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外表的秘密:一眼讀懂你身邊的人》賣點:1、風靡日本的“一眼識人”成功術,從外表瞬間看透他人的內心。
市面上關於識人術、讀心術之類的圖書很多,但都以攢書為主,如《瞬間讀懂你周圍的人》等都有很好的反響,其理念、思路大都借鑑本書,此次原版引進,對於整契約類書具有重大意義。
2、原版引進風靡日本的暢銷書,打造同類圖書的高端品牌。
《外表的秘密:一眼讀懂你身邊的人》在日本暢銷百萬,持續引爆日本社會的潮流話題。其全新的理念、完整的體系、通俗的視角,對於讀者通過外表了解他人內心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
3、一冊在手,看透他人。
《外表的秘密:一眼讀懂你身邊的人》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讀者可以根據書中提及的方法對他人進行判斷,是一部可用、實用、好用的識人讀心成功書。
內容簡介
誇誇其談卻無法取信於人的人,與沉默寡言卻充滿說服力的人相比差別到底在哪裡?隻字不差的一句話,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語氣、語調、語態說出來,為何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同樣在撒謊的一男一女,為何女性的謊言更不易被識破?……左右這一切人際差異的就是人的“外表”。表情、動作、目光、氣味、神色、體溫、姿態……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語言之外傳遞給外界的或顯性或隱秘的個人信息。如何正確識別並解讀這些信息,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往——無論是生活中的為人處世、職場中的人際關係,還是戀愛中的男女相悅、家庭中的和睦相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價值。
在人際溝通的有效信息中,語言溝通只占全部容量的7%,而通過聽覺(聲音)、視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渠道傳遞的非語言溝通則占據決定性的93%。本書藉助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學科領域,並延伸至漫畫書、舞台劇等具體套用實踐,對人類的非語言溝通進行了深入淺出、細節化、趣味性的解讀,使讀者在閱讀後能夠切實地加以套用,重新定義“以貌取人”的價值,徹底改善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目錄
第一章人在初見時就進行判斷行為比語言更重要
語言傳達的內容僅占7%
可以信賴的行動
臉型與性格的關係
鬍子是潛意識的表現
對沙發縫隙有好感的原因
第二章行為法則
不離開自己位置的上司
說話快、聲音高的人
為什麼老百姓都說東北方言
相似夫妻的心理學
注意不要過度點頭
過度動作會顯得淺薄
雙腿大開的男人
緊張的標誌
托要三人以上
看著對方眼睛說話要持續幾秒鐘
女人的謊言不易被識破
第三章女人的謊言不會被識破的原因
感覺敏銳的女性
注意濕潤的眼眸
髮型的意圖
成為可愛女生的方法
第四章漫畫的感染力
學習漫畫的技巧
構圖的作用
用背景表現內容
向讀者傾訴
用圖畫表現聲音
漫畫的魔法
截邊漫畫、引人注意的漫畫
第五章日本人沉默寡言但也喋喋不休
跨越國界的非言語行動
兩種非言語溝通
“不說”的文化
“不讓人理解”的文化
“照顧”的文化
“控制”的文化
“修行”的文化
“小巧”的文化
“流逝”的文化
第六章認識顏色與氣味
顏色的力量
為什麼漫畫是黑白的
顏色的信息
顏色公害
引人注意的顏色與不引人注意的顏色
紅色的公共電話消失的原因
讓行李變輕的顏色
顏色印象
由化妝而生的自信
日本的名句並不追求美
氣味的力量
沒有氣味的戀愛
第七章適宜的停頓、不當的停頓與丟失的停頓
傳達時機
停頓的傳達能力
讓對方想像
觀眾希望交流
“讀給別人聽”的關鍵
漫畫中的停頓
忍受沉默
第八章廁所的距離、戀愛的距離
心理上的八種距離
敵人坐在正前方
男廁所法則
領導的坐席
遠距離戀愛法則
第九章舞台即人生
外觀甚至可以改變性格
隱藏自我
恐怖的表現
性情相投
炎熱時人會興奮
第十章禮節規矩也是信息
禮節——非言語行為
引導到接待室
乘車時的坐席順序
第十一章探尋臉色
表情的研究
微笑中傳遞的內容
微笑中的多層構造
男女臉的不同
年齡增加的特徵
姿勢中傳達的感情
精彩書摘
行為比語言更重要不管是在舞台劇、電影還是動漫中,都有這樣一條定律:故事中最感人的場景不是用語言來說明的,而是“通過圖畫看到的”。
阿諾德?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終結者2》的最後一幕就是如此。犧牲自己,保護了地球的終結者在最後立起大拇指向朋友們告別。在這裡如果加上“祝你們好運”或者“我們永遠在一起”這樣的台詞的話,感動之情就會驟然變薄。沒有言語,只有圖像殘留在印象之中,因此它成為了經典場景。
羅賓?威廉士主演的電影《死亡詩社》的最後一幕,新任教師雖然想與學校古老的體制相抗,但最終還是被學校驅逐。在他被趕出學校的那一天,他所教的孩子們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靜靜地站在桌子上。這表明了他們的態度—“把你趕走是學校的錯”“我們支持你的教育方針”。在這一幕中如果有台詞的話,也會畫蛇添足。
在我寫的舞台劇《漂鳥的夢》中,也有這樣的場景。女子欺騙了自己心愛的男友,最後請求他的原諒。男子讓她從一把撲克牌中抽一張,如果抽中黑桃A的話,就原諒她。女子真地抽出了黑桃A。在男子離開之後,她翻開了其餘的撲克牌,它們全都是黑桃A。原來男子從一開始就原諒了她。這個場景中如果有台詞的話也不過是累贅。
我們都認為語言是傳達的手段,事實上確實如此。語言沒有作為傳達之外的目的使用過。也就是說,語言是為了傳達而“特別製造出的工具”。
但是不能因為它是“特別製造出的工具”,就認為它一定有效果。
原本人類之外的動物就只靠“語言以外的傳達手段”(主要是動作)就滿足了一切需要。
換言之,語言的歷史遠遠短於動作的歷史。對於像我這樣將舞台劇或漫畫作為表現手段來使用的人來說,與動作相比,語言不過是衝擊力較小的傳達手段而已。
在我們周圍,經常看到下面的場景。
約會遲到的女人對男人說:“對不起。生氣了嗎?”
男人眼中帶笑地回答:“生氣了。”這時他實際上沒有生氣。
與此相反,也有怒氣沖沖地回答“沒有生氣”的時候,這時實際上是生氣了。
眼睛比嘴更善言。
不只眼睛會說話,態度也同樣會。
有一個男人撐著下巴沉思,身旁的女人問他:“你認真聽了嗎?”男人回答:“唉,聽著呢。”實際上他並沒有聽,他的心思並不在這裡。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覺得語言完全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