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之道:流傳千年的官場絕學》
如何從政?如何為官?古往今來不知道多少人都在苦苦地尋求其中奧妙。俗話說:“仕途險惡。”在官場中淪為政治犧牲品的人不計其數;父子相殘、兄弟相殘、朋友反目的事屢見不鮮。
基本信息
- 名稱:《從政之道:流傳千年的官場絕學》
- 作者:楊嵩 著
- 類別:圖書 > 勵志與成功 > 人際與社交
- 價格:39.80
- 語種:中文
- ISBN:9787802206540
-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 頁數:373頁
- 開本:16開
- 出版時間:2010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編輯推薦
匯集歷朝權臣成功經驗,重現百代皇家弄權秘經。傳世智慧、歷久彌新、今古通用舊時官場珍如球璧的珍品高官大吏視若瑰寶的絕學千萬不要把權力的刀鋒對準自己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人才應重用,但更應善於駕馭征服對手,以攻心為上事緩則圓,欲速則不達替人辦事用腳,自己成事用腦保持頭腦清醒,不為一時得失所動胸懷有多寬廣,舞台就有多大
內容簡介
官場風雲變幻無常,如何在官場中遊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歷來被為官者所關注。做官難,做好官更難。要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好官首先要保住自己的烏紗,才能為國盡忠,為民請命。做官即要懂得奉上,又要善於馭下。要想長久地做一個好官,這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好官更要知道如何做官、如何從政。作為從政為官方面的專著,《從政之道:流傳千年的官場絕學》對古代官場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探討和分析,是當官從政者不可多得的好書。
目錄
第一章權謀之道處非常之世,運非常之謀城府深的人才能立穩腳跟藏得越深才能不暴露自己意圖讓自己儘快出人頭地的秘訣左右逢源的從政秘訣文飾不如情飾讓掌權者發現自己的奧妙反客為主是要講究技巧的向對手示弱時的從政哲學只善謀國不善謀身的大改革家玩弄陰謀的人遲早被陰謀斷送弄權之人最終只能自食其果第二章正己之道正人必先正己以德服人才能服眾胸懷有多寬廣,舞台就有多大別在道義上失去正義的力量不得人心的事不可強為心胸寬廣之人才有追隨者時刻用別人的失誤警醒自己鐵骨錚錚,做人要有一身正氣第三章決策之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謀危急時刻要先下手為強用人疑時疑也可用不善於吸取歷史教訓的于謙絕不能給人危害自己的機會替人辦事用腳,自己成事用腦把對手分而治之,拆它個七零八落有了機會就抓住,不要輕易錯過保持頭腦清醒,不為一時得失所動知己之長,才能發揮真本事第四章治事之道實力不足時可以借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封建官場中的“太極術”巧借上司之勢排擠對手防患於未然的從政策略防微杜漸,在小事上做文章聯合起來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善用“欺騙”之舉讓人無往不利打擊朋黨時要做到左右手並用第五章運權之道精通權力運作的李靖不要讓自己四面受敵,孤立無援與人無爭,無人能與之爭通權達變方能博取好名聲對於權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適當授權,以免權責不清鞏固權力是需要秘訣的利用權力鞏固權力的遊戲規則是非之地,不可久居第六章御人之道打造好自己的信息網、人才庫征服對手,以攻心為上善用人才的人才能最終成就大業攻心為上,降服“不安分”的下屬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手心手背都是肉警惕身邊的陰謀家任天下之智力的用人謀略對下屬不可求全責備人才應重用,但更應善於駕馭廣收人才,讓自己後繼有人第七章辨奸之道全方位鑑別人才的考察細節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不該仁義時就要兇狠人在得意時,頭腦更需冷靜投主所好才能贏得上司青睞第八章方圓之道事緩則圓,欲速則不達靈活機變才不會縛住手腳繞遠路的會先抵達終點虛與委蛇,方圓並用順時務者方為俊傑隨機應變的從政謀略讓敵人自動鑽人圈套第九章圓融之道放長線、釣大魚的從政哲學在複雜的環境中學會保全自己臥薪嘗膽,不輕易出底牌沒有恆久的朋友,只有恆久的利益網開一面,該鬆手的時候松一下成大事者要有大氣量成大事者必須懂得能屈能伸難得糊塗的從政智慧深諳四兩撥千斤之道的紀曉嵐
前言
通常,我們把智慧說成是一種更高的智力,主要是指解決問題的能力。智慧對於人們的選擇很有幫助,人們一般把那些看似很善於處理問題、解決事情的人認為是“智慧高的人”。智慧的來源主要是“閱歷”,是不斷“試錯”的結果。 人們智慧的差異,主要取決於他們所受教育的程度、經歷的事件和必須面對的種種情景。因此,也有人稱其為經驗智力和情景智力。所謂經驗智力,是指人們對於在兩種極端情況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情景智力往往反映在對日常事物的處理上。對於從政者來說,智力和智慧都是成就事業不可缺少的。沒有智力,你會被認為是一個愚蠢的人,得不到起碼的尊重;沒有智慧,你會被認為是一個迂腐的人,得不到晉升的機會。 一般而言,智力主要解決那些與事實性相關的問題,解決那些確定性的問題;而智慧則主要解決那些與程式性相關的問題,解決那些不確定的問題。搞技術的人把事情做成即可,搞政治的人則必須按照規則把事情做成;搞技術的人對那些比較程式化的東西處理起來往往得心應手,搞政治的人則對那些非程式化的東西處理起來得心應手。因此,有智力的人善於處理技術問題,有智慧的人善於處理政治問題,這就是從政的智慧。古代官場風雲變幻無常,如何在這險惡的環境中遊刃有餘,永立不敗之地,歷來被為官者所關注。流傳下來的此類著作,是著者對官場入木三分的觀察和分析。
精彩書摘
