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像這家餐館耍小聰明、投機取巧、把顧客當呆子的做法,實在是不足取的,也是很沒有長久眼光的。”(《揚子晚報》2001/9/13)“而且這些人士一般都是相對孤立的個人或機構,‘在商言商’——他們更關心的是怎樣從中國賺到更多的利潤,所以一般不會帶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也不希望中國崩潰。”(《中國經濟時報》2003/11/3)“不過,在繁花似錦的場景之外,廠家更關注的是利潤和收成,‘在商言商’是不變的真理”(新浪科技2004/2/19)
范霍文在荷蘭時期的首部劇情長片,將焦點集中於60年代一處著名紅燈區內兩名妓女的日常生活。兩人雖然同操皮肉生涯,但彼此間卻親如姐妹;她們各有情人,但卻要在各式不同的嫖客間周旋應付,甚至還假戲真做,將真心付諸只追求肉慾的顧客,最後她們也終於明白“在商言商”,肉體的交易和真誠的愛情根本就不能劃等號。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
保羅·范霍文 Paul Verhoeven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Blonde Greet | Ronnie Bierman |
Nel Muller - Haar van boven | Sylvia de Leur |
Piet | Piet Römer |
Sjaak | Jules Hamel |
Bob de Vries | Bernard Droog |
Klant Albert - Doctor-scene | Eric van Ingen |
Klant | Wim Kouwenhoven |
Klant - Witch scene | Ton Lensink |
Klant - Cleaning scenes | Henk Molenberg |
Klant - School scene | Allard van der Scheer |
Klant - Chicken-scene | Jan Verhoeven |
Klant - First one | Helmert Woudenberg |
Prostitute | Trudy Labij |
Prostituee | Kika Mol |
Older prostitute | Dini de Neef |
相關作品
《在商言商》
中央電視台2005年特別節目
每集時長:30分鐘,節目集數:14集
從2005年2月19日開始播出,每周六、周日播出1集。
內容簡介
14集《在商言商》總結了14種不同類型的小額創業案例,每種類型講述了2個不同企業的創業故事。《在商言商》由三部分組成:案例小片,專家分析,現場討論。案例小片主要介紹創業者是怎樣找到市場切入點,怎樣掘得第一桶金,重點是挖掘經營過程中的智慧點。每個案例小片之後,是兩位特約專家結合小片進行分析。一位專家側重從案例中提煉精華和亮點,進行系統概括和總結,另一位專家側重講解在這個智慧點上的其他案例,尤其是從小做大,現在已經比較成功的案例。每集現場嘉賓20人,基本上都是有自己獨立見解、個性很強的民營企業家,他們結合案例小片,或者就專家分析進行提問,或者就自己創業過程中的難點和困惑,與特約專家討論。現場嘉賓與特約專家在討論中發生思想碰撞,產生新的亮點。
劇情簡介
1、女人的口袋
為什麼要盯住女人的口袋?怎樣盯住女人的口袋?女人怎么買東西?多少購買決策是女人在做主?成功的創業者對這些事情非常清楚,他們都能找到一個關鍵點而成功地切入市場,他們掘得第一桶金的過程中展現的智慧肯定對新創業者有啟發。
2、差別化經營
在競爭極為激烈的傳統行業中的生存之道,就是差別化經營。傳統行業之所以傳統,是老百姓對傳統行業的產品需求經久不衰;傳統行業也因為傳統,競爭者此起彼伏,產品明顯同質化。創業者愛傳統行業,因為消費者的需求巨大;創業者恨傳統行業,因為很難找到差別化經營的點。這個創業者又愛又恨的傳統行業,還是造就了大量的財富英雄。
3、解決難點
住宿難、行路難、吃飯難,上世紀80年代的傳統 “三難”已經造就了多少百萬富翁。舊的社會難點解決了,新的社會難點還會出現。圍繞著難點問題,找到一種解決方案,就是一種商機,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你的難點可能就是大多數人的難點,找到社會難點並不困難,但是,怎樣將解決難點的方法提供給消費者,卻是需要智慧的。
4、感官衝擊
什麼叫感官?感官指的是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以及這些感覺綜合在一起以後形成的一種的心理感覺。什麼叫衝擊呢?就是和平時的感覺不一樣,而且這種感覺還比較強烈。感官衝擊就是對人這六種感覺的衝擊。感官的衝擊、情感的宣洩、先鋒的概念、特殊的功能,交織在一起對消費者形成一種強烈的心理震撼,創業初期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獨樹一幟,一個重要的開發方向是從人的感官上挖掘衝擊要素,從人的情感上發現宣瀉方法。不少創業者從這些方向上去挖掘產品或者服務,贏得了競爭力。
