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通》

《字通》

《字通》是南宋中期李從周撰寫的一部主要解說隸楷同形異源構件和形近構件來源的字書,也是目前可見的宋代最後一部規範、解說楷書字形的字樣之書。《字通》作為與宋代理學有著深刻聯繫的字樣學著作,對於我們認識宋代理學影響下的文字觀念、文字規範態度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

概括

字通》是南宋中期李從周撰寫的一部主要解說隸楷同形異源構件和形近構件來源的字書,也是目前可見的宋代最後一部規範、解說楷書字形的字樣之書。對長期以來在各種文字學史著作中都存在誤讀的《字通》的術語及其體例的歷史地還原,以及對《字通》中包含的漢字構形和字形演變思想的全面評述,對於我們認識唐宋字樣書術語體系和體例的演進、字樣書之於漢字構形和字形演變的獨特貢獻和局限性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字通》作為與宋代理學有著深刻聯繫的字樣學著作,對於我們認識宋代理學影響下的文字觀念、文字規範態度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

詳情

《字通》一卷,南京李從周著,成書於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李從周字肩吾,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字通》是一部小型字書,收601字,多數字下有屬字,所涉及字數總計千字左右。此書旨在祖述《說文》而為楷書字形溯源,以正定王安石《字說》說解字形“以會意一體貫通六書”(魏了翁《字通》序)之非而作,是一部規範文字的書。它所使用的部首檢字方法獨特,與《說文》有很大的不同,很值得研究。從《說文》根據字義設立的文字學部首法,到《字彙》比較成熟的部首檢字法,中間經歷了不斷累進的過程,《字通》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研究《字通》部首將有助於發現和闡述部首檢字法逐漸完善的過程及發展趨勢,從而構建漢字部首檢字法的歷史。

特點

《字通》它設立了89個部首大類,有以下六個主要特點:  

1.獨特的部首檢字結構

《字通》的檢字結構分成三層:大類,相當於大的部首群;小類,系大類的屬字,大多是《說文》的部首;小類的屬字,單字的歸部在這裡說明。例如: 人字類:……匕,……辰等字從此 ……刀,……賴絕等字從此 (大類)(小類)(小類屬字) 大類的部首代表字與屬字整體或部分相近,因此同一大類的所屬之字字形相近,而小類的屬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如:小類刀的屬字賴絕,同有刀偏旁。大類與小類的關係是:大類字形是小類字形的組成部分;小類或等同、相近於大類,或在大類基礎上組成新的字。大類字是小類字部首,小類字是其屬字的部首。這好像是雙重部首,但是其地位不一樣,大類部首處在顯著位置,地位重要,其屬字是字形相近的小類字群。這正是,立一為耑,形近類聚。表明其部首據字形而設。 檢字需要先查大類,然後再查小類,單字的歸類在此可查。這樣的部首檢字結構於古於今都是相當獨特的。

2.依據楷書字形,兼顧篆書確定部首

《字通》說:“此編依世俗筆勢,質之以《說文解字》,作楷隸者於此而推之。”所謂世俗筆勢即隸楷字形的通行寫法,與《說文》古文字形相對而言,這是《字通》確立部首的字形根據。下面是《字通》立部和歸部字舉例(括弧內為《說文》部首,後面皆如此): 夕字類:月(月部)、肉(肉部)、夂(夂部)、卵(卵部)、升(斗部) 又字類:又(又部)、支(支部)、殳(殳部)、攴(攴部)、文(文部) 但是,少數字根據小篆字形重新確立部首,或者繼續沿用《說文》部首。例如: 屍字類:賓(貝部)、殸(石部) 月字類:舟(舟部)、丹(丹部)、(部) 雖然根據小篆字形,但是不完全按《說文》而以隸楷字形為主重新設立部首,體現了作者不因循舊說、因時而變的精神。

3.合併《說文》形近的部首

所謂大類主要是合併了《說文》相近部首而立。如: 口、囗、凵、厶、冎歸入口字類 四、目、網、冏、皿歸入四字類 合併在一類的部首形近度比較小,有的相差較遠,只是字形輪廓相近。將字形輪廓相近的部首歸在一起並稱之為“字類”,是《字通》的發明。  

4.按筆畫數目分立部首

《字通》按筆畫分類,如:一畫類:一、丨、丿、乙、乚、兩畫類:、丅、二、十、、巜 《字通》簡化《說文》部首而按筆畫多少確定的部首類別。漢字隸楷書字形均由筆畫構成,筆畫是漢字的基礎,因此使用與字形有關的筆畫檢索漢字比較便捷。早於《字通》的《四聲篇海》是我國第一部按照三十六字母排列部首的字典,其部內屬字就按筆畫排列。但是以筆畫作為漢字的部首,《字通》是首創。  

