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一家五口,姐姐20齣頭,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種清教徒似的氣質,但內心剛烈執拗,可以為了夢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歲,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但以為他笨的人,往往還不如他心底里透著明白;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鬱,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這樣的孩子,未來捉摸不定 。演職員表
演員表
張靜初飾高衛紅 簡介姐姐,夢想當傘兵 | 呂聿來飾高衛強 簡介弟弟,少言寡語 |
馮瓅飾高衛國 簡介哥哥,憨厚胖子 | 黃梅瑩飾母親 簡介三姐弟的母親 |
劉磊飾果子 簡介玩世不恭的青年,暗戀姐姐。 | 王蘭飾金枝 簡介哥哥的妻子,農村嫁到城裡 |
趙毅維飾父親 簡介三姐弟的父親 | 劉國楠飾張喜子 簡介欺負哥哥的青年,曾被果子報復打傷 |
于小偉飾男傘兵 簡介姐姐以為可以得到他的幫助參軍 | 石俊輝飾小王 簡介姐姐的第一任丈夫,民政局司機 |
安靜飾張麗娜 簡介弟弟的妻子,來自南方,帶小孩 | 王英傑飾乾爸 簡介群藝館會拉手風琴的老人,後自殺 |
宗平飾語文老師 簡介弟弟的老師 | 楊萌飾陶美玲 簡介哥哥喜歡的紡織廠漂亮女工 |
李文穎飾同桌女孩 簡介弟弟同桌 | 龔娜飾胖姑娘 簡介最終當上傘兵的女孩 |
王彤飾胖姑娘姐姐 簡介走關係讓妹妹成功參軍,後來成為傘兵的妻子 | 鮑振江飾劉師傅 簡介冷庫工人,因哥哥的工作失誤受傷 |
孫磊飾雲南丈夫 簡介姐姐的再婚丈夫,與姐姐生有一女 |
職員表
出品人 董平製作人 顧長衛、馬保平、二勇
監製馬寶平
導演 顧長衛
副導演(助理)劉國楠(執行導演)
編劇 李檣
攝影楊樹
配樂竇鵬
剪輯 劉沙、劉沙、閆濤
藝術指導 蔡衛東、黃新民
美術設計 蔡衛東
服裝設計 潘傑
錄音 武拉拉
劇務 李偉、李凱、田海清
場記 劉沙
布景師姜金才
角色介紹
高衛紅 演員張靜初 面孔清秀,也可以說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種清教徒式的氣質,外表安靜,內心強烈執拗。她笑起來很單純,不笑的時候很冷清。性格倔犟,因為理想遲遲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個過於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夢想里。外人看起來以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對她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望,這樣的女孩子在封閉的小城市裡肯定是個異類。 | |
高衛國 演員馮瓅 外號“胖子”,患有腦疾,傻乎乎的,總遭人欺負,看上去很憨厚,實際上也很寬厚,以至於有些愚鈍。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與他愚鈍的身體很不協調,看著讓人替他著急。他的笑容很燦爛,隨便的笑都會格外開心似的。他胖胖的臉上有一種兒童氣還沒有脫去,很善良,純真。你看他笨頭笨腦的,可心裡很明白。 | |
高衛強 演員呂聿來 沉默得像一個影子,卻是這家唯一的希望,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眼睛很靈動,像隨時會逃跑的鹿,氣質很複雜,很難一句話說清,因為他還處在青春期,人還沒定型。看上去又清純又陰鬱。這孩子的未來不好說,把握不準,或許是個好孩子,也可能會去殺人。但外表還是文秀的,就像在風雨中搖擺不定的一株纖弱的樹。 |
幕後花絮
“柏林”外圍的插曲一條“《孔雀》被柏林電影節拒之門外”的訊息被廣為轉載,訊息有板有眼的強調:“第55屆柏林電影節選片組日前結束了在亞洲、南北美洲及歐洲4大洲的選片工作,提交了20部影片的提名名單,其中有3部華語片入圍本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分別是:劉曉慶主演、劉冰鑒導演的《春花開》,楊千樺主演、陳果導演的《餃子》和章小蕙、河利秀、松板慶子主演、楊凡導演的《桃色》。顧長衛首次執導的影片《孔雀》未能入圍。”該訊息更加源引“知情人士”的話,並透露“柏林電影節的一些評審在看完《孔雀》之後,對弟弟要毒死弱智大哥等劇情著實感到困惑,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導致《孔雀》繼進軍坎城、威尼斯等電影節後再一次失利。”這一訊息一經上網,隨即成為電視台和電台資訊節目的熱門話題,還被“蒙在鼓裡”的顧長衛則接到不少朋友安慰的電話,弄得他莫名其妙。
