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

《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

《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是由英國著名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所寫的一部小說。


簡介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又譯作赫伯特·喬治·韋爾斯,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史達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韋爾斯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內容涉及科學、文學、歷史、社會、政治等各個領域,是現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生平

威爾斯1866年出生於肯特郡的布朗利(Bromley,現在的倫敦西區小鎮)一個貧寒的家庭。父母都作過僕人。父親約瑟夫曾經是職業板球運動員,後來經營一家五金店鋪。母親尼爾則一直給有錢人家做僕人。
1880年,由於父親的店鋪倒閉,威爾斯只好輟學到溫澤的一家布店做學徒。但是他在這裡的工作沒有得到店主的滿意,1個月以後他就不得不離開,到薩墨塞特郡當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國小教師。後來還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小鎮上給一個藥劑師當助手。1881年4月,他又來到朴次茅斯的一個布店作了兩年學徒。令人無法忍受的學徒生活迫使他最終離去,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家文法學校得到一個助教職位。
1884年他得到助學金(每星期一個基尼),進入了英國皇家科學院的前身堪津頓科學師範學校。他在這裡學習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和生物學。其中他的生物學老師是著名的進化論科學家托馬斯·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他後來的科幻小說寫作受赫胥黎的進化論思想影響很大。1890年他以動物學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從1891年到1893年倫敦大學函授學院教授生物學。
少年時學徒的經歷,使威爾斯形成了一種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並且始終貫穿著他的一生。他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他自稱“從學生時代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科幻小說創作,也是他試圖通過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造社會的一種嘗試和努力。但是他並不信仰馬克思主義,而是熱衷於改良主義,他稱自己是一個“保守的社會主義者”。他不贊成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但是認為有必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裡無政府狀態。
他曾與英國著名文學家喬治·蕭伯納相識並結為密友,經蕭伯納介紹韋爾斯加入了以蕭伯納為首的“費邊社”。“1903年,威爾斯成為標榜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社員。對於費邊社溫和的、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他仍然認為過於激進。而他對年輕成員的影響和個人領袖慾的膨脹,使他和蕭伯納等發生分歧,最後退出了這個組織。他的長篇小說《安·維尼羅卡》(AnnVeronica)和《新馬基雅弗利》(TheNewMachiavelli)反映的就是他在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爾斯參與了國聯活動,並前往各國訪問,他的採訪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轟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用了1年時間完成了100多萬字的《世界史綱》(TheOutlineofHistory),這本著作展現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一面。威爾斯還在1920年和1934年訪問蘇聯,受到了列寧和史達林的接見。他雖然不大理解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仍然作了比較真實的報導。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1920年代以後,威爾斯轉向政論性小說創作,借科幻小說的形式,來宣傳他的改革理想,但整體上被認為缺乏藝術特色。1946年威爾斯在倫敦去世。他晚年的作品轉向了靈魂、宗教、道德等一面。

創作生涯

Bantam經典版《時間機器》封面從1891年開始,威爾斯為一些報刊撰寫文章。1893年患上了肺出血,休養期間,開始寫作短篇小說、散文和評論,同時也開始了科普創作,例如《百萬年的人》(TheManoftheYearMillion)中他大膽構想在自然選擇影響下未來人類的形象,巨大的眼睛,細長的手。
隨後《全國觀察家》發表了威爾斯關於時間旅行的構想的連載文章,後來在1895年把這些文章改為《時間機器》(TheTimeMachine)的小說發行。此書的出版引起轟動,也奠定了他作為科幻小說作家的聲譽。
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莫洛博士島》(TheIslandofDr.Moreau)、《隱身人》(TheInvisibleMan)、《世界大戰》(TheWaroftheWorlds)、《神的食物》等科幻小說,還寫了大量的論文和長篇小說。
除了科幻小說以外,威爾斯還從幽默小說《愛情和魯雅軒》開始,創作了一系列以《托諾-邦蓋》為代表的反映英國中下層社會的寫實小說,但是知名度不如科幻小說。

作品風格

威爾斯善於把科學知識通俗化,並通過小說將其突出出來,正是這種才能使他的科幻小說深受讀者歡迎。他的科幻小說常常具有諷刺性,而顯現威爾斯一貫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意識,而且這也成為了威爾斯獨特的寫作風格。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以軟科幻為主,主要描寫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以及這些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政治衝突也就成為了他的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的作品也展現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在他的作品中科技不僅給人類帶來了便利,也同時產生反作用,他認為科學並不一定是人類的夥伴。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外星人入侵,社會暴政、戰爭、人種變異、太陽消亡。
威爾斯的創作方法對當時及後世英國和世界科學幻想小說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他的《當睡者醒來時》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俄羅斯(蘇聯)作家亞米扎京的《我們》、英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還有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他在許多小說中對“大腦袋”的外星人的描述成了科幻小說中歷來對外星人的“標準形象”。他的科幻小說也遭到了一些科幻小說家的批評,他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信念放在人類的靈魂和精神之上。

相關詞條

《遺傳》《一則報導》《異界機甲》
《移魂怪物》《一個神經分裂症患者》《一隻下金蛋的鵝》
《一隻下金蛋的鵝》《一個地方》《一切很美只因有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