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特大幹旱年應急水源規劃》

《山西省特大幹旱年應急水源規劃》是由山西省水利廳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09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山西省特大幹旱年應急水源規劃
封面封面
山西省特大乾旱水資源狀況及問題分析、應急對策措施和抗禦特大幹旱的非水源工程措施,以及應急水源規劃區的基本情況和規劃實施效益與投資評估等內容進行了詳細闡述。《山西省特大幹旱年應急水源規劃》可供從事水資源規劃、配置、管理的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前言第一章總論第一節編制和實施規劃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第二節規劃的目的、任務和指導思想第三節規劃的思路和目標第四節規劃的依據和標準第五節規劃分區第二章規劃區基本情況第一節自然地理第二節社會經濟第三節水資源情
插圖插圖
況第三章地下水超采與採煤影響問題分析第一節

現狀地下水超采情況第二節地下水超採區情況第三節山西煤炭生產概況第四節採煤對水資源的影響破壞分析第五節地下水超采與採煤影響綜合分析第四章特大幹旱年水資源狀況及問題分析第一節山西乾旱特點及規律分析第二節典型特大幹旱分析第三節不同乾旱重現期水資源及供水量預

測第四節設計乾旱年需水量預測第五節設計乾旱年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第六節現狀條件下特殊乾旱年水資源供需分析第五章特大幹旱年應急對策措施綜述第六章應急水源工程規劃第一節規劃原則和布局第二節應急水庫工程規劃第三節黃河水源供水工程第四節新建岩溶地下水利用工程第五節中水回用及礦坑水處理利用規劃第六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第七章抗禦特大幹旱的非水源工程措施第一節建設節水型社會第二節地下

水修復與涵養第三節地下水開採控制水位第四節編制抗旱應急預案以建立預警和回響機制第八章強化水污染防治和水源保護措施第-節水污染防治第二節岩溶泉域水資源保護第三節採煤影響預防與治理第四節重點水源地保護第九章規劃實施效益評估和投資分析第一節規劃實施預期效

果第二節規劃實施後應急供水能力總體評價第三節工程效益分析第四節分期實施意見第五節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第十章主要結論和建議第一節主要結論第二節建議第三節結束語附屬檔案一關於山西省特大幹旱年應急水源規劃的批覆附屬檔案二山西省特大幹旱年應急水源規劃研討會專家名單附屬檔案三山西省特大幹旱年應急水源規劃審查會專家名單附屬檔案四歷史資料丁戊奇荒——光緒初元的華北大旱災參考文獻

前言

旱災是山西省歷史上發生最頻繁、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清光緒初年(1876~1878年),山西全境遭遇特大幹旱,赤地千里,餓殍載途,親人相食,白骨盈野。全省人口從1643萬人減少為1074萬人,死亡500多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1/3以上。這次大旱給山西人民帶來極其深重的災難,史稱“丁戊奇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應未雨綢繆,勿臨渴掘井。2006年發生在重慶和四川東部的百年大旱,又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深刻反思,如果這次百年大旱發生在山西將會怎樣?儘管不可能再發生赤地千里、餓殍載途的景象

,但我們能保證全省3350萬人民維持正常生活的需水要求嗎?能避免國民經濟遭受破壞性損失嗎?調查分析的結果是令人震驚的,讓我們感到寢食不安,我們現狀尚不具備抵禦特大幹旱的能力,由於採煤和地下水超采的影響,我們的抗旱能力正在一天天削弱。由於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山西省現狀維持平常年份的供水尚有很大缺口,地下水的嚴重超采導致大量的戰略後備水源被提前透支,大規模的煤炭開採使得占全省面積45%的採煤區及周邊影

響區的水資源受到影響和破壞。一旦發生全省範圍的特大幹旱時,現有供水體系將出現全面危機,甚至可能演進成為威脅和諧穩定的社會動盪和影響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危機。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山西省缺水問題、提高抗禦乾旱的能力非常關心,1999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同志來到革命老區山西呂梁地區,用了4天時間深入基層了解抗災救災情況,實地察看災情,指示:“要從這次大旱之中認真反思,總結教

訓,提高對加強水利建設緊迫性的認識”。2006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山西時,談得最多的是水的問題。溫總理深刻指出:“山西最大的制約在水,要認真研究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治本之策,把水利建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指示,2006年7月,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張寶順在檢查防汛抗旱工作時作出了加快水利發展的重要指示。

精彩書摘

(2)通過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減輕供水壓力。(3)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開採地下水的水資源費徵收標準、開發地表水替代水源、提高污水與礦坑水處理回用能力、加強水污染防治及水源地保護等綜合措施,遏制地下水超采,恢復、涵養、保護地下水,建立應對特大幹旱和突發事件的戰略後備水源。(4)合理布局,按照有關規劃成果,建設一批大中型水庫工程,增加地表水調控能力和供水量,改善供水結構,置換超采的地下水,向採煤影響區應急供水。(5)採取措施,增加現有引黃、提黃工程的供水量,積極推進

引黃北幹線建設。在國家分配的額度內,大幅度增加黃河水的利用量,置換、回補地下水,增加遠距離客水比例,提高供水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6)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進度。結合防禦特大幹旱的要求,供水水源以深

井水源為主,供水工程以集中式供水工程為主。(7)為應對特大幹旱的非常情況,在重要區域安排部分非常態水源工程,在緊急情況下動用。非常態水源工程主要是岩溶井和深層承壓水井。二、規劃的主要目標通過最佳化配置水資源,調蓄利用地表水,增加引提黃河水,涵養恢復地下水,補償採煤應急水,處理回用污廢水,提高增強抗禦特大幹旱的應急供水能力。在規劃實施完成後,建立起以地下水源為主的抗旱應急供水體系。在全省或多個地級市范

圍發生100年一遇的連續特大幹旱時,總供水量不低於維持社會最基本需求的水平,在實行應急供水指標和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基本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關係國計民生的工業生產用水和抗旱灌溉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減輕乾旱造成的損失,避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