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癲狂》

《大癲狂》

《大癲狂》是《財富》雜誌鼎立推薦的75本商務必讀書之一,《金融時報》評選的史上最佳10部金融作品之一。本書不單是一本金融投資領域的超級經典,也是一部有關人類愚行的編年史和總記錄,如十字軍東征、聖物崇拜等歷史事件,洋洋大觀,薈萃一堂,令人深思。在投資理財漸漸成為大眾行為的今天,具有極為廣泛的現實意義和警世價值,被商業投資從業者譽為必讀“聖經”。是金錢導致了癲狂?還是癲狂製造了幻想?有市場就難免投機欺詐,有群體就不乏妖言惑眾,股市樓市如此,邪門運動如此,商場戰場亦如此……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大癲狂: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全民瘋狂》在金融史上的地位不言自喻,在世界各地流傳了近200年依然暢銷不衰。《大癲狂: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全民瘋狂》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金融發展史上的經典場景:400年前,荷蘭人為了鬱金香球莖而神魂顛倒。隨後,法國人為了一個虛假的“密西西比計畫”而陷入了巨大的投機狂熱之中;300年前,以理智著稱的英國人同樣在“南海泡沫”事件中無力自拔。上自權貴公卿,下自庶民百姓,都隨股市暴漲暴跌而不得安寧。無論哪一個時代,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人類群體中總會間歇性地出現某種癲狂情緒。它們或者發生在一場莫名其妙的運動中,或者發生在金融證券和商業市場上。無論是出於發財致富的衝動欲望,還是出於對他人行為亦步亦趨的效仿——“不必通過辛苦勞動就一夜暴富”是所有癲狂事件共有的人性根基。當美夢最終破滅,幾乎所有人都將面臨可笑、可嘆或可悲的結局。

作者簡介

查爾斯·麥基(CharlesMackay),19世紀蘇格蘭著名學者,格拉斯哥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詞作家。

媒體評論

“人類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十部金融作品之一”。
——美國《金融時報》
這本書既具有極大的可讀性,又給人以教益。對於我們處在社會大變局中的中國人來說,為了保持對於近幾年來頻頻發生的民眾性癲狂的清醒頭腦,也是十分有益的。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
“在那裡,投機家們以奇特無比的方式鬥智鬥勇,在陰暗的角落進行著他們的交易,比如欺行霸市、爭吵、挑釁、閒談、用盡心機地搗亂、衝突、欺騙世人、出賣朋友,甚至上演更多的悲劇。”
——《混亂中的困惑》作者:約瑟夫·德·拉·維加
只要如此愚蠢的行為能夠繼續存在下去,那么一個真正理性的投資者始終有望利用大眾的瘋狂為自己謀利。具有常識的個體很容易覺察到集體的瘋狂,個體將會藉此獲取巨額的利潤。
——本書作者:查爾斯·麥基
人從出生、結婚、生活直至最終死去,都處於狂熱的喧囂中,你甚至會認為他們會為此而發瘋。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威廉·迪恩·豪威爾斯
一段關於財富、貪婪、欺詐與金融創新的精彩歷史……本書所講述的故事大約發生於三百年以前,但是其中的情節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抑或是今天剛剛發生……世事越是變遷,情況看上去越是恆久不變。
——《投資組合管理》創辦者:彼得·伯恩斯坦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金融大投機之密西西比陰謀
約翰·勞的傳奇生涯
法蘭西皇家銀行的誕生
密西西比計畫初現端倪
金錢的狂熱
一樁血腥的兇殺案
全民性癲狂的迴光返照
懷疑風潮愈演愈烈
法蘭西的怒火
法國人的覺醒與約翰·勞的悽慘下場
第二章 金融大投機之南海泡沫
橫空出世的南海公司
“南海泡沫之歌”
迷狂中的清醒
賭徒們的最後一搏
末日審判
瘋狂的終結
第三章 金融大投機之鬱金香狂熱
顛倒眾生的“絕世奇花”
狂潮與深淵
第四章 騙子、謊言與近代預言家
聳人聽聞的末世天劫
