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本書作者以翔實的史料、客觀的立場、生動的筆墨完整再現了爭議人物張國燾的一生經歷。張國燾,字榿蔭,又名特立,1897年生於江西省萍鄉市。他的少年時代,正是清王朝走向滅亡、共和民國初創的大轉折時期。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中西文化在碰撞,新舊思想在交鋒。1916年,張國燾考入北京大學。從此,這個在新舊文化撞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開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作者簡介
姚金果,山西永濟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民主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研究.尤以中國大革命史國共關係史、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史見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大革命》負責人。著有:《解讀中國大革命史》、《孫中山》、《陳獨秀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大革命》(合著).《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合著)等著作,發表相關文章50餘篇。
蘇杭,河北秦皇島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共黨史、政黨政治、傳統文化研究.著有《鄧小平》,《雄關漫道——紅四方面軍戰史》.《絕密檔案——第一次國共合作內幕》、《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大革命》(合著)等著作,發表相關文章40餘篇.
書籍目錄(節選)
引言
上篇
一官紳子弟
二愛國心與溫和的請願
三五四運動牛刀初試
四相約
五抉擇
中篇
一重嘗失落
二爭論於中共六大
三莫斯科風雨
四支持王明中央
五初到鄂豫皖
下篇
一策應中央紅軍
二雨中擁抱
三碰壁兩河口
四喜怒蘆花鎮
五波瀾再起沙窩
文摘
為了解決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矛盾,聯共中央監察委員會組織了一個審查委員會。由於瞿秋白到外地度假,張國燾便參加了委員會的工作。不曾想,在第一次會議上,張國燾就與米夫等人發生了爭執。據張國燾回憶:會議開始時,中大支部局書記柏耶金首先起而為學校當局辯護,說學校工作不易進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成分複雜,學生們受過托派、陳獨秀主義、盲動主義以及形形色色的小資產階級意識的影響。學校當局與上述種種非布爾什維克思想作鬥爭是正確的。這是一種階級鬥爭,是殘酷的和長期的。中大的問題除繼續進行階級鬥爭外,實無別的辦法。米夫也發言表示完全支持這種看法。張國燾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說,如果將階級鬥爭在中大內廣泛運用,就抹煞了教育的作用。共產國際的決議曾指明,即使是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也具有急進的革命思想,應當予以爭取。難道在莫斯科這個赤都,就不能用教育的方法去爭取他們嗎?如果根本將他們看做異己分子,那就非清除大部分的學生不可,這豈不是教育的失敗嗎?他接著具體分析了學生不滿學校當局的原因:第一,學校創設不久,設備不夠完善,學校圖書少、懂俄文的學生少、翻譯人才少、受學生敬仰的教授少,因而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第二,學校黨組織由蘇聯同志負責,語言不通,難於了解中國同志們的意見。支部局所信任的學生,多半是會講俄語,或表示擁護共產國際和聯共政治路線的。而對於不同意見的學生和具有革命實踐經驗的工人學生卻不能正確對待他們的意見;第三,中國學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習慣與中國落後的社會狀況有關,經過教育是能夠糾正的;第四,支部局未注意到中國學生和學校的真實情況,並據此實施領導和教育,又籠統地偏重鬥爭,因此與學生們不能互相諒解。——(莫斯科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