5、人際關係
生意場,也是公關場,沒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網,做生意寸步難行。人際關係包括人緣關係,業務關係,辦事渠道,信息來源等,它是一種十分微妙的東西,無處不在,無時不起作用。你是人際關係網上一個目,利用這張關係網,你做起生意來會如有神助,事半功倍。不少創業者從人際關係的角度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創業點。
6、研究自己
你的人生經歷已經形成了無形資產,你的生活環境、工作經歷、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個人技能、應變能力、社會關係,蘊藏著創業的線索。把你的人生經歷,有順序地濃縮在一頁紙上,回答你做過什麼?能做什麼?想做什麼?你創業的智慧火花就可能迸發出來。
7、地區差異
地區差異包括生產能力差異和需求差異。中國傳統經商之道中,有一句名言,叫做“易地而富”。現代經濟理論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梯度經濟發展理論:高梯度地區必然要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產業和技術。現代經濟理論中,還有一個理論,叫做梯度需求轉移理論:消費需求也呈現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的趨勢。易地而富、產業轉移、需求轉移,對創業來說,呈現許多商機。
8、休閒生活
人們的業餘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生氣勃勃,現代都市人越來越重視休閒生活。在都市人的很多休閒活動開始成為一種時尚。郊遊、野營、釣魚、學畫、寵物、跳舞、出海、騎馬、登山、耕田,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同時也造就了大量創業者的成功。休閒生活中的市場機會,這人人都能注意到。但是怎樣開闢市場,卻不是那么容易,因為參與休閒活動的人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怎樣把對某種休閒活動有愛好的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圍,怎樣通過組織休閒活動創造一種贏利模式,是創業者必須回答的問題。
9、利用熱點
社會在發展,熱點會層出不窮。只要你留心觀察,在你的周圍都有大大小小的熱點和公眾的話題。對普通市民來說,熱點是社會繁榮的象徵,是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對精明的商人來說,熱點就是商機,就是掙錢的項目。抓住熱點,掌握題材,獨居匠心就能掙錢。人人都在關注熱點,但是將社會熱點轉化為財富卻需要聰明才智。
10、身邊的財富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先構想的創業路可能並不好走,但是,你身邊就可能存在財富。這種財富可能是一種自然資源,可能是一種生活經驗,可能是一個供應渠道,可能是一種需求。發掘你身邊的資源,你也許能找到一個寶藏。身邊財富,一般都是習以為常,視而不見。不少創業者通過一次偶然機會,發現最習以為常的東西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創造了財富。
11、痴迷使然
當你對一種東西痴迷的時候,你就比平常人擁有更多的信息,你知道同樣痴迷的人喜歡什麼,你知道從哪兒搞到這些東西,你知道什麼是產品的優劣。你能夠在生意上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這就叫駕輕就熟,得心應手。痴迷經常是一種愛好達到了極致,社會上這種痴迷者大量存在,但是將痴迷轉化為財富的人並不多。成功地將自己對某種東西的痴迷轉化為一種商業贏利模式的故事對創業者肯定有啟發。
12、出售新奇
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後,更多地想到的是享受生活,追求個性。新奇的產品、新奇的服務,對現代人產生了巨大的魅力。當對新奇的追逐成為一種社會消費主流的時候,這種新奇就成為時尚。不少創業者從出售新奇的角度成功地切入了市場。
13、文化韻味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溫飽,他們有精神與文化的追求。在已經存在幾百年的產品上,在司空見慣的服務上,如果你能夠賦予一種特殊精神和文化,你將會取得意外的成就。在文化韻味上找到市場切入點,就是要抓住了三賣:賣文化、賣回憶、賣韻味。不少創業者把歷史悠久的、帶有地方特色、馬路邊隨處可見的產品,成功地進行了文化包裝,在市場上獨樹一幟。
14、網路財富