5.以部件在字中的位置確定部首

還有另一種部首,即由整字的上中下旁的位置加點畫或部件合成一個部首大類,有:上一點類、旁上一點類、上艹字類、中艹字類、下艹字類等,例如: 上艹字類:廿(燕革從此)、艸(草從此)、萬、昔、散 下艹字類:廾(弇弄從此)、艸(莽葬從此)、幵(幷從此) 以位置為部首定名,其名稱代表了取部位置,這是典型的據位立部歸部,屬於據形歸部的範疇。據位立部歸部是該書的又一發明。

6.一字歸多類

一個字可以在若干類中找到部首,今天叫作“多開門”,這是《字通》的又一個發明。例如:又:旁一點類、夂字類、字類、又字類 大:上一點類、上大字類、下大字類、土字類(大隸定作土,如幸字) 《字通》所創造的多開門檢索部首,由漢字一字多形、同一字可以作不同的切分、同一偏旁在不同位置和形近字多等諸多特點所決定,又考慮到便於檢索而設立,與現代辭書較多使用的多開門不完全一致:前者主要因為同一部首在字中可以有不同的位置或一字多形等原因而歸入不同的類別,所以出現了多處可見的情形;後者主要是同一字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歸部結果,而在檢索上可以查此也可以查彼,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總結

總之,《字通》部首的特點是據形立部和歸部。一般認為,應當以某一類漢字群中共有的偏旁作部首,部首的字形是相同的,這是最理想的。《字通》雖然在大部分情況下將相近的偏旁合並組成新的部首,但是也有以相同偏旁作部首的情況,如:目字類:盼眄眨。此小類無屬字,相當於《說文》的目部,其大類的屬字是《說文》部中字,而並非《說文》部首。因其在體例上與其他大類相比有明顯的不同。二 《字通》處在文字研究返歸《說文》的時期。漢字隸變後,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異體字和俗字急劇增多,造成用字的混亂。從隋唐時代就有《文字指歸》、《匡謬正俗》、《乾祿字書》之類的正俗歸雅的字書,樹立了文字規範的楷模,形成了匡謬正俗的風氣,後世學者紛紛效仿,形成了傳統。《字通》在規範文字的過程中建立了獨特的部首結構,較大地改變了《說文》部首法,體現出規範與實用並重的特點,具有時代性。從檢索方面來看,採用據形取部的方式,對於學習者來說是比較便利的,當時學者已經注意到檢索方便的問題。

創新

《說文》部首,開創了簡化部首的先河。 《字通》繼之,但除了繼續簡化部首之外,還有新的舉措。它將部首簡化為89大類,所屬同類字皆為形近字。合併形近的部首是簡化部首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字通》立一為耑,形近類聚,分成大類部首和小類部首,其大類部首和小類部首都是以形近相聚合。所立部首,或以筆畫數,或以部件在字中的位置,完全以具有明顯字形特徵的部件為部首,不再考慮其表義功能。《字通》創造了多開門歸部的方法,可以在幾個字形相近的部首中檢索,更加方便。總之,為了達到“便於檢閱”的目的,《字通》的部首完全建立在字形的基礎之上,而擺脫了《說文》部首體系,為檢字法部首的確立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不足

《字通》確定部首主要依據楷書字形,以方便檢索為主要目的,因此可以明確地說,《字通》才是檢字法部首的開始,這是對它比較恰當的歷史定位。 但是《字通》也有不足之處。從檢索角度看主要有三點:

1.根據不同形體的字選取部首

該書分部所依據的字形以楷書字形為主,兼顧小篆,所根據的字形不統一,造成歸部標準不統一,不便於查檢。例如: 屍字類:賓(貝部)、殸(石部) 以上皆根據小篆字形,與《說文》歸部不同。讀者不知所據,必然難以檢索。 有的字《字通》仍然沿用《說文》部首,表現出一定的保守性,不熟悉《說文》部首就難以查尋。例如:又字類:及(又部)、史(又部)。在古文字中這些字都是會意字,到楷書變成筆畫相連的記號字,確實不好歸部。

2.部首與屬字偏旁相差較遠

《字通》根據字形確定部首,某些部首與屬字的偏旁形體相差較遠。例如:土字類:谷(屬字郤)、舍、矢 上田字類:囟、、囪、毌 還有拆開交叉筆畫提取部首,造成部首與屬字形體相差較遠。例如: 冂字類:九(離、禺從此)、(丹從此) 中田字類:萬、車、東、柬、更

