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天經智老因訪之》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訊息雨聲中”是陳與義的名句,曾經得到宋高宗的激賞。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為兵部員外郎。 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任中書舍人,兼掌內制。

作者

陳與義

詩詞正文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訊息雨聲中。
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
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


注釋

⑴天經:姓葉,名懋。智老:即大圓洪智和尚。詩中“禪伯”指大圓洪智,“儒先”指葉天經。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經餘杭、杭州、湖州等地,進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位於湖州東南九十里的烏鎮。禪伯:形容智老精於禪學。

⑷北柵:天經所居。亦位於湖州東南九十里的烏鎮。儒先:形容天經精於儒學。固窮:安於窮困,語出《論語·衛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⑸綸巾鶴氅:是六朝以來名士喜愛的穿戴,這裡比喻詩人是雅人。綸巾,用絲帶做成的頭巾。鶴氅,用鳥羽做成的外衣。

作品鑑賞

此詩選自《陳與義集校箋》,曾作為詩歌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四川卷的語文試題中。

公元1136年宋高宗紹興六年)舊曆二月,陳與義寓居苕溪畔的青鎮,懷念對岸的兩位朋友天經和智老,因而寫下這首詩。

作品的開篇寫時間變化,一夜之間,春水已漲,盡向東流,頓生懷友、訪友之意。但筆意至此,先出一折,從自己寫起。安於貧賤,甘於淡泊,在吟詩作賦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來一個春天,心中充滿了順適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樣。所以下面寫到禪伯之多病,儒先之固窮。實則寫己即寫友,寫友即寫己,二者交相為用,互為生髮,以見出心靈的相契,見出溪漲思友的心理依據。有了前面的鋪墊,末二句就順理成章地踏上了訪友的路途。至於見到友人後的情形,卻全都忽略了,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但作者另有一詩題為《與智老天經夜坐》:“殘年不復徙他邦,長與兩禪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無數落天窗。”其中對雨夜談禪的描寫,正可與此詩互相補充。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訊息雨聲中”是陳與義的名句,曾經得到宋高宗的激賞。這一聯寫詩人觀賞杏花,以詩自娛,以自然清新的筆觸表現了詩人的平淡閒適之情,卻並未道出詩人是喜是悲,是苦是樂,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空間。就對仗來說,此聯除了“里”、“中”外,其餘都不算工對,但也正因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詩歌的對仗藝術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慶之的《詩人玉屑》列為“宋朝警句”。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對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對杏花,以雨聲對詩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變化至此。乃老杜‘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賈島‘身事豈能遂,蘭花又已開’,翻窠換臼,至簡齋而益奇也。”對仗要求和諧工穩,是六朝以來的總體趨勢;但至唐代發展到極致以後,一些有創造性的詩人如杜甫、韓愈等又致力於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對仗方式,力圖求新求變,突破這種工穩,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到了宋人手裡,就更是有意識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穩,而著重於兩句之間的內在聯繫。陳與義的這一聯,上句寫客中吟詠送日的寧靜、淡泊,下聯寫一個清麗的境界,從而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至於兩句之間在字面上是否的對,倒沒有特別注意。從這個角度看,這聯詩也反映了宋人對唐詩的發展。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宋代文學家。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後貶為監陳留酒稅。北宋滅亡後,避亂在襄陽、漢陽和湖南一帶。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為兵部員外郎。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任中書舍人,兼掌內制。拜吏部侍郎,後任禮部侍郎。公元1134年任湖州知府,第二年召為給事中,因病告辭後,提舉江州太平觀,不久復任中書舍人。後來又出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參知政事,並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有《簡齋集》三十卷、《無住詞》一卷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