的排長仍堅持讓孩子們抬著沿長城向西。排長也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步。“沿長城向西”的命令從一個倖存者手中傳到另一個倖存者手中,最後接過它的是一隻未成年的小手,命令依然在執行。最後三個孩子終於望見了根據地,他們接過了這個不是給他們的命令。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他們久久地望著媽媽的方向。1942年11月8日10時,長城線3號公路隧洞發生了一次震撼群山的爆炸,一個巨大的陰謀被粉碎。12個無名孩子的身軀築入了古長城的磚石,築入了人民大會堂的基座……他們的靈魂跨越了50年的時空,走上了亞運村的立交橋,走進明亮的電化教室。走上了寬闊的天安門廣場,看到了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新生活。

演員表

演員 角色 配音
富大龍 老兵 ---
沈丹萍 女護士 ---
江韻輝 ,· 老年女護士 ---
牛萌萌 小草 ---
江韻輝 , 牛萌萌 , 董揚 --- ---
齊冰 十歲半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註
女護士 沈丹萍 ----
老兵 富大龍 ----
老年女護士 江韻輝 ----
小草 牛萌萌 ----
十歲半 齊冰 ----
山炮 黃海波 ----

職員表

導演簡介

馮小寧,1954年生於西安,1歲時隨父母到北京。在馮小寧的家族中有著一批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馮小寧的爺爺馮亮功,1923年在唐山鐵道學院上大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支部書記,1927年後轉到江西,第五次反圍剿中犧牲於寧都;叔爺馮樹功,曾是居里夫人的學生,回國後在燕京大學專攻核物理,成為當時中國罕見的核物理人才,1937年日軍占領北平,他因拒絕去日本為日軍研製核武器,被日軍殘殺於燕京大學門口。馮小寧的外公傅種孫,是中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1923年與魯迅、李大釗等共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解放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數學系主任,是華羅庚的老師。1957年被打為右派,1963年在憂鬱中去世。馮小寧的父親馮雨蓀,為北京石油學院煉製系副主任,是我國石油工業的優秀專家,學生中就有後來的國務院副總理吳儀。1957年被打為右派,1967年慘死於文化大革命,年僅44歲。馮小寧15歲到北京燕山石化總廠機修廠當了一名翻砂工,期間,因奮勇撲救起火燃燒的巨型液化氣罐,避免了重大爆炸而受到表彰。經過8年的鋼花鐵水,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馮小寧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與張藝謀等共為同學,成為中國電影一代精英之一。馮小寧所有的作品都是編劇、導演、攝影、特技、剪接、製片人兼於一身,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奇特現象。他20年中創作了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猶以大氣恢宏、視角獨特、激情感人著稱,同時堅持承載著文化思想的內涵。

演員簡介

富大龍

富大龍,男,1976年出生,北京人,滿族,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的家庭里,從小受到家庭的嚴格教育,上學後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隊員。1985年8歲時第一次接觸電影,拍電影《中彩》;繼而在獲“童牛獎”的《少年彭德懷》中擔任男主角。1998年以全班總成績第一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之後,富大龍相繼在馮小寧的兩部重要作品《戰爭子午線》和《紫日》中擔當男主角。2006年,在導演戚健的《天狗》中出演男主角,該片獲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主要作品:電影《中彩》、《少年彭德懷》、《戰爭子午線》、《夏日曆險》、《故園秋色》、《紫日》、《天狗》;電視劇《許世友在少林》、《北洋水師》、《寇老西兒》、《無言的愛》、《風雲密支那》、《少年包青天》、《隱姓埋名》、《衙門口》、《歸途如虹》、《不做後悔事》、《我是農民》等。

沈丹萍

中國影視女演員。生於江蘇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79年,當她還是剛入表演系學生時,就出演了影片《百合花》。1980年在《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中飾荒妹一角,受到專家們的好評。之後,她在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982、《屠城血證》1986、《大磨坊》1987、《戰爭子午線》1988、《留村察看》1994、電視劇《只要你過得比我好》1992、《都市女孩》1993等中均在上乘的表現。近幾年依然活躍在螢屏上。

相關介紹

《戰爭子午線》講述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艱苦的1942年,一支特殊的隊伍遵照一張殘缺不全的命令沿長城西進,他們在飢餓和死亡中掙扎,卻無私地為他人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帶著對未來的嚮往一個個倒在長城上,雖然至死也不知道命令的真實內容,但他們的靈魂卻跨越了50年的時空來到了今天,他們用未成年的生命證實了1=12的崇高意義,為古老的長城留下了一曲悲壯的詩。

影片賞析

“媽媽——媽媽——”

這震顫人心的呼喚迴蕩在長城內外的深山空谷里。是七歲的草兒飢餓過度瀕臨死亡的無聲呼喚,是十二歲的小女兵為掩護戰友將敵人引開而墜落萬仞懸崖的最後的心聲,是一群失散的革命戰士執著的腳步的迴響……

影片《戰爭子午線》以低沉的語調敘說了一個發生在長城邊的平凡而悲壯的故事——

幾個本該是在媽媽面前撒嬌的孩子,在戰爭的年代,用稚嫩的雙肩擔負起沉重的責任。他們要護送傷員,要尋找部隊,要完成一項還不知道內容的緊急任務。十六歲的“老兵”,帶著這幾個更小的孩子、兩個傷兵、一位護士,沿著長城走去。在飢餓傷病中,在日寇的炮火里,他們有的倒下了,但剩下的仍然堅定地繼續向前,他們在尋找什麼?