為什麼那么多人前仆後繼地到網路中淘金?網路經濟的本質是什麼?是一種高技術還是一種商業形式?為什麼有些網路經濟獲得巨大成功,有些卻慘敗,做網路經濟的人到底應該抓住那些關鍵點?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網路經濟?做網路經濟的人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這些問題都是在網路中淘金的創業者關心的問題,也是那些成功創業者已經解決的問題。
特約專家與嘉賓
每集節目由兩位特約專家進行點評。《創業中的智慧》是個新話題,雖然是個新話題,卻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談上,所以專家的選擇極為關鍵。
14集節目的特約專家邀請了14位民營經濟極為發達的城市商會的會長,他們本人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將自己的企業做成了全國著名的企業,同時他們與當地的中小企業聯繫非常密切,對當地的中小企業創業情況非常熟悉,他們的觀點和經驗極為珍貴。考慮到14集節目的各自側重點和整體連貫性,還有一位特約專家在14集節目中都出現,起著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該專家通過案例提煉精華和亮點,結合商會會長的觀點和經驗進行點評,回答現場嘉賓的提問。這15位實戰型的專家基本情況如下。
特約專家何翔皓
經營戰略專家和科技戰略專家,美國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日本諮詢機構VENTURE LINK的高級諮詢專家,曾經擔任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講習教授,日本首相府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特別研究員。
特約專家高德康
江蘇省蘇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高德康裁縫出身,把一個只有8台縫紉機、11個人的村辦縫紉組,發展成年銷售額50多億元的現代化企業集團,亞洲最大的羽絨製品生產基地,全國16家“向世界名牌進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中的唯一一家紡織服裝企業。在節目中,他表現了一次裁縫絕技,望一眼何翔皓教授,就知道他的脖子有多粗。服裝行業是傳統產業,高德康貢獻給大家的是在沒有專利保護的傳統行業中如何出奇制勝,領先競爭者。
特約專家周海江
江蘇省無錫市總商會副會長,紅豆集團的總裁,江蘇省工商聯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周海江最近有兩件事情非常有名,一是當選為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該活動由中央統戰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人事部、國家工商總局、全國工商聯共同舉辦,全國當選者共100名,二是成為《福布斯》封面人物,這是建國50多年來內地服裝界企業家首次登上該雜誌封面。周海江原來是大學教師,持有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從父親手裡接過了無錫紅豆集團總裁一職,被稱為民營企業的第二代掌門人,但是他覺得自己至少應該算是“一代半”,因為紅豆企業二十二年的發展過程他參與了十七年,靠生產紅豆牌針織服裝起家的小作坊,而今已將產業拓展到機械、橡膠和房地產領域,成為擁有兩萬多名員工、年銷售額六十多億元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紅豆集團有十大子公司,100多家工廠,800多個股東。在周海江的推動下,其麾下的每個工廠都建立了明晰的股份產權制度,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工廠約50%的股份都由工廠管理層共同持有。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謙遜與溫和的周海江總是這么說。紅豆集團所有的產品都有2家工廠同時生產,據說這是周海江想出來的“一品多廠”的內部競爭機制。
特約專家丁佐宏
江蘇省常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月星集團的董事長和總裁,江蘇省政協委員,上海市勞動模範,江蘇省勞動模範,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月星集團是以高檔家居產業為主,集家具製造、大型家居商場、房地產投資和海外業務於一體的實業型集團企業,資產總量近20億元。丁佐宏中學畢業後從師學習木工手藝,20歲時隻身到常州,1988年以3000元創辦月星木器廠。他始終沒有離開木匠這個本業,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機遇,將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
