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回族文學》是中國唯一以“回族”命名並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文學雙月刊。該刊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風貌,並注重文學性與文化性並重的辦刊思路,開闢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欄目。如推介優秀回族作家的“回族作家之窗”,轉載國內回族及有關作家和學者優秀作品的“佳作選萃”,介紹國內各類知名回族人物的“回族人物”,深入反映回族獨特歷史與文化面貌的“歲月鉤沉”,介紹阿拉伯世界歷史與文化面貌的“阿拉伯世界”。該刊深受國內各界回族讀者的喜愛,也是各民族讀者形象而深入了解回族文學與文化的一個獨特視窗,並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研究中國回族文學與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期刊。
發行成績
近年來,在其他文學刊物發行量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回族文學》的發行量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長,《回族文學》所編髮的稿件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散文選刊》《傳奇·傳記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諸多全國性知名刊物和一些年度作品集選載,選載量雄居西北首位。
主編介紹
《回族文學》之所以在近年來取得如此驕人成績,這與它的年輕掌門人李明的艱辛努力是分不開的。這正如李明在一篇題為《荷重在肩——淺談文學期刊主編角色的擔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刊物走一條什麼樣的路,能走多遠,能發出多大的聲音,主編個人的文化修養、責任素質的含量是一個標高。主編的水準,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著刊物的水平。”正是基於對主編角色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李明自從擔任主編以來,時時感到自己肩頭上的重量,並把這種重任轉化為一種義無反顧的使命感。他甘守清貧,耐住寂寞,摒棄嘈雜,摒棄俗念,一坐就是二十多年。這期間的甘苦不是一言兩語說得清的。在這種操守的背後,如果沒有陶淵明那種“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李明出生在古城奇台,作為駱駝客商的後代,他從小就十分敬佩駱駝那種迎風斗沙,不屈不撓,旱海之舟的跋涉精神。每當大漠孤煙、夕陽西下的時候,他常常會一個人久久地凝神於古城河邊,透過歷史的煙塵,靜靜諦聽那東來西往,連綿千載的悠揚悅耳的一串串駝鈴。這駝鈴就像與生俱來似的深深融入到了他的生命之中,他也要像前輩們那樣,做一個走南闖北的駱駝客,勇闖未知的世界。
1986年昌吉師專中文系畢業的他,先是被分配到昌吉回族自治州職工中專從事團的工作,之後調到《博格達》編輯部從事編輯工作。到編輯部後,他從校對、發行、編輯做起,無論在什麼崗位他都兢兢業業,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他編輯、創作兩不誤,既精編細改每一篇稿件,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從事詩歌、文學評論創作工作。由於他踏實肯乾,工作成績出色,獲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肯定。1999年他受命接任《回族文學》主編,當時只有33歲。他的工作關乎到整個刊物的興衰與全體幹部員工的榮譽。他意識到自己肩上一種崇高的使命。他結合自己在十餘年編輯工作中的切身體會,多方研究,廣泛採擷全國一些知名刊物的辦刊經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努力制定一套適合自己刊物發展的工作制度。
確定自己刊物品位,搭建自己不懈追求的坐標體系。建造自己獨有的刊物美學風格,這就是“高雅、清新、嚴肅、規範”,永遠高舉純文學的大旗,拒絕平庸與文化垃圾,不做媚俗文學。通過個性化內涵豐富的品牌欄目來增強刊物的整體特色。李明為此而努力著。
如今,“回族人物”、“歲月鉤沉”、“阿拉伯世界”、“西部風景線”等獨具特色的欄目已成了全國讀者了解回族歷史與文化、回族人物,傾聽阿拉伯國家學者的聲音,展示西部魅力的首選刊物。這些欄目所刊登的部分內容在全國其他刊物上是難以見到的。
在組編名人名作的同時,積極扶持和培養文學新秀,從而為《回族文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如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的青年作家石舒清就是其中之一,石舒清創作初期的文學作品多半是在《回族文學》上刊發的,可以說《回族文學》成了他文學道路上的重要台階。再如寧夏回族自治區作家李進祥的短篇小說《狗村長》《害口》《換水》《屠戶》等在《回族文學》發表後,立即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等多家刊物轉載,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一切都無不說明李明與《回族文學》雜誌社的同事們所付出的汗水化成了豐碩的成果。
刊物特色
立足昌吉,面向新疆,面向全國,使《回族文學》這本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學刊物成為中華民族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創刊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實現了從《博格達》到《新疆回族文學》再到《回族文學》的三級跳,這三級跳不只是刊名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也可說是從雛鳥變成了鳳凰,它不但跨越了最初的地域樊籬,而且實現了歷史的飛躍,從而使它飛向了一個更高更遠的境界。
“刊物的特色就是通過欄目來體現的,品牌期刊是由品牌欄目構成的。”“只有疲軟的編輯,沒有疲軟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