首先,由於官吏的貪暴和政治腐敗,引發了社會動盪。曾國藩認為,道光末年以來,中國處處都呈現出動盪不安的景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官吏的貪污。他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初就指出:“今春以來,粵盜益復猖獗,西盡泗鎮,東極平梧,二千里中,幾無一尺淨土。推尋本原,何嘗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魚肉日久,激而不復反顧?蓋太吏之泄泄於上,而一切廢置不問者非一朝夕之故矣。”其結果,必然是官逼民反,危及整個統治的局面。其次,是非不明,用法不當,也是引發世亂的原因。曾國藩認為,當時吏治之所以腐敗,農民起義之所以不斷發生,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缺乏公正的規則,不能對貪官污吏繩之以法,不能對造反者嚴加鎮壓,主要是因為沒有按照傳統的道德法則予以制裁。他指出:“今日天下之變,只為混淆是非,麻木不仁,遂使志士賢人,撫膺短氣,奸猾機巧逍遙自得。”他對此痛心不已:“國藩人世已深,厭閱一種寬厚論說,模稜氣象,養成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世界,誤人家園,已非一日。偶有所觸,則輪困肝膽,又與掀振一番。”面對時勢的艱難,面對人心的麻木,面對有法不用,無法可依的混亂局面,曾國藩感到痛心疾首,憂慮不已。再次,由於人心陷溺,麻木不仁,正是亂世的表現。曾國藩認為,這個問題是政治腐敗的關鍵所在。他激切地指出:“竊嘗以為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食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浩嘆者也!”這種情形,在官僚士大夫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更為嚴重。朝野上下,各級官吏,辦事推諉,不負責任,得過且過,不求進取。曾國藩認為這都是人心陷溺的表現。在給鹹豐皇帝的奏疏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日退縮,日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日敷衍,日顢頇。退縮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動輒請旨,不肯任咎是也。瑣屑者,利析錙銖,不顧大體,察及秋毫,不見輿薪是也。敷衍者,裝頭蓋面,但計目前剜肉補瘡,不問明日是也。顢頇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潰爛,章奏粉飾,而語無歸縮是也。有此四者,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求振作有為。”這一段話可謂是對當時官吏腐敗情景的真實寫照。曾國藩意識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及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在鹹豐皇帝上台之初,就連上奏摺,陳說利弊,希圖勸說鹹豐皇帝採取措施,革除弊政,挽回頹風,從政治上進行一番大整頓。然而他遞上的奏摺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得到回應。清朝的政局仍然向著風雨飄搖的態勢滑落。鹹豐元年(1851年)一月金田起義之後,太平軍勢如破竹,迅速瀰漫東南各地。清軍前往鎮壓,節節敗退。曾國藩對時局非常焦慮,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內度身世,即署浮沈,既茫乎未有畔岸;外觀鄉里,饑溺滿眼,又汲汲乎有生涯日蹙之勢。進不能以自效,退不能以自存,則吾子之迫切而思以吁於九閽者,實仁人君子之至不得已也。”鹹豐元年(1851年)四月,曾國藩上疏皇帝,提出裁軍、節餉,加強訓練軍隊的建議,試圖首先從軍隊著手,打開一個新的局面。他揭露了清朝軍隊的腐敗狀況:“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大抵無事則游於恣睢,有事則雇無賴之人代充,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這樣的軍隊顯然無法勝任“剿賊”之重任。他說:“近者廣西軍興,紛紛徵調外兵,該省額兵二萬三乾,士兵一萬四千,聞竟無一人足用者。粵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勝長慮!”如何才能改變這樣一種將不能用兵,兵不能用戰的被動局面呢?曾國藩主張:“醫者之治瘡疤,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贏兵,蓋亦當量為簡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訓練以生其新者。”否則,就永遠無法扭轉戰局。緊接著,曾國藩列舉了大量事實來說明“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提出迅速裁減兵額的建議,以節省開支,提高土兵戰鬥力,“但使七十一鎮之中有十餘鎮可為腹心,五十餘萬之中有十餘萬可為長城,則緩急之際,隱然可恃。”按照他的計算,這一辦法如果付諸實施,每年可節省餉銀120萬兩。若專用於救荒賑貧和廢除捐例,又可使社會情況和吏治大為改觀。然而,這次上奏依然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回應,鹹豐皇帝沒有採納曾國藩的意見。與此同時,軍事上失利的訊息則不斷從廣西前線傳來。曾國藩一方面對日益嚴峻的局勢深感憂慮,另一方面又為自己的建議屢不受重視而感到憤懣,“書生之血誠,徒以供胥吏唾棄之具,每念及茲,可為憤懣”。懷著一片血誠忠心,曾國藩決定犯顏直諫。鹹豐元年(1851年)五月,他再次遞上奏疏。這封奏疏言辭激烈,鋒芒直接指向鹹豐皇帝。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杜絕皇上的“驕矜”之氣和扭轉廷臣的“唯阿之風”。對於當今皇上,曾國藩認為他雖然天資聰穎,但“滿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將來恐一念驕矜,遂至惡直好諛”。曾國藩這封奏疏直接對鹹豐皇帝提出了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