米蘭大瘟疫與“魔鬼投毒”事件
莫名其妙的“倫敦大洪水”
受人尊敬的預言家們
大名鼎鼎的魔法師梅林
奇人尼克森
第五章聖物崇拜
盲目的聖物崇拜
不分賢愚的“紀念品”
第六章 瘋狂的聖戰——十字軍東征記(上)
聖地的召喚
彼得與教皇的密謀
神聖的“煽風點火者”
一群狂熱的烏合之眾
打著聖戰旗號的侵略者大軍
初戰失利
捲土重來的“新一代十字軍”
成了驚弓之鳥的拜占庭皇帝
尼西亞攻城戰
穆斯林的反擊
鏖戰安條克
聖天使的鼓勵
第七章 瘋狂的聖戰——十字軍東征記(中)
基督徒的勝利
耶路撒冷圍城之戰
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對抗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
聖貝爾納與兩位皇帝的壯志雄心
拜占庭皇帝的陰謀
一盤散沙的十字軍“聯軍”
羅曼蒂克的騎士風度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英法聯軍的聖地之行
歐亞雄獅之戰
第十一節淒悽慘慘的第四次東征和戰果輝煌的第五次遠征
第八章 瘋狂的聖戰——十字軍東征記(下)
君士坦丁堡引火燒身
臭名昭著的“兒童十字軍”
虎頭蛇尾的第六次東征
一次非同尋常的皇族聯姻與第七次遠征
第八次東征
最後的長征
聖地迷狂的終結

前言

《大癲狂》一書是金融史巨著《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民眾性癲狂》的中文精編版。
1841年,一個名叫查爾斯·麥基的英國人寫作並出版了此書。這本書問世的第二年。就再版多次,受到了英美等國讀者的熱烈追捧。並影響了後來的許多金融投資界人士,比如著名的金融家伯納德·巴魯克、約翰·坦普敦以及彼得·伯恩斯坦等。2000年,本書在經濟學家吳敬璉的介紹下首次引進出版,在中國財經界同樣受到了廣泛好評。
書中所記載的一次次轟動性事件:“密西西比風潮”、“南海泡沫”、“鬱金香狂潮”、“聖物崇拜”、“十字軍東征”……在時間上雖與現代人相隔了千百年。但卻並不因時光的久遠而顯得褪色,也並不因國別的不同而妨礙讀者的接受程度。
不論是資本市場還是宗教戰爭,那些事件的參與者、謀劃者、無辜的受害者,都仿佛栩栩如生地活在當下——儘管時間已經進入科技發達、資訊便捷的21世紀,人們對於金錢的追求,對於宗教的狂熱以及對種種虛設目標的渴求似乎從未停止過。金融證券市場上。股票基金投機浪潮起起伏伏永無休止,也在同時牽動著千千萬萬投資者的心。所謂的“熊市牛市”、“救市盤倉”、“全民炒股”、“基金投資熱”……也在悄然間成了坊間最火熱的流行語。而每天關注大盤走勢、觀察各大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換算最佳的投資收益率等等,更成了許許多多普通民眾最熱衷的副業或是消遣方式。
細究近些年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金融風暴和宗教迷狂事件,我們可以發現,隱藏在這些現象下面的真正原因——人性——才是最重要和最致命的。
也許。這就是此書至今仍然深受讀者青睞的秘密所在了。對金錢的追求、對宗教的膜拜、對天國的探尋、對永恆的迷戀……在人類文明的不同發展時期,都曾經成為過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當這股追求的力量不加遏制地瘋長在人們心中時,就將有可能引發一輪又一輪的狂潮和爭鬥,甚至是流血與殺戮。
1000年前,在宗教和聖地的召喚下,一批又一批歐洲軍民在“聖戰”大旗的指引下走上了東征之路。對聖地的狂熱崇拜、對末日審判的敬畏、對東方蘊藏的數不盡的財富的貪婪、對青史留名的渴望……驅使著歐洲人以神聖之名行著血腥擄掠之事。前後八次東征,歷時兩百年,損失人口兩百萬之多。這場西方與東方,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激烈衝撞終於以西方的失敗而告終。
400年前,荷蘭人因為一種可愛又可怕的鮮花——鬱金香——而神魂顛倒,一顆類似洋蔥頭的鬱金香球莖竟然被炒到了價值千萬金的天價!隨後,法國人為了一個虛假的“密西西比計畫”而陷入了一個巨大的股市泡沫中,一旦投機炒作之風開始在全國蔓延開來,所有人都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而熱血沸騰。
