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外代答校注》

107�� 205�� 218大��

嶺外代答校注 本書前言

周去非,字直夫,溫州永嘉人,南宋隆興元年進士。其生 平事跡,由於無傳狀碑誌等資料傳世,頗難詳悉,惟從已知零 星資料,尚可推知大概。 他出生的家庭,不屬貧寒。《宋元學案》卷七一,說他是周 端朝的仲父,周端朝是救趙汝愚反韓�腚械鬧�名太學生領袖, 家境自然優裕。端朝父名鼎臣,字鎮伯,曾官漳浦縣主簿。葉 適《水心集》卷二四有《周鎮伯墓志銘》,文稱“諸弟迭起,各取 科目,爭為聞家,然皆由君教也”。可知去非由其兄培植成材, 且其弟行中,也還有成進士的。 去非中進士時,年約二十九歲(由生年推知,考證見後), 還算得志不甚晚,非久困場屋之人。他“折桂”的那一科,除前 五名授職較優外,多數人為“諸州司戶簿尉”,餘下的“守選” (見《宋史・選舉二》)。不過守選者,因為“有出身”,不久也會 得到簿、尉一類的小官。周去非不屬前五名(《宋會要輯稿》選 舉二之一九載前五人之名),官卑職微,自不用說,只是初仕之 時間、職任與所在地,已不可知。去非好友同科進士樓��在 《攻��集》卷八三《祭周通判去非》文中說:“始雖同登,各天一 隅。余分郡符,君方尤居。間至偃室,退公之餘。講《易》談元 (玄),為之躊躇。劇論世故,發蒙砭愚。再仕嶠南,備歷崎 嶇。”極為概略地�⑹雋酥莧シ淺躒朧送局�經歷。樓��鄞縣人, 去溫州不遠,所謂“各天一隅”,必非就二人之家鄉而言,而是 指宦地相距甚遠。樓��初仕,不出兩浙,則周去非由進士入 仕,必在離其家鄉甚遠的地方。由“再仕嶠南”之“再”而言,也 許就在嶺南。 周去非入仕以後,曾“丁尤”家居,常與樓��在一起講學論 政,這在祭文中已經說得很明白。樓��所謂“分郡符”,指為溫 州教授,始於乾道七年,見《攻��集》卷一○九《宋君墓志銘》 (引文見後)。次年為壬辰,桂林龍隱嚴有周去非等“來�【”的 題名,所署時間為“壬辰三月晦”,見《桂勝》(卷二)、《粵西業 載》(卷二)等書,可知其時周去非己不在家鄉“尤居”,而是到 了廣西。“再仕嶠南”,當即始於是年。 嶠南指兩廣,但周去非“再仕”,只在廣西。從《代答》本書 及其他資料看,他在廣西共約六年。六年仕宦,可分三段。 一、前一年多,在欽州任教授。主要證據有二:1.范成大 《石湖詩集》卷一四有《送周直夫教授歸永嘉》詩,今人於北山 《范成大年譜》繁此詩於乾道九年三月至八月之間。按,《石湖 詩集》乃范氏生前依詩篇時間先後自編(參閱《四庫提要》),送 周直夫詩.正編列於范氏初任“桂帥”之時,《年譜》所繁時間可 信。詩稱“解手天涯良獨難”,乃贊歡周之浩然歸志。欽州有 天涯寧(見本書021條),人們視其地為天涯。可知周“解手”之 地即欽州,所解之職即教授,解職之時,不犀於乾道九年八月, 此前任欽州教授,當逾一年也。2.《代答》228條云:“余在欽, 常於聶守見白鸚鵡、紅鸚鵡。”此聶守之任期,由下述記載可推 知在乾道九年十二月以前。張�頡賭閒�集》卷九《欽州學記》 云:“安陽岳侯霖為欽州之明年,政通人和,乃經理其州學。 ……又明年,其學之教授周去非,秩滿道桂,復以侯意來請。” 末署“淳熙四年”。可知自淳熙二年某月至淳熙四年,欽州知 州為岳霖。至於岳霖之前任,則為鄭人傑。《代答》212條載, 淳熙二年二月,欽州“太守鄭”,介一白鹿,經飼養長大後,知為 雌白鹿,欲進呈朝廷,未遂。由此可斷定,“太守鄭”之任期必 延至是年秋冬,因一頭未辨雌雄之幼鹿,經飼養長大而成貢 物,不歷半年以上時間,決無可能。岳霖既於是年知欽州,則 繼鄭者,必岳霖也。宋佚名《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五二載,欽 州知州鄭人傑,於乾道九年十二月上任。