特約專家鄭勝濤
浙江省溫州市總商會會長,溫州神力集團董事長,浙江省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常委,溫州市政協副主席。鄭勝濤還是中國首家民營財團-中瑞財團主要起人,中瑞財團因為可以隨時調動溫州民間資金上百億,而受到媒體廣泛關注。200萬溫州人在全國經商,60萬溫州人在海外經商,鄭勝濤是溫州商人的代言人。美伊戰爭剛剛結束,“溫州商人準備參與伊拉克戰後重建”的訊息,幾乎在中國所有的主流媒體上鋪天蓋地而來。一批溫州商人聚集在伊拉克周邊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約旦、土耳其等國,他們的部分產品也已運抵杜拜,而鄭勝濤是這場商戰的組織者。鄭勝濤本人是神力集團的老闆,神力集團從1999年起跨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行列的302名,2000年第199名,2001年第199名,2002年第98名……,而1981年創業初期,他只是一名供銷員,跑遍全國碼頭。
特約專家高德康
浙江省杭州市總商會副會長,德意控股集團的董事長,杭州市政協委員,中國經營大師,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浙江省傑出青年民營企業家。高德康是這次特約專家中最年輕的會長,只有32歲,而其他會長基本上都是50歲左右。德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涉足多種產業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集團下轄浙江德意廚具有限公司、浙江德意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德意置業有限公司、浙江德意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等五家子公司。註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總資產5億元人民幣。公司先後榮獲了“中國十大最具文化價值品牌”、 “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 “浙江省著名商標”、浙江省100個拳頭產品骨幹企業”等稱號。1992年高德康創辦了蕭山市康達燃具商店,創業資本3000元人民幣,員工2人。
特約專家鄭定平
廣東省汕頭市總商會會長,大印象集團公司的總裁,全國人大代表,汕頭市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執委,廣東省工商聯常委,廣東省私營企業商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勞動模範。保健產品通常壽命周期只有3-5年,但是大印象減肥茶始終沒有離開消費者的視野。鄭定平卓識的眼光,富於創意的決策,在經營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在中國保健品行業中獨領風騷,占據著中國保健品行業保健茶類的龍頭地位。當你問他當年多少元起家的,這位謙和的廣東人笑咪咪地說,中國企業家那位不是白手起家?
特約專家賀丹青
廣東省廣州市總商會副會長,廣州市利建企業集團的董事長和總裁,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政協常委,廣州市私營企業協會副會長。廣州市利建企業集團是一家從事建築安裝、工業製造、商業貿易、高新技術、房地產服務、文化餐飲等多行業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利建集團的前身是一家工程建築公司,成立於1984年,那時候賀丹青騎著腳踏車到客戶那裡承攬工程。創業成功以後,他多次資助教育、文化、醫療、慈善等事業,例如捐建了中山大學生物技術實驗樓。廣東商人的視野和心胸,通過賀丹青,在這次節目中表現無遺。
特約專家謝君昉
廣東省佛山室總商會會長,佛山市人大常委。佛山的地盤中包括了順德、南海、三水、高明、禪城等地區,這些地區的民營經濟極為活躍。廣東商人畢竟還是中國最敏銳、最活躍的商人之一,他們往往能夠先於他人抓住商機。謝君昉作為佛山商人的代言人,對廣東商人的經商之道有深刻的了解。每天都在與廣東商人喝早茶、論生意的專職會長謝君昉,對創業切入點的看法,帶有明顯的廣東商人的特點。
特約專家朱開友
四川省成都市總商會副會長朱,四川匯源科技集團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朱開友人生道路曲折,但線條很清晰,他所有的閱歷似乎都是在為他今天做一個高科技集團的領頭人做準備。他當過兵,養成了雷厲風行的作風,他有過鄉黨委書記與成都市金牛區物資局局長等官職,並有兩次棄政從商的經歷。火澆水淬,百鍊成鋼,他鍛鍊出了把握全局的能力。對上市公司川長江的併購使四川匯源科技集團一度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中,四川匯源科技集團總是名列其中。