300年前,以理智冷靜著稱的英國人同樣陷入了一場全民性的股市癲狂中無力自拔。上自權貴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人人為股市漲跌而心頭惴惴,一夜暴富的美夢攪得英格蘭處處不得安寧。
最終,這些泡沫和幻夢如日光之下的露水一樣,剎那之間就煙消雲散了。正如一句古詩所言: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如今,群體性的大眾幻想依然不斷出現,製造著一個又一個話題,吸引著一群又一群人的參與。結果則是有悲有喜,過程同樣有起有落,而參與者所懷抱的激情與夢想卻依然如故,可謂千百年不變。堪稱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尤其是如此:製造泡沫和迷夢的投資者總是最後的大贏家,而那些被致富欲望沖昏了頭的股民們則不得不成為歷次金融大投機最終的犧牲者。
同樣打著“聖戰”旗號的各個教派之間,也依然如千年前一般彼此爭戰不休。“人體炸彈”、“自殺式襲擊’’所造成的傷亡,換來的卻是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報復與戰爭。宗教告誡人們要互相友愛,共同創建人間天國,而和平、安樂與諧和的大同世界,卻仍然是人類最迫切卻又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夢想。
是什麼,在人們心頭燃起一次又一次的激情?是什麼,在人們明知前方有陷阱時卻依然趨之若鶩,乃至於樂此不疲?一個個泡沫破裂。一個個夢幻消逝,換來的是多少人傾家蕩產,從財富名利的頂端跌入人生的最低谷。而當“聖戰”的威脅籠罩著整個世界時,那些狂熱的、甘願以生命為代價成為殺人武器的宗教迷狂者們,會因為血淋淋的屠殺而有所頓悟么?
正如《聖經·舊約》中所說的:“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仍然在當今上演著,只不過其中的人物和場景有所不同而已。你甚至可以這樣說:即使再經歷過千萬年,只要人類依然不改其貪慾、執著和妄想。那么,種種相似的事件仍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發生。
也許,通過閱讀本書,你能夠從中體悟到一些東西。並能夠從群體性的盲從和輕信中解脫出來,並獲得獨立的思考和有益的反思。這一點,是譯者最願意看到的。清醒理智的生活態度。在某種意義上,才是人類生活中最難得而又最需要的。

精彩書摘

第一章金融大投機之密西西比陰謀
約翰·勞的傳奇生涯
滿腦子投機鑽營賺大錢,
一些人私下裡自組公司,
不惜發行新股吹大牛
好用虛名引誘世人,
先建立新的信用,
再讓股票貶值,
讓無中生有的股份變成了資本,
為了金錢啊,
人們聚在一起爭吵無休。
——丹尼爾·笛福
有個人,他的品行、經歷與發生在1719年-1720年的那場大騙局之間,竟然有著那么密切的關聯,以至於我只能以這個始作俑者——約翰·勞的生平瑣事,作為密西西比大陰謀的開場白。
在歷史學家們看來,約翰·勞這個人十足是個大騙子,居心叵測的陰謀家、小人,也有人說他是瘋子……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的一個計畫,害得那么多人為此賠上身家性命,那些令人痛心的不幸後果被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復,也許,叫他騙子、瘋子還算是輕的呢。
但之後人們又發現,如此稱呼、指責他是不公正的——約翰·勞既不是騙子,也不是瘋子。與其說他設計騙人,不如說他本身才是受騙者;與其說他是罪犯,不如說他是可憐的替罪羊
公平的看,約翰·勞本人其實是個最優秀的金融專家。他比同時代的任何人都要熟悉金融問題,而且對信用的理論和原則可謂了如指掌。甚至,他所建立的金融系統會如此快速的坍塌,也並不是僅僅因為他的過錯,那些推波助瀾、渴望快速攫取金錢財富的人們,協助他建立這個金融貨幣體系的人們,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約翰·勞沒有料到整個國家、整個人群竟會陷入如此巨大的貪婪的狂潮中。他也沒料到,信心,就像懷疑一樣,可以無限制地增長、膨脹;而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轉化為恐慌四處蔓延,最終吞沒一切。他又怎么能夠預見到,法國人會像寓言中所描繪的那樣,在金錢的瘋狂驅使下,在野火燎原一般的欲望中,殺掉給那隻曾他們下了那么多金蛋的鵝呢?