《代答》所言之“太守 鄭”,必即此人①。周去非既於岳霖在任時,“秩滿”東歸,不在 欽州;鄭、岳二知州之間,又不容有一聶守之任期,則周去非在 欽時之聶守,其任職必先於鄭人傑,即在乾道九年十二月以 前。不言而喻,與聶守同在欽州之周去非,其官職必是范詩歡 惋之教授,其任期當在乾道八年至九年也。此外,《代答》261 條云:“余至欽。”而206條云:“余始至欽。”提法不同,似亦與周 去非兩次出任欽州教授有關。 二、中間一二年㈡,在靜江府屬縣任縣尉,《代答》自序所 謂“試尉桂林”是也。時間當始於乾道九年歸永嘉之後,272條 云:“范石湖檄余白事帥府,與聞��結邊民之事。”��結邊民,正 是縣尉應盡之責。《桂海虞衡志》(《文獻通考》卷三二八��瓠 種條引)記此事於乾道九年冬,周去非當已先此到任。《代答》 008條云:“余常攝邑靈川。”即代理過靈川知縣。既稱“攝”,與 縣尉之地位亦合。249條云:“余仕古縣。”古縣亦靜江府屬縣 之一,且“沿邊”(見049條)。仕古縣雖未表示官職,但就“試 尉桂林”而言,當亦是縣尉。 三、後二三年,復任欽州教授。前引張�頡肚罩菅Ъ恰罰�已 明言周去非於淳熙四年時,為欽州教授而“秩滿”。秩滿即任 滿,一任或二年或三年,時間決不至上及乾道九年,況中隔“試 尉桂林”。《學記》所言周去非之職,可決其為後一次出任。 《代答》自序所謂“分教寧越”,既列“試尉桂林”後,則主要指此 一時期。其離桂赴欽之時間,當在淳熙二年春。這從范成大 於是年初所作別周去非等五人之詩(載《石湖詩集》卷一五)可 以推知。詩云:“嗟我與五君,曩如��鳥聚。偶投一林宿,飄搖 共風雨。明發各飛散,後會渺何處!”范與周等,此前同在靜 江“一林宿”,此後則“各飛散”。“飛散”後,范離桂赴蜀,而周 去非當即去了欽州。 上述六年“再仕”,經歷有曲折,雨頭為欽州教授,中間卻 為地位較低之靜江府屬縣尉。其間反覆,頗顯異常,惜無相關 資料能探知其因由了。 周去非從欽州“秩滿”東歸以後,仕履更加茫昧。樓氏祭 文稱:“前宰劇邑,赫然有譽。”表明周去非作過某大縣知縣,且 有政聲,惟不知在何地。去非官至通判,祭文標題已明,其得 擢升,當因“宰劇邑”而“赫然有譽”。為通判之所在,《四庫提 要》謂即桂林,且謂《代答》一書,即由桂林“代歸”後作。如前 所證,周去非“代歸”,乃由欽州,�K非桂林:其在桂林,職僅縣 尉,亦非通判,館臣失考,所言實誤。《宋元學案》(卷七一)、雍 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等書,均謂周去非官至紹興府通判, 自屬可信。惟須說明者,歷代紹興地方志於其職官志、表中, 均不載周去非之名,當別有故。宋施宿《會稽志》卷三云:“越 州(即紹興府)舊止通判一員,及經駐蹕,又為輔藩,增至三四 員,亦常有不��務者。”周去非晚年,據樓氏祭文,長期患病,似 未理政務,或即《會稽志》所謂不��務之通判,故其姓名,遂不 得登於紹興歷代之志乘。 周去非之生卒年,未見明文記載,然尚可從樓氏祭文及其 他資料推出。祭文稱:“淨光東楚,遙望故廬。矢哀以詞,奠之 生�c。”淨光山名。又名松台山。在溫州城西,見乾隆《一統志》 溫州府卷。葉適《周鎮伯墓志銘》云:“余既廬松台下,而周氏 居二百年矣。山之先儒故老,莫如君者。”可知淨光東楚,即周 氏故廬之所在。樓��致祭周去非,能遙望其故廬,又“奠之生 �c”,表明樓本人當時也在溫州。祭文又云:“近傳短牘,周姓 言孤。�⒓昊腥唬�乃君遺書。……對客三誦,淚與之俱。”文稱 “對客”,表明樓本人非“客”,這種在溫州以“主人”自居的情 況,只有他在那裡作官才有可能。考宋袁燮《�e齊集》卷一一 《樓公行狀》及《宋史・樓��傳》,樓在溫州作官,只有兩次,前 為教授,後任知州。