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寫的是曾國藩。曾國藩出身寒微,但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終於成為同治、光緒年間的“中興第一名臣”。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推究原因,其獨有的官場哲學首當其衝。曾國藩以儒家思想作為立身態度,以誠敬自養。他一生的成就,可以說都是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化下,以儒家“孝悌、忠信”之義為基礎、雜糅道佛豁達淡泊的思想作為生平準則,並以此為官處事而獲得的,也正因為此,曾國藩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及至現代仍綿延不絕。

內容簡介

修身: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無不從立志開始。曾國藩立志完成儒家“內聖外王”之道,從修身始而至平天下,他以“修身五箋”作為完善自我的要決,終生遵循“五箋”的主旨修身,並由此而的出諸多為人處世的秘訣,如“立言宜慎”“藏峰露拙”“剛柔並濟”“功成身退”等,這些秘訣使其得以獨步官場,挺立於權力鬥爭的旋渦而不敗。齊家:曾國藩耕讀傳家,家風嚴謹,他嚴格按照儒家修,齊,治,平的步驟來建功立業,因而深知齊家乃建功立業之基礎,他以傳世的“八字決”為總的指導原則,同時結合“三致詳”的具體規範,總結出“八本堂”並以此為綱治理家庭,因此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恩愛,使其於千軍萬馬之中而無後顧之憂。 治國:曾國藩為官數十載,所秉承的居官之道--清廉、謙遜、耐煩、謹慎、耐煩、謹慎、穩適,以及戒昏、戒傲、戒貪、戒詐等,對於今人做事都有借鑑意義。曾國藩對晚清的最大貢獻是其培育和造就了大批人才,李鴻章、華蘅芳、容閎、李善蘭等皆出其門下。曾國藩多年識人,用人得出的選才標準、相人之法等心得,對於今天的人力資源管理仍有諸多借鑑之處。平天下:曾國藩辦團練、訓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處理天津教案、無時不於夾縫中求生。他雖一介儒生,但萬千鐵甲“唯其馬首是瞻”,為何?只因其優厚的餉銀和“光復名教”的精神整合。曾國藩深諳人心向背的道理,因而在大肆屠殺太平軍之外不忘撫慰民、整飭吏治。儘管如此,他還是無法摘掉“曾剃頭”的歷史罵名,無法拯救晚清滅亡的命運,但“扶大廈於將傾”終究是在完成其“澄清天下”之志。無論如何,其功過得失人有靠後人品評了。

目錄

第一章修身卷切莫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胸懷成就大功業講求仁義,嚴於律已與人相處要和氣在靜中反思自己心存平淡,不被外物所累謹小慎微,穩中求勝專心一致則勝券在握欲速則不達言多必失,適可而止莫張顯才能,要含而不露交友也有講究成就偉業之舉,須靠自強不息進退須有度,偏執惹禍端成功里總少不了堅忍故事第二章齊家卷嚴謹的治家之道耕讀可傳家勤勞是興家之本家因奢侈而敗,因儉樸而興傲氣是敗家的根源治家無小事,嚴中樹家風與其身後留余財,不如生前教正途戒除驕氣,善待鄉鄰不與驕奢人家結親孝是萬業之本兄弟之誼當為重子孫莫為仕途而求學不恃家勢而欺人治家應以安貧樂道,盛時思衰為宜……第三章治國卷第四章平天下卷附錄

精彩書摘

第一章修身卷切莫人前一套,人後一套曾國藩認為,“慎獨則心安”,一個人能做到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慎獨,是宋明理學家最重要的修身方法。在古代,“慎獨”是流行的內聖修身方法。《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鄭玄註:“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無人獨處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也要加以檢束,不可放縱。曾國藩在他的《金陵節署中日記》里說: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民主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不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意思是說,內聖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動,警惕是否有什麼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沒有看到,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因此,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處一地、無人監督時,總是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