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宦文學作品鑑賞與述評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官宦作品,讓讀者可以去了解另一種文學風格,並從中體會出古代官宦的心理形態,從而對當時的社會有進一步的了解。官宦文學作品鑑賞與述評 本書前言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研究的再度繁榮,始自八十年代中期。在當時的學術界,出現了兩種研究趨勢:其一為考據學的復興,典型代表為“紅學熱”;其二為俗文學研究的興起,如所謂的禁毀文學、青樓文學、黑幕文學等等。前者主要局限於學術圈子,範圍較窄,對治學態度要求也相對嚴苛。因此,廣大讀者多是只聞其名而不見其實。後者則相反,場面轟轟烈烈,商業炒作成份很大,既缺少名家的參與,也沒有產生什麼精品,逐漸淪為迎合社會上某些人的譁眾取寵之舉。從總體上來看,這兩種研究趨勢都沒有導致古典文學研究的真正繁榮。縱觀我國目前古典文學研究方面的著作,絕大部分都還是沿襲六七十年代比較通行的觀點,即從階級鬥爭角度來剖析古典名著,內容比較陳舊。
官宦角度,應該是剖析古典文學內容的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如果不懂得中國封建官僚體制及其變革方面的一些知識,要去解讀古典名著,應該是比較困難的。以“紅學”而言,這方面目前幾乎是一個空白,大家都著重去研究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反抗精神,而這未必就是作者創作該書時的初衷。作為一個封建文人,曹雪芹只不過是在反思自己家庭盛衰歷程及其原因的基礎上,通過描繪賈、薛、王、史這幾大家族的盛與衰,來反映中國封建官僚制度對於個人及其家庭命運的影響,從中探究其盛衰的根源。從作者精心設計的全書人物架構上,以及賈雨村和賈政這兩個典型封建官僚的命運上,我們更能看清作者的思想傾向。
所謂官宦文學,是艮子先生和談文先生兩人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尚未有統一界定。經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專家學者多次討論,認為應從兩個層面上去理解其內涵:其一為作者的身世;其二為作品的內容。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兼容並包,對這兩種觀點都予以吸納採用了。
從第一個層面上來說,只要作者出身於官宦世家,或曾經歷官場,其所寫的作品都應屬於官宦文學作品。這些“仕人”的作品,如屈原、陶淵明、白居易、杜甫、王安石、蘇軾等人的作品,不論是抒情,還是言志,都與作者個人命運及所處環境緊密相聯,都具有較濃的政治氣息,如不解析作者個人的官場沉浮歷程,就無法去讀懂他們的作品。當然,這樣去界定“官宦文學作品”,有些顯得過於寬泛,差不多容括了古代文人所創作的全部作品,因為古代文人大多是以“兼濟天下”、“出將入相”為自己人生目標的,都有一定的官宦背景。這樣便使得其劃分失去了實際意義。本書在採用此標準編選作品時,也適當參照了第二層面的標準,即主要選擇了我國歷史上一些比較知名的政治人物,如韓非、李斯、劉邦、項羽、賈誼、魏徵、王安石、岳飛、張居正等人的作品;而對於一些有官宦背景的知名文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等人,則主要根據其作品反映的內容來編選。
從第二層面上來看,只要作品涉及了封建官僚為官處事等內容,都可以將其歸屬於官宦文學作品。從這個角度來說,官宦文學作品包括一些政治詩、政治散文以及政論性的文章等。但從純文學的角度考慮,其構成主體應該是一些古典小說。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紅樓夢》,亦或《西遊記》、《水滸傳》等等,都具有比較濃的政治色彩,都集中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某一側面或全部。僅從階級鬥爭角度理解這些作品,是相當片面的,不可取的。
總之,為了促進古典文學研究的繁榮,艮子先生和談文先生共同選定了官宦文學這一既嚴肅又相對通俗的課題,並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對促進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進一步繁榮有一定的開拓意義。
本 書 編 委 會
2001.5.8
官宦文學作品鑑賞與述評 本書目錄
第一卷官宦人物詩詞選讀