3.部首一形多見

《字通》常出現部首一形多見的現象,這是由於部首在不同位置所致。例如:又,在下底位置屬於攵字類和又字類,獨用屬於字類。也有根據不同的形體歸入不同部首的情況,如:人,在上頭位置屬於勹字類(令字從)。有的更是根據小篆字形來歸部。 以楷書字形為依據而不管其字形來源,在不同位置的同一部首,沒有必要歸入兩個部首,應當屬於一個部首,越簡單的部首法越便於檢索。

總結

《字通》的創新表現出宋代學者順應社會需要的務實的精神。根據通用的楷書字形,以方便檢索為目的,自然要打破《說文》據義的部首體系,《字通》在根據字形建立新體系的實踐中積極探索,代表了漢字部首法發展的方向。它的主要問題是沒有一個非常適用的取部方法,立部也有不當之處。這個問題需要長時間的實踐才能逐步地解決。採用適當的取部方法非常重要。《字通》雖然採用據形歸部,但是由於其部首與屬字相差較遠,因此同部之字過於冗雜,仍然不便於檢索。由此我們認識到,在部首與屬字的相近度上據形取部與據義取部應當有不同的要求:據形取部完全依據字形來維繫部首與屬字的關係,因此部首應該與屬字偏旁相同或者很相近,太遠了則難以維繫聯屬關係;據義取部則依據字義來維繫部首與屬字的關係,因此更注重部首與屬字偏旁相同或者比較相近,在字義上要求比較嚴格。它們都有不同的要求,就應當有不同的取部方法。

進步

《字通》已經揭示了相同部首可能出現在相關字的多種位置,當它們在不同的位置出現時就是不同的部首。現在相當多的辭書所立的部首可以出現在不同位置,基於方便檢索的需要,根據統一的取部原則選取部首,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從本質上說,據形歸部的核心是根據偏旁的位置選取部首,即據位歸部。例如設立“大”部首,在下列字中根據取部原則可能有不同的取部結果:奇:根據上是部首則取上的取部原則取“大”為部首; 樊:根據上不是部首則取下的取部原則取“大”為部首; 尖:根據上是部首則取上的取部原則取“小”為部首。 用統一的取部原則取部是檢字部首法日益縝密的表現,它是檢字部首法適應需要不斷完善的結果。 《字通》的立部和歸部的理論和實踐雖然還不成熟,但是所表現出來的據形歸部精神代表了部首法發展的趨勢。

古文介紹

宋李從周撰。從周始末未詳。據嘉定十三年魏了翁《序》,但稱為彭山人,字曰肩吾。末有寶祐甲寅虞З刻書《跋》,亦但稱得本於了翁。均不及從周之仕履,莫能考也。是書以《說文》校隸書之偏旁,凡分八十九部,為字六百有一。其分部不用《說文》門類,而分以隸書之點畫,既乖古法;又既據隸書分部,乃仍以篆文大書,隸書夾注,於體例亦頗不協。且如水字、火字既入上兩點類,而下三點內又出水字、火字,旁三點示字類又再出水字,下四點內又出火字、水字。如此之類,凡一百二十三字。破碎冗雜,殊無端緒。至於乾字收於上兩點類,獨從篆而不從隸,既自亂其例;回字收於中日字類,臣字、巨字、[C070]字收於自字類,東字收於里字類,並隸書亦不相合:均為乖剌。然其大旨主於明隸書之源流,而非欲以篆文改隸,猶顏元孫所謂“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者。宋人舊帙,流傳已久,存之亦可備檢閱也。卷末別附糾正俗書八十二字。其中如“壅塞”必作“邕塞”、“芝草”必作“之草”、“衣裳”必作“衣常”、“添減”必作“沾減”、“規矩”必作“規巨”、“心膂”必作“心呂”、“鐙炷”必作“鐙主”、“袒裼”必作“但裼”、“負荷”必作“負何”、“巾”必作“巾帥”、“竭力”必作“渴力”、“肘腋”必作“肘亦”,是雖於古有據,而今斷斷不能行。其前《題詞》,有“《復古編》、《字通》尚未及之,略具如左文”云云,似非從周之語。又虍字類虛字條下,既稱“今別作墟,非是”,而又出“虛作墟非”一條,指為《字通》所未及。使出從周,不應牴牾如此。其或後人所竄入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