法蘭西皇家銀行的誕生……
正當法國財政亂成一鍋粥的當口,約翰·勞出現了。沒有人會比攝政王更想挽狂瀾於既倒,也沒有人比他更能體會國家的悲慘狀況,可他卻討厭商業貿易,往往不經深思熟慮就簽發官方檔案,並喜歡把自己分內的事情攤派給他人代勞,身處高位所負擔的更大的擔子令他感到吃力。為此,他明白,為了不犧牲自己的安逸和舒適,自己必須找個代理人來幫忙處理那么多令人頭疼的事務。於是,約翰·勞,這個為自己所欣賞的既有才華又不乏變通的“探險家”,就成了他所倚重的得力幹將。這就意味著,約翰此前一直在醞釀卻始終得不到施展的偉大計畫,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躊躇滿志的約翰一出現在朝廷上,就受到了大臣們最熱烈的歡迎。他向攝政王提交了兩份備忘錄,指出由於流通中的貨幣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運行,所以導致了法幣屢屢貶值,而現在,可怕的金融危機已經籠罩了法蘭西。僅有金屬通貨而缺少紙幣的輔助.龐大的貨幣需求量永遠都會處於失衡狀態,這根本不符合一個商業國家的標準。
此外,他還專門引述了英國和荷蘭的例子來說明紙幣的好處和優越性,為此,他提出了許多關於貨幣信用的實際數據,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重建法國的貨幣信用。當時的法國經濟在歐洲諸國中顯得十分蕭條,應該建立一家專門負責管理財政稅收的銀行,並以這些稅收和不動產為基礎發行紙幣。他還進一步提出,這家銀行應該以法皇的的名義進行管理,但實際上是由議會指定組成的委員會來操控。
就在這些備忘錄尚處於審議階段的時候,約翰又把自己撰寫的有關金融和貿易的論文譯成法文刊登在報紙上,以此向法國人顯示自己是當代最卓越的金融學家。很快,他就成了法國家喻戶曉的人物,
同時,攝政王的心腹們也在四處宣揚他如何才華橫溢,如何受到攝政王的信任……一下子,所有的人都被這個金融專家給吸引住了,人人都在企盼約翰先生能夠重整山河,帶領法國走出泥潭。
l716年5月5日,皇室發布命令,授權約翰·勞與他的兄弟一起,成立一家名為“勞氏公司”(LawandCompany)的銀行,由這家銀行發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銀行的資本金為600萬里弗,每股500里弗,共1.2萬股。其中四分之一可以用金屬貨幣購買,剩餘的四分之三以公債的形式供人們購買。
法國政府還批准了約翰·勞在備忘錄中請求的所有特權,一開始人們認為這是不恰當的,後來的事實則會證明,約翰所擁有的這些特權不僅沒有被濫用,其實是安全而有利的。
現在,約翰·勞踏上了一條光明的坦途,可真稱得上是吉星高照、平步青雲。三十年來累積的豐富的金融知識,令他在處理銀行業務時顯得如此從容不迫、遊刃有餘。他的銀行所發行的紙幣可以隨意購買、兌換.而且發行後還可保證價值不變。這一點可說是驚人之舉,人們開始信任紙質貨幣,最終紙幣的價值甚至超過了黃金、白銀等金屬貨幣。而後者通常會因為政府的干預而導致貶值。有時候,1000里弗的銀幣在第一天還與它的名義價值相等,可轉天你就可能發現,這1000里弗的價值已經縮水了6%。
而勞氏公司發行的紙幣卻始終穩穩地保持著它原來的價值。約翰·勞還宣稱,如果一個銀行家在發行紙幣的時候,沒有足夠的資金擔保來滿足所有公眾的需求,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條。於是,他所發行的紙幣日益受到大眾的歡迎,價值也迅速上升,甚至比等值的金屬貨幣還高百分之一。
很快,法國商貿業就成了這項新貨幣政策的最大獲益者。以往凋零的商業開始復甦。納稅時人們也不再那么抱怨連天,紙幣在人們心中的信用度逐漸建立起來,如果這種信任度繼續保持下去,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將會更加穩固,經濟也會日漸繁榮。
