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本書由“文學評論”、“學術論評”和“訪談及其它”三部分組成,理論、學術和記事色彩兼而有之。正如任何從事編輯和研究工作的人一樣,其成果一般都會打上他們親身經歷並參與其中的實際工作的深刻烙印。自上世紀90年代初,作者就在《文藝報》工作,近距離地觀察並體驗著文藝界的風風雨雨,就給這本書帶來了如下特點:這不僅是一般的論文集,它還是來自第一線的報導和時評,除了搏擊浪花的風采,還帶有強烈的訊息性。書中相當數量的篇什,即使多年後再讀,我們仍會感到它們保持著現場記錄的情景和氣氛。
作者闡述
《在“邊城”與“無地”之間》是我1990年9月到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以來的論文、散論、評論結集,其中還包括我1994年底到《文藝報》社工作以後所作的一些綜述和採訪等,其中多數已經在公開刊物發表,收入本書的《在“邊城”與“無地”之間》是我的碩士論文原文,這篇論文的精簡版已經在《魯迅研究月刊》發表。
回想近二十年來我所走過的道路,感慨頗多。一個人的學術修養和處事修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練就的,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女學生到成長為一名資深編輯,其中的過程亦是充滿個人努力的辛苦與長者提攜的幸運的。從北師大時期師從郭志剛教授開始,到來《文藝報》工作,我一路受過王富人教授、陳涌先生、劉潤為先生、鄭伯農先生、嚴昭柱先生、何孔周先生、金堅范先生等名教授、名編輯家的指教,受益頗多,此書的很多文章都是在他們的詔命之下完成的,當時寫作時並未意識到其中的價值,十幾年積累下來之後,重讀這些文章,我個人感覺其中的綜述、訪談文章還是反映了1990年代以來文藝理論界的一些思想脈動,而其中的評論與論文以及雜論部分則主要是我個人思想的積累,有我個人的寫作特點、凝結著我個人的思考,有的文章雖然寫於十幾年前,但今天看來其中大部分文章仍有閱讀價值。
這十幾年走過來,我與文藝理論與文學研究界的很多學者專家也建立了友誼。我個人的感覺是“理論並不灰色”,“生活之樹更是常青”,在我努力工作的時候,我得到了我的家人的全力支持。我非常感謝我的丈夫劉禎先生)他是一位著名的戲曲研究專家、博士生導師,同時還兼任著一定的行政職務)在他繁雜的事物之外給予我的精神的與實際的支持,我還很感謝我活潑可愛的女兒劉伊蒙在我工作之外所給予我的人倫的快樂。總之是謝謝家人也謝謝幫助與獎掖過我的眾位先生。 ——2010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