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趙應愛讀書,涉獵的內容十分廣泛,這給他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歷史、社會,與一個人的生命個體一樣,是一個結構複雜、各方面都有所關聯的有機體。一個成熟的作家,應該具備從它們的運轉、事件與行動中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逐漸接近其本質的能力。趙應的小說,是對歷史、社會、人生反覆的咀嚼、深入的體察,浸透了他對這一切的領悟和思考,融進了他對真的執著、善的張揚與美的堅持,這注定了他的作品只能屬於一個特定階層的讀者,屬於那一類處在信仰缺失、道德崩潰的生存景況之下,良知尚未泯滅、情感尚未枯竭的那部分人。(李加建)作品導讀
夜半更聲
夜長思更難盡
只道歲月已久遠
模糊了這更聲這鑼聲
殊不知
今夜裡
又撞進夢裡來
令我輾轉難眠
夜半更聲喲
搖得夢
好疼痛好疼痛……
隨著“咣——當!當!當!當!”的鑼聲,一陣吆喝傳來:“各家各戶,關好門窗,小心火燭!”
我看看牆上的鐘已是凌晨一點,心想,應該是四更了。再看看窗外遠處近處無數的高樓,隱隱約約佇立在夜色中。都什麼年代了,還有這打更聲?
不,這又是在做夢。
這一慢三快的更聲明明是在夢裡聽見的。人說:“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不知為什麼,上了點年紀就睡不好,常常做很久以前的夢。尤其是這更聲,總會在夢中固定的時間響起,夜半更深總會在夢裡浮現,輕輕的,輕輕的。你昕,這打更聲穿透滏溪河沉沉的夜色,沿著火神廟下面那濕漉漉的河堤爬上來,沿著斷垣殘缺的老牆,竄入深深的小巷迴響。
夢裡常浮現,鹽城自流井的老街小巷裡,有一個打更人,年歲已老,走路卻矯健,身穿馬褂披著蓑衣,提著燈籠沿街巷邊鳴鑼打更,邊吆喝。這更聲低沉,叫聲極富韻律,迴蕩在寂靜的河街小巷,粗聽時有聲,細聽時又無,漸行漸遠,悠長、婉轉。
更聲能讓熟睡中的人有了時間概念和安全感,也使生活平添了些滋味。五更一過,有的店面開始亮燈,薄霧深處走來幾個趕早的行人,霧蒙蒙的街巷也就開始有了動靜。
“買——油菜薹!買——又新鮮又嫩的油菜善!”一個小女孩穿著一身單薄的衣服,光著凍紅的雙腳,提著一隻籃子。籃子裡裝著初春時剛發的油菜芽,根兒細細的,一把一把扎得整整齊齊。她的叫賣聲緩慢且微弱。
“買折耳根!買折耳根!買開味下飯、散寒止咳的折耳根喲!”路邊一老頭用沙啞的聲音喊著。他背著一個背篼,裡面裝滿折耳根(魚腥草),頭戴一頂破草帽,腳穿一雙爛草鞋,不時地搓著雙手。
街頭一個老太婆推著一輛自製的小餐車“吱呀吱呀”地走來,喊叫著:“買泡粑!買泡粑!一分錢三個,一分錢三個!”把熱騰騰的小車推到賣菜的小姑娘面前。小姑娘小心翼翼從內衣里摸出一分錢,怯怯地遞給老太婆。老太婆用筷子叉了三個泡粑.樂呵呵遞給小姑娘。小姑娘捧著熱乎乎的泡粑,顯得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啪!啪!啪!啪!”街邊店裡傳出打鍋盔的聲音。一老師傅身穿單衣,用力揉著一大坨麵團,又揮舞著手中擀麵棒,邊有節奏地拍打案板,邊大聲喊叫:“鍋盔!鍋盔!椒鹽鍋盔!兩分錢一個!”喊得行人直流口水。
“叮噹!叮噹!”一陣馬鈴聲從昏暗的街巷裡傳出。那是自流井馬房街的馬幫出來了。一馬車夫提著一隻燈籠走在前面,後面十多隻馬兒馱著沉重的用麻袋裝著的鹽巴,隨鈴聲在石板路上顛簸地走著。他們從馬房街出發,走向城外有個叫馬吃水的地方。馬兒們喝足了水就上路,經宜賓上雲南,沿著鹽茶古道,將鹽運往雲南和西藏,以至緬甸等地。
鹽城就在這更聲、叫賣聲、馬鈴聲中甦醒,又開始了新的一天的日子。
夢裡街巷這更聲、叫聲,總讓人感覺到時光流轉,物是人非,懷舊心理油然而生。
作者簡介
趙應,四川音樂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民眾文化學會會員、中國作家記者協會影視事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學月刊》副編審、《西南作家》欄目特約編審。自貢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小說第一輯《黑色的情歌》一書由中國文聯出版,反響較好。該書已被國家圖書館、清華、北大、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藏。北大圖書館回覆:所贈圖籍將提供專家學者研究使用。敬謝之餘,尚冀續有賜贈,以寶典藏。
本人下過鄉、從過政、蹲過窗、經過商。曾在市歌舞團、區文化館、市文聯工作。生活坎坷、閱歷豐富。寫人間苦難、說人心真話、傳人世真情、嘆人生無常,是本人的寫作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