惜作官之年代,二書均未著明。《攻��集》 卷一○九《宋君墓志銘》云:“至乾道七年,客授此邦(指溫州)。 三年間,多與同年往返,甚樂也。後又假守,則在者已寡矣。” 可知樓為溫州教授,在乾道七年至九年。惟其時,周去非健 在,談不上致祭。同書卷一○七《戴俊仲墓志銘》云:“乾道七 年,余客授東嘉(即溫州)。”又云:“余去官十五年而復假守。” 同卷《謝君墓志銘》亦云:“客授東嘉,與諸名士游。……後十 五年,復叨假守。”可知樓為溫州知州,在任教授後十五年,計 其時,已入淳熙十六年矣。《戴俊仲墓志銘》又謂淳熙十六年, 光宗嗣位“覃恩”,“余以八月去郡”。則樓知溫州,尚不足一 年。致祭周去非,既必在樓知溫州之時,則周去非之卒,可斷 定在淳熙十六年(1189)。至於周之年壽,祭文已指出為“數 五十五”。由卒年上推,可知周去非之生年,當為紹興五年 (1135)。〔補註〕 周去非之學術,別無表見。《嘉靖溫州府志》卷三說他是 “張南軒高弟”,《宋元學案》卷七一亦謂“學於南軒,常從之桂 林”,又謂周端朝,“其學本出於仲父去非,得南軒之傳”。張�� (南軒)是與朱熹齊名的道學家,以倡居敬存誠,嚴辨義利著 稱,而《代答》一書,卻無一語涉道學,提到南軒,亦如提到石 湖、於湖(張孝祥),�K無尊師之特筆。《南軒集》中既無張周傳 受之跡(張只比周長二歲),周之友朋如范成大、楊萬里、樓�� 等之著作中,亦無言及此者。周傳南軒之學,頗為可疑。或 者,張在當時,聲名煊赫,周在廣西時,張為“桂帥”,趟附者眾, 周亦遂附列於門牆,即所謂“從之桂林”也。 《嶺外代答》是周去非唯一傳世的著作,是他仕於廣西所 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成果。卷首自序,署淳熙五年十月,似撰定 於此時,然014條云:“辛丑科二人登科。”辛丑為淳熙八年,則 書成之後,又有所增補也。自序稱在廣西時,“蓋常隨事筆記, 得四百餘條”,對照書中面廣事繁且多寓己見之記述,所言必 是事實,於此可見其功力之積累。自序又言,“秩滿東歸”途 中,遺失筆記,遂“置勿復稱”。後幸“得所鈔名數”,又受范成 大《桂海虞衡志》之�⒎�,遂成今書之二百九十四條。蓋原稿 雖失,而記憶猶新,能參考范《志》而成書;條目雖減,而“臆得” (深入理解)者廣,故內容仍較詳贍。書名《代答》,謂備親故之 問,實乃謙詞,其意在於所謂“異時訓方氏其將有考於斯”,即 供當時人與後世參稽而運其立言之目的。樓氏祭文謂“《代 答》一書,曲盡錙銖。倘不忘遠,當有取諸”,亦正確地指出了 此書內容之特點與著作之意圖。 周去非的這部書,也確實內容豐富,具有多重史料價值, 堪稱不朽之作。這隻要考察一下它在下述兩方面的意義,就 可以充分肯定。 一、它是廣西地方史中內容較全面而時代較早的重要文 獻。廣西在歷史上開發較犀,民族較多,風俗特殊,加以地帶 不同,氣候物產有異,中原人頗不熟悉,遂目之為奇異之鄉。 秦漢以降,到過廣西的北方人,間有著作傳世,但多出於獵奇, 近似語怪,且都失之簡略。早期地誌之類,雖不乏記載,但側 重政區沿革,餘多語焉不詳。其以反映廣西全貌為規模者,范 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被視為開創之作而為後世所祖述③。但 范《志》只三卷,內容單薄,且不涉邊帥、法制、財計等項,仍有 所缺。元明以後,又只存��本,未能窺其全豹。故作為包羅全 局,條分縷析,記載綦詳而保全至今之最早廣西史料,就不能 不推《嶺外代答》了。書凡十卷,分量超過范《志》數倍。其內 容之廣泛,記述之詳悉,早為昔人所稱許。作為史料,可稱道 者多。如言廣西漕計贏絀、監法之利弊、銓選之得失,以及 邊兵、邊政、邊貿等之狀況,皆可補史籍之所未詳。