隨後便有記者到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官網求證,發現訊息中所說的“入圍柏林電影節”其實指的是“全景單元”,而《孔雀》已被確定是競賽單元的影片。這純屬對海外影展不求甚解、在翻譯上的一個筆誤,該則訊息中提到的20部影片入圍的並非是競賽單元,而是另一個“全景單元”。競賽單元到現在為止只公布了第一批的十一部影片,顧長衛的《孔雀》恰恰名列其中,同時也是惟一一部入圍的華語影片。影片出品方保利華億傳媒宣傳總監楊勁松告訴記者,“這個訊息真是讓我們哭笑不得,因為影展組委會發給我們邀請《孔雀》的傳真就在我手裡。”
幕後故事
創作背景
《孔雀》劇本在2000年就已經寫好,故事基本來自編劇李強的真實生活體驗,當時就有人以獨立電影形式投拍,終因資金問題而夭折。2002年底,正在籌備《青衣》的攝影師顧長衛和董平意外發現了《孔雀》,決定投資1500萬人民幣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為了壓縮到常規片長,顧長衛和編劇作了減法,劇情集中到兄妹三人的成長故事上。2003年4月,劇本通過電影局審查,在安陽開機。片名起源
人與人之間一生都在互相觀賞,某個人的喜訊與醜聞,落魄與榮華,四周人盡收眼底。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長滿故事,一生中經歷過的愛恨情仇,如同色彩各異的羽毛長滿人生。孔雀這種鳥好像是動物園裡最具觀賞性的,人一點也不次於它們,好比《孔雀》劇本里的那三個孩子。人生是個籠子,每個人都被關在裡面。別人觀賞我們,我們也觀賞別人,同時我們也觀賞自己。作為國際著名攝影師顧長衛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孔雀》歷時3年,在錯失了2004年柏林、威尼斯電影節後,終於趕在2005年柏林電影節前完成了全部製作,正式報名參賽。從影片完成粗剪後,顧長衛導演就先後邀請圈內人士、電影研究專家、影評人、大專院校學生等觀賞此片,據說口碑相當好。王朔更稱《孔雀》是第五代導演的終結作品。
用顧長衛自己的話來說,這部片子反映的是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中普通人的命運沉浮。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極端的東西,但它一定能打動人心。對於眾人在觀片後給出的“感人”二字,顧長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實我們並不想讓大家在看片的時候放聲大哭,或者是笑聲一片,最好是眼淚就在眼眶中,但不掉下來,這就是我們最終想達到的效果。”
雖然以《孔雀》為名,但這部電影自始至終都是講人的,並沒有出現孔雀,或是一個像孔雀這樣華麗的人物。對此,編劇李檣的解釋是:“其實人與人之間一生都在互相觀賞,某個人的喜訊與醜聞,落魄與榮華,四周人盡收眼底。我們彼此都像動物園籠子裡的動物,被人們觀賞。我們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長滿故事,一生中經歷過的愛恨情仇,如同色彩各異的羽毛長滿人生。孔雀這種鳥好像是動物園裡最具觀賞性的,人一點也不次於它們,好比《孔雀》劇本里的那三個孩子。人生是個籠子,我們每個人都被關在裡面。別人觀賞我們,我們也觀賞別人,同時我們也觀賞自己。”
影片看點
生活的細膩沉澱攝影出身的顧長衛對畫面的掌握可謂得心應手,鏡頭裡呈現的是最平常的生活,仿佛波瀾不驚,但悲切就隱含其中。顧長衛自己也承認,和他做攝影師的《霸王別姬》等大製作相比,無論從風格還是內容《孔雀》都更加樸素。
與其攝影風格不同,顧長衛處女作非常冷靜。鏡頭切開生活表面給你看,但又刻意停留在表層,沒有傷筋動骨般的疼痛,只有冷靜中的思考。首映當日,顧長衛也出現在了觀眾席中。他簡短表示,自己是一個不太會說話的導演,希望觀眾看完影片後有自己的判斷,“我並不想讓大家在看片的時候放聲大哭,或者是笑聲一片,最好是眼淚就在眼眶中,但不掉下來,這就是我最終想達到的效果。”
影片評價
一次成熟得不像處女作的創作《孔雀》的導演顧長衛是中國著名電影攝影師,在此之前,獲得國際聲譽的《霸王別姬》與《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由他擔綱攝影,而憑藉《霸王別姬》他還被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但是作為導演,《孔雀》卻是顧長衛的處女作。