就這樣,在一年內,約翰·勞發行的紙幣價格超過了面值的15%。而公債,或者說是政府發行的用來償還路易十四因奢侈造成的欠債的證券,價值則下滑到面值的百分之21.5%。這個種強烈的反差對對約翰·勞太有利了,以至於他一個人吸引了來自整個法國的注意力。相應地,勞氏銀行的信譽也水漲船高。一時間,在里昂、羅謝爾、圖爾、亞眠和奧爾良等地,勞氏銀行的分店紛紛開張,
與此同時.約翰·勞開始著手策劃一項可令他的大名“永垂青史的”驚人計畫。對於約翰·勞那驚人你的成功,攝政王顯然極為驚奇,在他的頭腦中慢慢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紙幣既然擁有如此強有力的力量來支持金屬貨幣,那么,當然可以完全取代金屬貨幣為。可他卻沒想到,貨幣政策並不是這么簡單的,而在這樣一個從頭到尾都十分荒謬的觀念的驅使下,他做出了許多蠢事。
他向攝政王提議(攝政王此時對他已是言聽計從了)建立一家公司,這個公司應該擁有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以及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做交易的專有特權。傳說,新大陸上的這兩個地方遍地都是黃金,簡直像天堂一般。此外,勞氏銀行和法國政府如能獨占這個極具吸引力的大市場,無疑將獲得空前的暴利,同時成為獨一無二的包稅人和錢幣鑄造者。
密西西比計畫初現端倪
1717年8月份,政府授予的貿易授權書頒布了,公司得以順利成立。公司資本隨即被劃分為20萬股,每股500里弗,這些股票可以用公債抵付。儘管面值500里弗赫的公債,市場價格僅相當於160里弗赫。可是,此時投機的狂潮已經席捲了整個法蘭西,為了迅速發財致富們誰會在乎這些。
同樣地,勞氏銀行所創造的輝煌業績也令約翰自己飄飄然起來,以至於他認為自己向大眾許下的任何承諾人們都會奉為圭臬。此外,攝政王每天都在賦予這位“幸運兒”以新的特權。勞氏銀行最終竟壟斷了法國的菸草銷售市場,獨攬了鑄造金銀幣的大權。最後,銀行來了個徹底的改頭換面,竟成了法蘭西皇家銀行(theRoyalBankofFrance)!
面對這樣巨大的成功和民眾的讚譽,約翰·勞和攝政王開始忘乎所以起來,他們都忘記了一個致命的原則——約翰本人也曾為此大聲疾呼過,這就是:如果一個銀行家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去支持所發行的貨幣,那他就只有死路一條。
當約翰的這家銀行剛剛從私營轉為皇家中央銀行,攝政王就命令它發行了面值10億里弗的新幣。這是他們偏離穩健原則的第一步,對此約翰似乎不應負主要責任。畢竟,當他掌控銀行業務的時候,銀行發行的紙幣從未超過6000萬里弗。約翰·勞是否曾反對攝政王主導的這個增幣計畫,後人對此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在這家私人銀行搖身一變成為皇家機構之後,攝政王本人就應該承受各種各樣的指責和罵名。
在他的支持下,攝政王滿意地看到整個法蘭西被鈔票匯成的洪流所吞噬。由於缺乏穩固的基礎,這些泡沫一樣的紙幣遲早會一個個破裂,最後化為烏有。然而,這種潛在的風險此刻已被約翰拋到九霄雲外,滾滾而來的財富遮蔽了一切,也包括他那曾經是“全歐最精明”的頭腦。 1719年年初,政府又頒布了一項法令,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在東印度群島、中國、南太平洋諸島以及法國東印度公司所屬各地進行貿易的特權。甚至連科伯特一手建立起來的法國東印度公司(theFrenchEastIndiaCompany),也被併入了約翰負責的密西西比公司。