“沿長城往西!”

這是媽媽的呼喚,是他們心中的目標。他們是孩子。他們在尋找,尋找失散的部隊,尋找媽媽。然而最終他們是尋找心中嚮往已久的和平安寧的新中國,他們渴望在祖國母親溫暖的懷抱里幸福長大。

沿長城往西,尋找媽媽?

媽媽,您在哪兒?

感謝編導用手中的巨筆,劃破時空的界限,讓他們從昨天的戰爭到今天的和平中尋找。

酷愛讀書識字的小號手走進今天的寬敞明亮、書聲琅琅的教室里尋找,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下在嘹亮的軍號聲中尋找,在誤踏地雷與心愛的書本一同被炸成一片片雪白的碎花里尋找。

天真機智的小女兵在古長城邊那一叢火焰一般的紅葉里尋找,在人民大會堂前母親和兒女們幸福擁抱的歡笑聲里尋找,在引開敵人後卻不幸飄墜懸崖的盪氣迴腸的呼喊里尋找。

雙目失明的草兒在活潑幸福的現代“同齡人”身上尋找,在眼前幻出的閃亮的星光里尋找;十六歲的“老兵”在被戰火燒得殘缺不全的緊急命令上尋找,在拉響身上的地雷與敵人的毒氣運輸車同歸於盡的火光里尋找……

沿長城往西……

他們找到了!在小號手化作一片雪白的紙花時,在小女兵喊著“媽媽”飄落懸崖時,在草兒數完她並沒有看見的最後一顆星星時,在“老兵”圓滿完成上級的緊急任務時,他們找到了!他們找到了!

媽媽,您就在這兒!

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雄壯的樂曲聲中冉冉升起,雪白的和平鴿盤鏇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上空,千千萬萬新中國的兒童幸福地偎依在母親的懷抱里,媽媽,您就在這兒!

歷史不會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忘記,長城不會忘記,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有多少老兵、草兒、女兵、小號手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為了尋找媽媽,為了後來的千百萬兒童的幸福成長,他們沒有走完自己的童年路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他們留下的是永遠的一句話——

“沿長城往西,尋找媽媽!”

祖國記住了,媽媽記住了,他們永遠是媽媽的好兒女!從滔滔黃河到巍巍長城,歷史的回音壁上永遠迴響著他們尋找母親的呼喊:

“媽媽——媽媽——”

影片簡介

說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一幫孩子奉命沿長城向西行進的故事。

獲獎情況

該片獲1991年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第4屆東京國際兒童電影節日本電影評論家獎。

第2屆日本京都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獎。

本片導演

《戰爭子午線》《戰爭子午線》

馮小寧,1954年生於西安,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編劇、導演、攝影、特技、剪接、製片人兼於一身,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奇特現象。他20年中創作了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代表作《病毒·金牌·星期天》《大氣層消失》《戰爭子午線》《北洋水師》《紅河谷》《舉起手來》《紫日》等。

1990年馮小寧開始涉入電影編導工作,先後推出兩部引起爭議的影片《戰爭子午線》和《大氣層消失》。在《戰爭子午線》中馮小寧敢於大膽發揮電影表現手段的作用,在描述戰爭時態孩子們的生活時採用傳統的寫實手法,中間多處插入的“閃前”式畫面時採用浪漫主義手法,他敢於強烈地抒發自己的意念,這種意念很有個性,善於藉助孩子們在戰爭中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進行抒發。

他的視野很開闊,有些場面拍得很有特色,如表現長城的

鏡頭,不但有氣勢,而且富有詩意,有些專家指出《戰爭子午線》有點作家電影的味道,對馮小寧豐富的電影想像力和勇於創新的品格給予很高評價。《大氣層消失》是一部虛構的災難片,旨在強調人類確實面臨著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不能掉以輕心。

作為編導,馮小寧把一個很沉重的社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用一個非常巧妙的契機作為引子,講述了一個觀賞性較強的故事。影片上映後產生了不小的震動。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馮小寧有著很強的藝術家責任感和敏銳的思維。在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中,馮小寧憑《戰爭子午線》和《大氣層消失》兩片當之無愧地獲得了導演特別獎。 馮小寧一直想拍一部有大山大川那種壯麗場景,有很深的內涵,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很大氣的片子。所以他想到了本世紀初藏漢人民共同抗擊侵略者的那段真實而悲壯的故事。

1996年底,經過無數辛苦磨難的《紅河谷》如期完成。影片創意恢宏,氣勢磅礴,場面壯觀,風光瑰麗,製作精良。十分強烈、十分激昂的謳歌、弘揚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一部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鴻篇巨著。該片獲1996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馮小寧獲優秀導演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