特約專家樊建川
四川省成都市總商會副會長,成都建川實業集團的董事長,四川省政協常委,四川省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最近有兩件事情很有名,一是與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地產競拍成都的一塊價值21億元的土地,二是建設了中國民營性質的建川博物館,為和平收藏戰爭,為教訓收藏“文革”,建川博物館主要藏品為文革藝術品、抗戰文物、老公館家具、精美筆筒四大類別,現有藏品近二十萬件。樊建川在節目中不是來談他的傳奇故事,而是告訴創業者們如何找到市場切入點。
特約專家榮海
陝西省西安市總商會副會長,海星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陝西省工商聯副會長,中華十大管理英才。每年的福布斯大陸100富豪排行榜中都會出現榮海的名字,富豪的故事讓人羨慕,而富豪的關於創業之初切入點的看法,卻更值得人品味,他們就是因為視角獨特才成為中國今天的富豪。榮海是海星集團的老闆,海星集團的產業橫跨計算機、飲品、房地產、高效種植行業,被譽為“西部奇蹟”,而1990年榮海真正創業的時候,只有海星這塊牌子和一些舊機器,大約10名普通員工。
特約專家劉新榮
陝西省西安市總商會副會長,陝西怡蘭集團的董事長和總裁,陝西省政協委員,西安市政協委員,陝西省工商聯常委。劉新榮是這次特約專家中唯一的少數民族。1985年辭去公職的回族青年劉新榮從一輛麵包車開始,聯合眾多的回族同胞,創建了全國第一家民族民營企業西安伊蘭車隊。目前他所領導的企業已經發展成陝西省著名的民族民營企業,下轄西安怡蘭房地產有限公司、西安怡蘭汽車有限公司、西安怡蘭汽車租賃有限公司、陝西怡蘭潛水泵製造有限公司、陝西怡德塑鋼有限公司、寶雞怡豐汽車有限公司,總資產數億元,現有就業員 11200餘名。經營範圍涉及房地產開發、物業經營、汽車租賃、汽車出租、工程施工、機械加工與製造、塑鋼門窗生產以及餐飲娛樂等產業。他因為宗教信仰不能參加很多社交活動,不能從事很多產業,但是他硬是在傳統行業中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問他為什麼能夠將企業做的如此之大,他總是實實在在地說,因為西部比東部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特約專家吳石川
全國工商聯五金商會會長,貴陽大光五金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吳石川是一位74歲的老人,是中國五金行業的領袖。他參加節目時,帶了5位副會長做嘉賓,每位嘉賓對這位老人必恭必敬,每位嘉賓又都是銷售額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五金行業的製造商或者經銷商。問吳老當初是怎樣創業的,他說1985年創業時創辦了一個五金批發站,並且想辦法讓這個批發站聽起來像一個國有企業。
特約專家王翠霞
北京市昌平區總商會會長,北京市昌平區政協常委,北京市工商聯常委。王翠霞是這次特約專家中的唯一女性。有人說:皇城底下到處是黃金,但是黃金都被外來商人撿了去。王翠霞對這種觀點極不服氣,北京商人也在掘得一桶又一桶黃金。王翠霞作為北京商人的代言人,對北京商人的經商之道有深刻的了解,她對創業切入點的看法,帶有明顯的北京商人的特點。昌平區是北京的近郊區,王翠霞對創業切入點的看法,也帶有明顯特大城市近郊區創業者的特點。
14位商會會長中,有很多人是商界傳奇人物。他們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媒體上,他們的企業經常成為商業教科書的經典案例,但是那些都是學者和記者對他們創業經驗的總結和提煉。這次他們的作用不一樣,他們是根據自己的經歷,給準備創業的人進行指點。有人問:“你們為什麼要把自己創業之初的秘訣貢獻出來?”他們的回答是:“企業無論大小都是企業,也許我們的經驗教訓對大家有幫助。”
160位嘉賓來自北京海淀區、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宣武區、石景山區、豐臺區和昌平區。他們基本上都是各區的優秀企業家,資產基本上超過億元,覆蓋各行各業。他們在抓住市場機會、分享經驗教訓、傳播企業家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特點,他們每個人的創業故事都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書。這次他們將自己創業的知識和經驗奉獻給準備創業者,雖然點點滴滴,但不失智慧閃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