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羨碑》

《孔羨碑》是明代拓本,一本著名的書法。

中國《孔羨修孔廟碑》原石的明代拓本。剪條裝,共9開,每開10行,行9字,縱38.9厘米,橫45.8厘米。書法結字方正寬綽,骨力健勁,氣勢瑰偉,用筆方齊質拙,茂密雄強,如斬釘截鐵,開六朝分楷先河。此冊為傳世最舊拓本,明嘉靖年間原裝,墨色厚重黝古,精彩之極。碑文第2行“天時”的“時”字右側有一裂紋,18行“”字“曲”部僅損右下格。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著錄。原藏陳介祺家,後歸陳叔通,由陳叔通家屬捐獻給國家。現藏故宮博物院。
《孔羨碑》建於魏黃初元年(220),原碑在山東曲阜孔廟。碑額篆書2行“魯孔子廟之碑”,碑文隸書22行,行40字。碑末題刻“魏陳思王曹植詞,梁鵠書,為宋嘉七年張稚圭按圖謹記”。此說無確據。
一春秋時諸侯國之一;二東周戰國時期七雄之一;三三國時期由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權;四南北朝中的北魏;五南北朝中的東魏;六南北朝中的西魏;

春秋魏國

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姬姓。在今山西芮城縣北。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攻滅,把它封給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

戰國魏國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起源

傳統上魏國的始祖是畢公姬高,周武王伐紂之後,姬高被封在畢,後代於是就以畢為姓。但是《史記》提到“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說明姬高的後人“絕封”,淪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就難以證明魏國一定是姬姓。

建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和魏脫離晉國(春秋時期),將其地三分而獨立,晉國滅亡,史稱“三家分晉”。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郄、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魏、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魏、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