又如《宋 史・兵志》不言武官中有副都虞候,而本書061條卻有之。《宋 史・職官七》謂各路提學司,“崇寧二年置,宣和三年罷”,而本 書206條卻言“白事提學司”,即南宋時該司仍存。此則可補史 志之缺。再如北宋熙寧末,交趾北侵,欽州知州被害,朝廷按 戰死者例予以封贈,當地且立祠祭祀,而本書284條,卻謂知 州實荒��而被俘殺,民間嘲之為不慧之典型。南宋紹興末,鎮 塵凌鐵起義之廣西轉運判官鄧酢,有關地誌均譽為招撫降眾 使之歸業的“名宦”,而本書285條卻謂此人“蓋殺降也”,是死 後尚興疫害人的凶神。此種不囿於官府之見而體現民意之記 述,尤為難得。 作為廣西史料,又特詳乾欽州。廣西的這一隅,從北宋初 起,成為西南海疆,號稱天涯。有關這一地區之明以前史料, 本來就少,又都已亡佚。周去非什宦乾廣西時,大部分時間在 欽州,情況熟悉,故《代答》一書,內容涉欽州者,就遠比他州為 多。全書二十門,幾乎門門都涉及。內容雖不集中,但對文獻 不足徵的欽州史來說,更是少有難得的資料。 二、它是研究宋代中西海上交通和十二世紀南海、南亞、 西亞、東非、北非等地古國史的可貴資料。宋代沿海外貿,遠 比前代發達。唐代雖設互市監,“掌蕃商交易之事”(見《新唐 書・百官二》),而市舶稀少④。宋代則於浙、閩、廣等路,各置 提舉市舶司,南宋時,“福建、廣南,各置務於一州,兩浙市舶乃 分建於五所”(見《宋史・職官七》),可見其盛。隨著貿易的發 展,介紹外域及海上交通,就成為時代需要。但在周去非以 前,卻一直無人作有系統而詳確之記述⑤,連司蕃客者也不例 外。北宋宰輔龐籍之子龐元英・是能文之士,曾任主客司郎中 四年,該司專管諸蕃,“至則圖其衣冠,書其山川風俗”(《宋史・ 職官三》)。但龐氏在所著《文昌雜錄》卷一中記南方諸蕃,就 只簡散地提到十五國。不僅疏略,且多乖誤,如言“大理在海 南”、“真腦在海中”、“�^婆在大食之北”⑥、三佛齊“與占城為 鄰”、注輦“水行約四十萬里,方至廣州”等,均不符合實際。專 司其事者尚如此,他人更勿論。周去非�K未出國,亦未在市舶 司或禮部主客司任職,但由於他留心外域,勤訪博問,通過舶 商或譯者之口⑦,就記下了多達四十餘國之名,記述了其中二 十餘國之位置、國情與通達線路,內容幾及二卷,無抄襲前人 之跡,成就實屬空前。一個足跡未出國門的人,竟能有條不紊 且頗符實際地記下遠方異國情狀,宛如身歷其境,不能不歡為 奇蹟!所記涵蓋之地域,北起安南,南至�^婆(今爪哇),東至 女人國(在今印尼東),西出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等海洋沿岸 而達木蘭皮(今摩洛哥),涉地甚為廣遠。由於其間許多國家, 歷史上發展較犀,史料缺乏,《代答》所記,恰能作些填補,其資 料之可貴,就可想而知了。近代有關中西交通史、東南亞史等 的重要論著,如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日本藤田豐八《中 國南海古代交通業考》、美國勞費爾《中國伊朗編》、法國伯希 和《交廣印度兩道考》、馬司帛洛《占婆史》等,述及十二世紀 時,無不援引《代答》以為史證。馬司帛洛考證越南李朝晚期 (十二世紀下半葉)之政區,就全馮《代答》所記。且謂“設無 《嶺外代答》一書,則頗難知之”(見《李陳胡三氏時期安南國之 政治地理》,載馮承鈞編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業》四編),尤 可見《代答》之史料價值。此書對後世之記外國者,影響也較 大。宋代當過市舶司提舉的趙汝適,在所著《諸蕃志》中,即多 襲《代答》之文,且有大段照抄者。元代曾奉使外番的周致中, 在所著《異域錄》中,襲取《代答》所記,多達三十餘條。