“做藝術工作的人有一類更像一個工匠,雖然作品很精美,但重複的成分更大;還有一類人不希望重複,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有新內容。我屬於後一類。”顧長衛這樣解釋自己做導演的原因,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木訥得不會尋找機會的人,但一旦機會來臨,卻又像釘子一樣,牢牢釘著這個機會把它乾好。這種“釘子”精神最終讓他接下《孔雀》的劇本。而事實表明他的第一部電影十分出色,除了試映期間觀眾排隊爭看場面之外,電影自一開始就獲得了最具專業發言權的導演群體的認可。
“當今的電影都是一窩蜂,電影似乎只有一種標準,而《孔雀》的出現卻打破了這樣一個樣板戲的局面。今年我看的電影中,只有田壯壯的《德拉姆》和顧長衛的《孔雀》讓人感覺到電影拍攝得那么有耐心,在中國今天電影都已經淪落為急功近利事情的時候,這種電影的出現真是非常難得。”導演姜文這樣評價這部電影,他說:“劇本其實在圈子裡流傳了幾年,許多導演包括我也看過,但我知道我導不了,但長衛可以。”而導演張揚則表示自己每看一次這部電影就要躲到角落裡哭一場。吳宇森也流著眼淚看完了電影,他說:“它讓我聯想到我小時候的生活:父親有肺病,10年都沒有工作過,全靠母親在工地上做重活供我長大,那時雖然貧困,但是大家心裡對未來充滿希望。”其他許多導演如徐克等也都毫不掩飾自己對《孔雀》的喜愛。德國《明鏡》周刊也稱這是一部“讓人感動”的影片,顧長衛“對普通人的生活進行關注並取得成功”。
而去年獲得第一屆中國導演協會2004年最佳導演獎的田壯壯,早在《孔雀》出征柏林的時候就已斷言,《孔雀》在柏林電影節一定會獲獎,因為這樣的片子全世界都少見。真誠、成熟、風格化。他說:“編劇和長衛對這個片子的創作都是‘吐血式’的創作,簡直殫精竭慮。成熟得不像處女作,而像一個大師。”
一種樸素的力量讓你無法釋懷
這種十分克制的抒情方式讓電影的最後顯得十分文學化,有評論認為:“這也最終讓《孔雀》成為一個時代下家庭命運的標本。”在片中扮演“姐姐”角色的張靜初則用這樣一句來概括這部電影:“《孔雀》只不過是一個現實主義的外殼,卻有著表現主義的核心。”
編劇李檣與導演顧長衛分享了所有對《孔雀》的讚譽,很多人覺得李檣“作為一個幕後者,因為在電影人物命運的把握而最終成為一個無法抹去的背影。”在一篇影評里,作者寫道:“如果說弟弟的聲音代表了李檣,那么貫穿全片的旁觀視角則屬於顧長衛。這是第五代與五代後一次有趣的文化對接,李檣為影片帶來了兇狠殘酷的個人戲劇,顧長衛則在旁觀中為其沾染了唯美色彩與抒情性的宿命詠嘆。”
在接受採訪時,李檣回憶了自己的經歷,並覺得這其實也是《孔雀》動人的地方。他說:“1998年那一整年我低落到極點,一年沒有賺到一分錢,住在一個特別差的房子裡。過年我借了1500塊錢回安陽,因為,雖然家裡人對我很好,但我還是覺得我已經30歲的人了,吃住應該自己花錢。那種情境下回到安陽,我看到我曾經生長和逃離的城市,那種浩大的命運感一下子就來臨了。這一切都讓《孔雀》有一種氣質。我經歷過一切精神和物質的危機,我做人真的做到情深意長了,所以才有《孔雀》,你真正做到極致就會打動很多人。”
有影評人認為《孔雀》給了華語電影一種新的思考,它告訴我們如何關懷普通人的命運———“很多時候,電影的概念已經變得陌生,它屬於外星人、俠客和卡通人、殺手或者莫名其妙的人。我們忘了一種樸素的力量,就是描述我們真實的自己。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孔雀》如此感人的原因,它還原了一段過去的生活,而且人物命運足夠的有力,足夠地動人。”而在此之前,姜文認為《孔雀》脫離了主流的樣板戲套路,在描寫人物命運的時候,特別真實。
一部正受市場檢驗的文藝片
影評人顧小白的聲音則表達了另一種擔憂,他說:“可惜的是,我們的電影市場並未真正商業化起來,離這個目標也很遠,在這虛浮的環境下,《孔雀》這種誠心誠意的藝術片,很有可能被架空起來,或者成為某些小圈子的談資,難於收穫票房,我們的普遍觀眾早已失去了看這種電影的習慣與耐心,即便他們看了、被震撼了,他們也不大可能口口相傳給親朋好友,甚至會說,這電影看了叫人難受,大過年的,還是別看了。”作為一部文藝氣質頗重的電影,《孔雀》的主題稍顯沉重,但然口碑十分不錯。獲得柏林影展銀熊大獎無疑對電影的票房有很好推動作用,而在此之前的新浪關於《孔雀》的調查也顯示,78%的被採訪者都對電影十分期待,導演顧長衛和主創人員也都表示對電影的市場充滿信心,但也有許多新聞都打出“顧長衛為《孔雀》準備豁出去了”的字眼,這不禁讓人擔心,這樣一部好電影究竟會不會在票房上遭遇尷尬。
《孔雀》已全面上映,根據最新的數據,頭3天的全國票房已有160多萬元,而廣州院線的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現在《孔雀》名列第三位,僅次於先上映的《韓城攻略》與《喜瑪拉雅星》,但是該負責人表示,電影上映時間很短,後勁肯定很足,票房成績應該十分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