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暨南大學醫學院
z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5月
編碼:ISBN7-900105-38-7/R·38
語言:中文簡體
讀者對象:醫學生、臨床醫師
定價:¥160.00
內容簡介:本光碟為衛生部醫學CAI課件。本課件以集成文字、圖像、動畫的形式講述生理學感覺器官內容,包括一般生理、視覺功能、聽覺功能、平衡感覺、嗅覺功能、味覺功能和皮膚感覺等,並附有大量習題和很多與本課件相關的網際網路地址。本課件內容豐富,講解生動,製作精良。建議使用時連線到internet。本課件由暨南大學醫學院製作,適合醫學生自學、醫學院校教學及以臨床醫師參考使用。
生理構造
人體有多種感覺器官。主要是眼、耳、鼻、舌、皮膚等。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體表或組織內部的一些專門感受機體內、外環境改變的結構或裝置。感受器的組成形成是多種多樣的:有些感受器就是外周感覺神經末梢本身,如體表或組織內部與痛覺感受有關的游離神經末梢;有的感受器是裸露在神經末梢周圍再包繞一些特殊的、由結締組織構成的被膜樣結構;但是對於一些與機體生存密切相關的感覺來說,體記憶體在著一些結構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細胞,它們以類似突觸的形式直接或單位同感覺神經末梢相聯繫,如視網膜中的視桿和視錐細胞是光感受細胞,耳蝸中的毛細胞是聲波感受細胞等,這些感受細胞連同它們的非神經性附屬結構,構成了各種複雜的感覺器官如眼、耳等。高等動物中最重要的感覺器官,如眼、耳、前庭、嗅、味等器官,都分布在頭部,稱為特殊感管。
各種感受器的一個共同功能特點,是它們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這就是說,用某種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於某種感受器時,只需要極小的強度(即感覺閾值)就能引起相應的感覺。這一刺激形式或種類,就稱為該感受器的適宜刺激,如在一定波長的電磁波是視網膜光感受細胞的適宜刺激,一定頻率的機械震動是蝸毛細胞的適應刺激等。正因為如此,機體內、外環境中所發生的各種形式的變化,總是先作用於和它們相對應的那種感受器。這一現象的存在,是因為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各種特殊結構和功能的感受器以及相應的附屬結構的結果,便得它們有可能對內、外環境中某些有意義的變化進入靈敏的感受和精確的分析。不同動物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不同,因此在進化中有可能形成一些異於人體的特殊感受裝置,這在廣大的動物界屢見不鮮,早已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和注意。研究這些可能是極低等動物的特殊感受裝置,不僅對理解感受器活動的一般規律有幫助,而且有很大的仿生學意義。
(二)感受器的換能作用
各種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另一個共同特點,是能把作用於它們的各種刺激形式,轉變成為相應的傳入神經末梢或感受細胞的電反應,前者稱為發生器電位(generatorpotential),在後者稱為感受器電位(receptorpotential)。發生器電位和感受器電位的出現,實際上是傳入纖維的膜或感受細胞的膜進行了跨膜信號傳遞或轉換過程的結果。和體內一般細胞一樣,所有感受器細胞對外來不同刺激信號的跨膜轉換,也主要是通過兩種基本方式進行的,如聲波振動的感受與蝸毛頂部膜中與聽毛受力有關的機械細胞對外來中與聽毛受力有關的機械門控通道的開放和關閉有關,這使毛細胞出現與聲波振動相一致的感受器電位(即微音器電位);視桿和視錐細胞則是由於它們的外段結構中視盤膜上存在有受體蛋白(如視紫紅質),它們在吸收光子後,再通過特殊的G-蛋白和作為效應器酶的磷酸二酯酶的作用,引起光感受器細胞外段胞漿中cGMP的分解,最後使外段膜出現感受器電位。在其他一些研究過的感受器,也看到了類似的兩種信號轉換機制。由此可見,所有感受性神經末梢和感受器細胞出現電位變化,就是通過跨膜信號轉換,把不同能量形式的外界刺激都轉換成跨膜電位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