元代汪 大淵,是親歷南海及印度洋沿岸的人,所著《島夷�I略》,出於 親見親聞,但亦有承襲《代答》之處。如天竺條云:“隸秦王之 主。”元末印度次大��何來秦王?一經追溯,即可知此乃上承 《諸蕃志》天竺國條“錄大秦國”之記述,而《諸蕃志》又承襲《代 答》大秦國條(039條)“天竺國其屬也”之記載。時移勢異,已 非元末現實。又如賓童龍條云:“佛書所謂王舍城是也,或雲 月連屋基猶存。”賓童龍在今越南南部,地非印度,所記亦不 確,然其源即出於《代答》占城條(032條)所謂“目連舍基在賓 陀陵,或雲即王舍城”。由於種種原因,《代答》所記,不免有 誤,也不如《諸蕃志》、《島夷�I略》等書所記外國之多與內容之 詳,然其篳路藍縷之功,是不可掩沒的。 除上述兩方面外,《代答》所述,有涉及今海南省及廣東省 若干地方者,亦不乏可稽考之史料價值。另在生物學、民俗 學、民族史、手工業史等方面,也都有可供研究之內容。這裹 不再一一爾見縷。 《代答》一書之缺點,最大者莫過於抄襲《桂海虞衡志》,有 些條目,幾乎是原樣照搬,尤以生物各門為甚。這大概是因為 二人所見相同,感受如一,文詞既已由文學家范成大鑄就,已 夠雅馴了,無煩改作。《漢書》即曾襲取《史記》,古有其例,似 不足責,但記非己出,究屬下乘。其次,未脫世俗的神怪觀念。 如237條相信黃魚化為鶉;293條相信有“長竟柱,腦中得珠如 鵝卵”之蜈蚣;008條及282條均謂禱神祈雨,“輒應”;294條 謂已死之猴,其骨“猶能為妖”;281條謂占里婆之聖佛,“人有 慢輕,必降禍焉;人有祈求,必赴感焉;人有自欺於前,必報驗 焉”。諸如此類,其見解實未超越當時常人的認識高度。書中 有時也表現出求實的批判精神,如269條辨鼻飲只能飲水,160 條辨桂皮年深實為越厚而非越薄等,可惜不�字韉嫉匚弧T� 次,內容編次,不盡妥當。如036條言生黎熟黎,“各以所邇隸 於四軍州”;047條言��“各有役於官”,049條言鄰靜江府五縣 之瑤,“盡隸於義寧縣桑汀塞”,諸族隸屬如此,豈能視為外國? 但黎、��、瑤等條,卻均列入外國門。地理門各條,以先山後水 為序,而其中之象山條(016條),本言山卻插入言水諸條之中。 花木門各條皆言植物之生�B及功用,而其中之月禾條(197 條),僅言農耕,與同門諸條全不類。此門中之百子條(178 條),果名皆綴“子”字,但石胡桃、頻婆果、木饅頭,均無“子” 名,卻亦入此條中。此門中之烏欖與方欖、柚子與赤柚子,各 �鬮�一條,而同樣�⑹黽蚵災�石栗與杓栗,卻又分列為二條。 凡此皆可見撰述時,有失草率,缺乏檢照。此外,出於封建統 治者之偏見,言及少數民族,語含鄙夷。惟時代使然,未可獨 責,讀者當能心知其非而明辨之。 二 《代答》在宋代已流傳,既著錄於尤袤《遂初堂書目》、趙希 弁《郡齊讀書志拾遺》、陳振孫《直齊書錄解題》(卷八)等書目, 又見引於王象之《輿地紀勝》、祝穆《方輿勝覽》、趙與時《賓退 錄》(卷五)、謝采伯《密齊筆記》(卷四)等書。惟問世以後,有 多種跡象表明,此書�K未鋟板,而只有抄本流傳。如多處明引 《代答》之文的《輿地紀勝》,於卷一○三中,卻稱作者為“周 喜”,“喜”字當系“去非”二字草書連寫而誤,若所見為刻本,不 應有此誤名。趙汝適《諸蕃志》抄襲《代答》之文甚多,但包括 趙氏自序在內,全書無一處提及《代答》書名及其作者。趙氏 諒非出於攘善而故隱,極有可能所見為不善之抄本,書名及作 者均未能定。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二,謂“偶因見《嶺海雜記》, 有載六目龜出欽州”云云,其文即見於《代答》六目龜條(244 條)。同書卷七謂“《嶺外雜記》所載龍涎,出大食西海”云云, 亦見於《代答》龍涎條(146條),且一字不差。引文既出於《代 答》,而《紀聞》兩稱書名皆誤,亦有可能所見為改�Z書名之 抄本。 