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行吟圖》

《屈子行吟圖》

《屈子行吟圖》,有諸多版本,本詞條特指明代畫家陳洪綬的版畫作品,該作品縱19厘米,橫13厘米,和11幅《九歌圖》一起作為《楚辭》的插圖。該圖的刻工是徽派高手黃建中。《屈子行吟圖》中的屈原像至清代兩個多世紀無人能超過,被奉為屈原像的經典之作。

創作依據

《屈子行吟圖》《屈子行吟圖》

明代畫家陳洪綬依據屈原《離騷》、《懷沙》幽思、悲憤情緒,參照《史記》、《屈原傳》,對屈原長相“隆額、高鼻、瘦身”的記述創作出《屈子行吟圖》。

作品內容

《屈子行吟圖》描繪屈原行至於江濱,屈原面色憔悴,形容枯槁。 畫中屈原愁眉鎖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須,昂首遙視,腰間飄帶隨步擺動。 該圖構圖簡潔,線條勁挺洗鍊,塑造了屈原堅毅沉著、內心充滿憂憤的形象,成功地表現了這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偉大詩人的高潔品格,流露出屈原對國家民族的憂患意識。

作品鑑賞

《屈子行吟圖》構圖簡括,形象突出,以舒寬寂靜的調子引人入勝。畫家在顧及臉部表情的同時,主要是從整體入手,顯現人物的性格,如以挺勁飛暢的線條勾畫衣著的褶紋,誇張了服飾的奇偉,並在腰間配一隨步擺動的長瞬進而加強了屈原飄然遠行的氣氛,使屈原莊重、穩定、傲岸的神態和軒昂氣宇,躍然畫面,達到了貌其形似,得其神韻的藝術效果。

屈原是一位有著崇高地位的歷史上物,他的性格和作品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又有著長達三十餘年的悲劇身世。要在極為有限的畫面上塑造這樣一位偉大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若功力不深,是很容易漫畫化的。

在陳洪綬下,屈原的形象卻被刻劃得如此神韻畢肖,魅力無窮,確實難能可貴。此外,作品在技法上採用以線條勾描為主的白描手法,筆勢蒼老潤潔,清癯挺秀,勾勒簡練暢率,剛柔相濟,尤其是衣紋線條有金石味,“森森然如折鐵紋”,古拙粗獷。

這種畫法,不僅使人物形象更趨鮮明生動,並使畫幅極具裝飾性的形式美,這都顯露了年輕的陳洪綬,作畫有變化多姿、削繁求簡之妙的才華,以及迂拙怪誕的畫風。

作品評價

清人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說:“洪綬畫人物,軀幹偉岸,衣紋清圓細勁,兼有公麟、子昂之妙。設色學吳生法,其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三百年無此筆墨也。”從《屈子行吟圖》來看,這個定評是恰如其分的。

自清代以來,凡作屈原像的畫家,尚無人創作出高於此圖的作品。這幅傳世之作成為後人用於有關屈原的戲劇、繪畫、雕塑中,成為描繪、塑造屈原形象的依據。

作者簡介

陳洪綬陳洪綬

陳洪綬(1598年—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浙江諸暨楓橋人。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獨創風格的畫家。祖上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

陳洪綬幼年早慧,詩文書法俱佳,曾隨藍瑛學畫花鳥。成年後到紹興蕺山師從著名學者劉宗周,深受其人品學識影響。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應會試未中。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到北京宦遊,與周亮工過從甚密。後以捐貲入國子監,召為舍人,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與崔子忠齊名,世稱“南陳北崔”。

明朝覆沒後,清兵入浙東,陳洪綬避難紹興雲門寺,削髮為僧,一年後還俗。晚年學佛參禪,在紹興、杭州等地鬻畫為業。陳洪綬生性怪僻,憤世妒俗,身歷憂患之時,所交師友多為正義之士。著有《寶綸堂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