官宦人物名作評鑑
官宦人物箴言集萃
官宦人物經典文集
第二卷
三國演義
紅樓夢
水滸傳
西遊記
東周列國志
封神演義
儒林外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老錢遊記
孽海花
第三卷
官場現形記
宦海
宦海升沉錄月
官宦文學作品鑑賞與述評 文章節選
原 作 鑒 賞
勿彰前官之短
人無全德,亦無全才。所治官事必不能一無過舉,且好惡之口,不免異同。去官之後 ■疵易見,全賴接任官彌縫其閃失。居心刻薄者,多好彰前官之短,自形其長。前官以遷擢去,尚可解嘲。若緣事候代,寓舍有所傳聞,必置身無地。夫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不留餘地以處人者,人亦不留餘地以相處,徒傷厚德,為長者所鄙。
精 彩 譯 文
不要隨意揭前任之短
人無全德,亦無全才,所以在他處理的官事中,不會沒有出錯的地方。再說,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好惡標準,對問題的看法也就不可能相同。做官的離任之後,繼任的人對前任的缺點和過失都容易看得見,這樣就完全要依靠接任官員為他掩飾短處,彌補過失。只有那種居心叵測、心地奸狡的接任官員,才喜歡揭自己前任的瘡疤,同時誇大自己的長處。假如是前任因遷升而離職,那么這種做法還可以聊以解嘲,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如果是前任因為有事等候補缺,讓他聽見了,前任一定會覺得大失面子,無地自容。後來的人看現在的人,就好像現在的人看過去的人一樣。如果我們和人相處,不給別人留一點餘地的話,別人也不會為我們留任何餘地。這樣做的話,只不過是損害了一個人的忠厚品德,而這種做法是有道德的人所不屑的。
原 作 鑒 賞
勿苟為異同
立身制事,自有一定之理。催人是倚,勢必苟同;以己為是,勢必苟異。苟同者不免苟異。苟同者不免黨隨,苟同者不免黨隨,苟異者必致過正。每兩失之。惟酌於理所當然而不存人己之見,是無所處而不當。故可與君子同功,亦不防為小人分謗。
精 彩 譯 文
贊成或反對 都要有原則
為人處事,自然有一定的原則。倚仗他人,一切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一定會對任何事都毫無原則地表示贊同;而一切事情都自以為是,勢必造成對任何事情都毫無原則地加以反對。毫無原則地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免隨波逐流;毫無原則地反對別人,也勢必會矯枉過正。這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只有認真地考慮事物的客觀情況,不存在任何個人的偏見或他人的偏見,那么才不會出現任何處理不當的情況。所以,一個人可以和正人君子共同享受功勞,也不妨在某些時候給那些小人分些譏嘲。
原 作 鑒 賞
為治不可無才
才者德之用,有圖治之心,而才不足以濟之,則內外左右皆得分盜其柄,以求自濟其私。故一事到手須自始徹終通盤熟計,實能收之,然後發之。萬一難以收局,且勿鹵莽開端。蓋治術有經有權,惟有才者能以權得正,否則守經,猶恐不逮耳。
精 彩 譯 文
做官不可無才
才能是一個人內在品德的外在表現。有了治理的打算後,自己的才能卻不足實現這個計畫,那么在他周圍的人,里里外外的人,就會乘機盜竊分走他的一部分權利,達到假公濟私的目的。因此,一件事情到了手中時,當官的人就必須從頭到尾,通盤加以仔細思索才能開始動手。大凡做官的技巧和手腕,有不變的,也有變化的。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夠反覆權衡考慮而讓事情有好的結果;而沒有才能的人,就算他以不變應萬應,也仍然得不到好的結果。
原 作 鑒 賞
多 疑 必 敗
疑人則信任不專,人不為用。疑事則優柔寡斷,事不可成。二者皆因中無定識之故。識不定則浮議得以搖之。凡可行可止必先權於一心。分不應為者,咎有不避;分應為者,功亦不居。自然不致畏首畏尾,是謂膽生於識。
精 彩 譯 文
多疑者必敗
懷疑別人就會導致對別人的信任不會持久,身懷才能的人也就不會被這種人使用。對事情疑慮重重就會優柔寡斷,事情也就幹不成功。造成這兩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胸無定見。胸中缺乏定見,那他周圍的人的意見就會左右他。大凡任何一件事,可以做還是不可以做,在心中都必須先權衡考慮:應該自己做的事,不要怕犯錯誤;不應該自己做的事,即使有功可居也不應參與。這樣就不會畏首畏尾,前怕虎後怕狼。這就叫做膽量來自於見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