書無刻本,不僅易訛誤,且傳之難於久遠。《宋史・藝文 志》兩處著錄《桂海虞衡志》,卻不著錄《代答》⑧,蓋史臣未得 見也,於此可見元末時傳本之稀少。到了明代,《永樂大典》雖 抄入了《代答》,但遇缺文卻未能補上。如二十門中,第四門失 標目;骨噪條(234條)有五處文字空缺,缺十字以上,成為殘 文,顯非因抄手一時疏忽而漏。若所據為刻本或有多種抄本 可擇,當不致如此。楊十奇《文洲閣書日》葉盛《錄竹堂書 目》,雖著錄《代答》,但均不載撰人及卷數,僅得一正確書名。 若嘉靖時黃學準言,曾“檢《嶺外錄》”,知環海之潮,隨長短星 而漲落(見明黃衷《海語》卷下分水條注),文見《代答》潮條 (022條),則並書名亦誤矣⑨。此後直至清乾隆時,公私書目, 賓未著錄此書⑩。諸類書如《山堂肆考》、《古今圖書集成》等, 諸動植物書如《本草綱目》、《廣群芳譜》等,諸風土名勝書如明 張鳴鳳《桂勝》、《桂故》、羅曰��《鹹賓錄》等,雖均引書浩博,但 都不提《代答》,蓋此書已在民間消失矣。 乾隆三十八年,《四庫》館開,從《永樂大典》中抄出《代答》 全帙,使湮沒了數百年之書,得以重新問世,館臣們算是作了 一件大好事。當年周去非寄希望於異時訓方氏者,薪火再傳, 豈非有幸!但須指出的是,館臣的作法,尚欠慎審。如原書十 卷,《大典》�鬮�二卷,抄出再分卷時,雖無原式可據以復其舊, 但也應求完整與均衡,今則外國門分為上下,割入兩卷,豈有 必要?禽獻門與蟲魚門同言動物,應�鬮�一卷,今則前者獨立 為卷而字數少,後者與古蹟等門�鬮�一卷而字數多,分卷豈應 如此?又如桂林嚴洞條(007條)按語云:“此本舊有錯誤,今俱 改正。”廣西漕計條(082條)按語云:“此文原本有錯簡,今移 正。”實則改不盡善,移不盡正,而使原來面貌隱沒,尤非所宜。 從《永樂大典》抄出以後,流傳即廣,但版本不多,筆者所 見僅四種。其一為《知不足齊業書》本,前有乾隆三十八年《四 庫》館臣所作《提要》,知為最先抄出之本。此本訛誤雖多,但 刊刻較精,偶有知不足齊主人識語,較他本略勝。其二為文淵 閣《四庫全書》本,前有乾隆四十六年館臣所作《提要》,與乾降 三十八年《提要》不盡同,知為又一次抄出之本。此本訛誤亦 多,但與《知不足齊》本互校,可刊正者不少。其三為進步書局 之《筆記小說大觀》石印本,未言祖何本,訛誤最多,但亦偶有 可取者。其四為商務印書館之《業書集成初編》本,此本據《知 不足齊》本排印,缺乏校勘價值。 《代答》成書至今,已八百餘年,今人讀此書,不僅語言方 面易遇障�K,於書中名物制度等,因時代懸隔,亦易覺生疏而 費檢索查證,加以缺乏善本,難避訛錯,故利用這份史料,不免 受限。可此書之校注,自宋以來,尚未之前聞,而自新中國建 國以來,連無校注之新版本亦未見問世。故對於這樣一部有 重要史料價值的書,校定其文字,詮釋其詞語,疏通其內容,指 明其失誤,以服務於讀者,在當今整理古籍以適應學術發展的 新時代,顯然是很有必要的。 楊武泉 一九九三年五月寫定於中南民族學院

嶺外代答校注 本書目錄

周去非�c《�X外代答》
―一校注前言
校注凡例
引��簡目
�X外代答序
卷一
地理門
001百粵故地
002�K��
003廣西省�闃�
004五�X
005湖廣諸山
006桂山
007桂林�r洞
008�`�r
009�_���r
010黎母山
011�V西水經
�����T
012����江
013�`渠
014癸水
015龍門
016象山
017天威遙
018天分遙
019三合流
020象鼻砂
021天涯海角
022潮
023廣西經略
安�崾�
024��州兼廣
西路安��
都監
025邕州兼廣
西路安��
都監
卷二
外國門上
029安南國
030海外黎�U
031海外�T蕃國
032占城國
033真�D國
卷三
外國門下
039大秦國
040大食諸國