後來,由於業務的蓬勃發展,密西西比公司更被世人被稱為“印度群島公司”,並增發了5萬股新股。約翰·勞為眾多股民描畫出一幅無比光輝燦爛的遠景,他承諾,每份500里弗的股票每年派發的紅利可達200里弗。由於股票可以用公債來購買,所以一支票面價值500里弗的股票僅僅花100里弗就可以買到。這樣算下來,每股的投資回報率竟然達120%。如此巨大的利益誘惑更加助長了大眾的購買熱情——這樣的暴利就算是鐵石人也無法抵禦啊。
現在,至少有30萬人熱切地要求申購這5萬份新股。約翰·勞那位於甘昆普瓦大街的宅邸,從早到晚被急切的申購人擠得水泄不通。空前巨大的需求注定了很多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由於新股票持有人名單只能在幾周后才能最後確定.在這段日子裡,民眾渴切的情幾乎已瀕於瘋狂的邊緣。就連那些平日裡假模假樣故作高尚的大貴族們也放下了矜持,為那金光閃閃地“錢”途而瘋狂了。
每天,那些公爵、侯爵、伯爵以及他們的夫人們紛紛聚在約翰的家門口的大街上,為早點知道結果一等就是幾個小時。最後,像這樣等待的平民貴族已是成千上萬充斥了整個大街。為防止互相推擠,貴族們甚至在鄰街租下套間,以便隨時掌握從“財神爺”那兒傳來的任何一條財富信息。
舊股的價格也被帶的一路走高,節節往上攀升。整個國家已經跌入了瘋狂的黃金夢中不可自拔,申請購買新股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為了滿足人們強烈的要求,最後,公司認為可以再發行30萬新股,每股發行價500里弗。這樣一來,攝政王就能夠利用公眾高漲的熱情
清償所有的國債——若是在平常,為了這個目的財政必須要想方設法籌集到15億里弗的資金才行。可現在,全國上下一片狂熱,只要政府認可.即使三倍於此的數額人們也情願付出。
金錢的狂熱
約翰·勞現在已經到達了個人成功的最高峰,法國人也在迅速地接近痴狂的頂點。豪門顯貴也好,山野村夫也好,每個人都在幻想著一夜之間變成超級大富豪!在上流社會的貴族中,除聖西蒙公爵和威拉斯元帥之外,人們都在忙於炒買般票。不論男女老少,不分貴賤賢愚,人人都想從密西西比債券漲跌造成的差價中分得一杯羹。
甘昆普瓦大街一時間變成了股票經紀人扎堆的地方。由於街道狹窄難行,再加上天天都有那么多的人聚集,以致這條街上的交通事故不斷發生。與此同時,這條大街兩邊的房子往日的年租金只有1000里弗,而現在已經漲到了1.2萬到l.6萬里弗。據說,一個在街邊擺攤的補鞋匠見狀把自己的攤位租了出去,同時向經紀人及其客戶提供紙筆,這個點子令他每天淨賺200里弗。
另一個故事被傳得更加離譜,一個駝子利用自己的駝背給那些著急忙慌的的投機商當書桌,為此狠賺了一筆!然而,一批接一批的投機客仍然源源不斷地趕來。
這樣的混亂場面也給了巴黎的小偷和無賴以可乘之機,街道上不斷發生暴力騷亂,以至於每到夜晚,就會有一隊士兵被派來維持秩序。
約翰·勞這時也發覺自己住在此地太不方便了,於是舉家搬到了旺多姆廣場。結果,那些嗅覺靈敏的投機商們也很快尾隨到那裡。寬闊的廣場頓時變得同甘昆普瓦街一樣擁擠。從早到晚,旺多姆廣場就好似一個人山人海的菜市場。各種各樣的帳篷和貨攤林立其間,供人們買賣股票兼販賣飲料餐點。賭徒們也把輪盤賭的桌子搬到了廣場中央,從熙來攘往的人群手裡賺得大量錢財。
在林蔭道上或花園裡散步消閒的人越來越少,大家更更熱衷於到旺多姆廣場消遣度日。這裡充斥著人們高談闊論的的聲音,那鬧哄哄的場面令官員們叫苦不迭,廣場法庭的一位法官曾向攝政王和市政府抱怨說,他在判案時甚至連律師的辯護辭都聽不到。
約翰·勞聞訊後表示,他願意幫忙解決這個麻煩。為此,他開始與加里格南親王接洽,打算租下親王所有的索桑松官邸,這座官邸的後面附有一個面積數英畝的大花園。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約翰·勞以極高的價格買下了官邸,而親王自己則留下了那個寬闊豪華的後花園好獲取更豐厚的利潤。後花園裡散布著精美的塑像和噴泉,設計極有格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