041木�m皮國
042西天諸國
043西天南尼
華�庸�
044東南海上
2
026宜州兼廣
西路兵馬
都監
027融州兼廣
西路兵馬
都監
028欽廉溪峒
都巡檢使
034蒲甘國
035三佛齊國
036�^婆國
037故�R國
038注輦國
諸�s國
045�����悠詮�
046波斯國
047���U
048三伏�W
049瑤人
050西南夷
051通道外夷
口口�T
053沿��兵
054土丁戌��
055�d丁戍��
056田子甲
057�d丁
058寨丁
卷四
風土�T
065廣右風氣
066雪雹
067瘴地
068瘴 挑草
子附
069屋室
法制門
076奏辟
077定�M
078試場
卷五
財計門
082廣右漕計
083廣西監法
052航海外夷
059土丁保丁
060�坑�
061土宣
062五民
063惰�r
064僧道
070巢居
071踏犁
072椿堂
073送老
074方言
075俗字
079�z官
080南海役法
081常平
084經略司�I馬
085宜州�I馬
086馬綱
087邕州橫山
寨博易場
卷六
器用門 舟楫附
090端硯
091�P
092墨
093茶具
094螺杯
095羽扇
096�U刀
097�U甲冑
098�U鞍
099�U弩
服用門
110�g
111布
112瑤斑布
113水��
114��子
食用�T
120酒
121茶
088邕州永平
寨博易場
089欽州博易場
100融劍
101黎弓
102藥箭
103梧州��器
104木�m舟
105藤舟
106刳木
107��
108�U笠
109皮履
115安南絹
116��
117吉貝
118�x�z
119婆衫婆裙
122食��榔
123老�W
124��味
125齊素
卷七
香門
127沉水香
128蓬萊香
129鷓鴣斑香
130箋香
樂器門
134平南樂
135瑤樂器
136腰鼓
�e貨�T
140珠池
141蛇珠
142辟�m犀
143琥珀
金石門
147生金
148丹砂水銀
149��水銀
150銀硃
151銅
152銅綠
126�I水
131�\香
132零陵香
133蕃梔子
137銅鼓
138桂林��
139白巾鼓��
144硨磲
145能涎
146大貝
153鉛粉
154�R乳
155滑石
156石��
157石��石�r
158石梅
159石柏
卷八
花木門 果寶附
160桂
161榕容
162沙木
163燕脂
164思��木
165��榔
166桄榔
167椰子木
168竹
169荔枝圓眼
170紅�W草果
171八角茴香
172餘甘子
173石栗
174杓栗
175蕉子
176鳥欖
177柚子
178百子
179藤
180花藤
181��瓶蕉
182水蕉
183紅蕉花
184南山茶
185素馨花
186茉莉花
187石榴花
188史君子花
189添色芙蓉花
190豆蔻花
191泡花
192曼陀�_花
193拘那花
194水西花
195裹梅花
196玉��花
197月禾
198大蒿
199都管草
200蛆草
201銅鼓草
202石��
203匾菜
卷九
禽�F�T
205��
206虎
207天馬
208�瘃R
209果下�R
210�U犬
211�j
212白鹿
213�V
214人熊
215山�i
216花羊
217綿羊
218大��
219風��
220仰鼠
221香鼠
222石鼠
223麝香
卷十
204胡蔓草
224懶�D
225山獺
226山�P凰
227孔雀
228�W鵡
229鳥�P
230秦吉了
231翡翠
232雁
233�`�X
234骨噪
235�g
236春�X
237��子
238開難
239長鳴難
240潮難
241枕難
242翻毛難
�x魚門
243蚺蛇
244六目龜
245龜�x瑁
246��
247�\�m�~
248嘉�~
古���T
255韶石
256秦城
257綠珠井
258古富州
259銅柱
�U俗�T
264�U俗
265僚俗
266入寮
267掛劍
268��面
269鼻��
270飛馳
271踏搖
志���T
280天神
249河�~
250竹�~�y�~
251鬼��蝶
252黑��蝶
253天�r
254(上或下蟲)
260陟屺
261交恥
262儋耳
263冰井火山
272款塞
273木契
274打��
275抵�s
276十妻
277�園�
278白馬
279迎茅娘
281聖佛
282甯諫議
283武婆婆
284轉智大王
285新聖
286�u卜
287茅卜
288南法
附綠一 周去非生平事跡資料
附綠二《�X外代答》著�h評介資料
索引
A.人名索引
B.地名索引
C.物名索引
D.�s��索引
後記
289家鬼
290挑生
291�M毒
292罔雨
293柳州蜈蚣
294桂林猴妖

嶺外代答校注 文章節選

②張孝祥(1132一1170),字安國,號於湖居士,宋紹興二 十四年狀元,《宋史》有傳。乾道元年七月至次年四月,知靜江 府、廣西經略安撫使。其人亦工書,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二: “(張於湖)字畫遒勁,卓然顏魯,上(宋高宗)疑其為謫仙。” ③阽阽,臨近危境貌。《漢書・文帝紀》“或阽於死亡”,注 引如淳曰:“阽,近邊欲墮之意。”據注,“阽,音屋檐之檐”,讀 yán(今讀diàn)。 ④震洞,各本作“震動”,嘉慶《廣西通志》九六引本條作 “震洞”,義較勝,今從之。 ⑤是江,嘉慶《廣西通志》九六引《名勝志》謂即西江。按, 當是《寰宇記》一六二所載之甘水。《記》曰:“甘水在靈川縣北 三十里,其源出融州北界,潭洞涓流,引派百餘里。經靈川縣 西南,穿過大山下,縈迴五百餘步,江闊十丈,深一丈,東流經 甘棠驛南,東注灕水。今邑人呼為甘嚴,即此水也。”此水今名 龍嚴江。張蓮甫《湘漓溯源》云:“灕水自桂林而上,水源之大 者,在靈川縣境,有龍�r江。……龍嚴江有三源:出興安之柴 石界,流入縣境者,曰東江:出龍勝靈川接界之牛頸隘下者,曰 西江:出縣屬西北隅之江洲坪者,曰流峰江。西江水源最長, 東南流經藍田堡,已通�f筏。至梭子田納東江。至龍脊納流 峰江後,可通舟楫。再穿龍嚴,名龍嚴江。流經潭下墟、甘棠 渡,過金龜渡,東會於漓。……循流溯源,一百二十里”(見唐 兆民編《靈渠文獻粹編》頁121)。 ⑥嘉慶《一統志》桂林府卷靈嚴條引《舊志》云:“亦名龍 嚴。唐龍朔初,山忽晦冥,六七日大雷雨,龍升而霽,山腹遂 空。”此神話由來久矣。《元和郡縣誌》三七:“靈川縣,龍朔二 年,分始安縣置。”可知縣得名,確與此神話有關。 009羅業�r 羅業嚴在潯州①西南六十里。嚴中明快,可容數 百人。每遇重九,合鄰郡之人而集焉,以為登高之樂。 嚴內有三聖殿②,殿側有石鐘,其大合抱,自然天成。殿 東則有碧虛洞,由石穴而入,通行平坦,其屈曲約半里 餘,出於嚴之東。洞內則有石佛、石磐、石獅子、石壯、 石鐘。殿西則有靈源洞,由石穴而入,通行平坦,其 屈曲約一二里,出於嚴之西。洞內則有石羅漢、石象、 石馬、石魚、石�S、石鼓。凡�【兩洞者,必秉火炬以觀。 聯嚴之外,西則有水月嚴,約深數丈,約闊十五丈。泉 源清�兀�四時不涸,中有異魚存焉。嚴口則有龍王殿, 入嚴中則有觀音堂。或遇歲旱③,里人禱之,甘雨必 應。由大嚴之中,皆用石板平砌,而出嚴門,則有鐘樓。 樓之西,倚嚴則以石�L,高數丈,為方丈④。樓之外,則 有三門。門之外,則有超然亭。亭之左右,則用石板為 路,連袤一二里,四圍皆植松竹,實潯之勝概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