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唁詞
體裁:現代詩
作者:聞一多
出處:《死水》
作品原文
唁詞
——紀念三月十八日的慘劇
沒有什麼!父母們都不要號啕!
兄弟們,姊妹們也都用不著悲慟!
這青春的赤血再寶貴也沒有了,
盛著他固然是好,潑掉了更有用。
要血是要他紅,要血是要他熱;
那髒完了,冷透了的東西誰要他?
不要憤嫉,父母,兄弟和姊妹們!
等著看這紅熱的開成絢爛的花。
感謝你們,這么樣豐厚的儀程!
這多年的寵愛,矜憐,辛苦和希望。
如今請將這一切的交給我們,
我們要永遠懸他在日月的邊旁。
這最末的哀痛請也不要吝惜。
(這一陣哀痛可磔碎了你們的心!)
但是這哀痛的波動卻沒有完,
他要在四萬萬顆心上永遠翻騰。
哀慟要永遠咬住四萬萬顆心,
那么這哀痛便是懺悔,便是惕警。
還要把馨香繚繞,俎豆來供奉!
哀痛是我們的啟示,我們的光明。
作品賞析
《唁詞》一詩,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發表於《國魂周刊》第十期,是聞一多先生為紀念“三·一八”慘案中死難的烈士而作。聞一多先生在《唁詞》之後兩天,又發表了《天安門》,後又收進詩集《死水》,從詩看,前者勝於後者,卻不知先生當時為什麼漏選此詩,概當時聞先生的思想既矛盾又複雜,故有此疏忽。
1926年3月18日,北京青年學生和各界人士數千人在天安門前集會,群情激憤地抗議帝國主義橫行霸道,侵犯我國主權,以後又到段祺瑞執政府前請願。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寫道:“我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民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被害青年四十餘。“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就是寫血的現實面前有著和出現著真的猛士的現實。《唁詞》一詩中,可以看到尚有唯美傾向的詩人在血的現實面前的愛國熱情和價值取向。留美後期,聞一多先生意識到藝術救國的主張行不通,還須致力於政治上的改良和革命,他參加了大江學會,誤把國家主義當作救國真經,抱著鼓吹主義,改良政治的想法提前回國了。“三·一八”時,他事先也知道要開民眾大會聲討段祺瑞的賣國罪行,由於聽信了國家主義分子李璜的蠱惑,說此會是共產黨人組織的,“是為共產黨跑龍套,如果在亂軍中受了傷,送了命,報不了帳”。(據韋英:《論聞一多一九二五年以後的政治思想》一文化所記)結果他沒有去,但在殘酷的暴政和血腥的現實面前,聞一多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揮筆寫下了這首《唁詞》。詩人強壓住自己內心的憤忿,勸慰這場屠殺中死難者的親人、朋友,“沒有什麼!父母們都不要號啕!兄弟們,姊妹們也都用不著悲慟!”他歌頌愛國青年“青春的赤血再寶貴沒有了”,“要血是要他紅,要血是要他熱”;他期待著這些熱血會“開成絢爛的花”。父母、親人們“多年的寵愛,矜憐,辛苦和希望”如此化作烏有,但卻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了貢獻,作出了犧牲,所以詩人說:“感謝你們,這么樣豐厚的儀程!”“如今請將這一切的交給我們,我們要永遠懸他在日月的邊旁”。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他們的功勳將與日月同輝,與大地同在的。“這哀痛的波動卻沒有完”,他們的鮮血,他們的努力和希望將“要在四萬萬顆心上永遠翻騰”。這哀慟要永遠咬住四萬萬顆心”,催我們“懺悔”,要我們“惕警”。人們將永遠紀念他們,“把馨香繚繞,俎豆來供奉!”人們將接過他們的旗幟繼續戰鬥,繼續前進,“哀痛是我們的啟示,我們的光明”。詩人在這哀痛中,不僅沒有被嚇倒,而是增強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儘管在這一時期,聞一多先生的思想比較複雜,尤其是受國家主義的影響較深,他說“我並不要詩人替人道主義同一切的什麼主義捧場。因為講到主義便是成見了。理性鑄成的成見是藝術的致命傷;”認為“詩人應該能超脫這一點”。(《文藝與愛國》)但是,作為一個愛國詩人,他相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真正的力量在人民。他肯定“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最後勝利永遠是屬於人民的”(《五四運動的歷史法則》)。他強調知識分子要與人民結合,強調文藝要與愛國運動相結合。他說:“我希望愛自由,愛正義,愛理想的熱血要流在天安門,流在鐵獅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筆尖,流在紙上。”所以聞一多先生以冷峻的筆調,用樸素的語言抒發自己內心即將噴出的火焰。《唁詞》寫得平淡無奇,從容鎮定,“這最末的哀痛請也不要吝惜。(這一陣哀痛可磔碎了你們的心!)”詩人自己的心其實也讓鮮血“磔碎”了,我們感到火焰的灼熱,但這種哀痛與憤懣卻是以“冰火”的形式展現的,它激起讀者的不僅僅是熱血沸騰,更多的則是沉思,是堅定的信念和無窮的力量。為了自由,為了正義,為了理想,我們亦會踏著烈士的血跡,繼續前行的。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著名現代詩人、文史學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後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其父為晚清秀才。5歲入私塾,課餘隨父讀史書。1912年冬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課餘組織校內學生藝術團體"遊藝社"(後改為"新劇社")、"美術社"等,參加演劇與研究美術。五四運動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被推為清華學生代表團成員去上海參加全國學生代表大會。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發出改造學校、改造社會的呼聲。7月,他的第一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這些詩大多收在詩集《紅燭》中。他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聞一多即在該社作"詩的格律研究"的報告,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並在創造社刊物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等新詩評論。1923年9月印行第1本新詩集《紅燭》後,聞一多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其詩作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鍊,形成他獨具的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他主張詩人應該超脫政治,但又認為"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祖國,愛人民",他提倡"中華文化的國家主義",參加過國家主義團體"大江會"。
1925年聞一多回國,在北京藝專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2本詩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並被選為校務會議中文學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抗戰爆發後,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任教授。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的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鐘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3月出版的《楚辭校補》,是他10年研究的結晶。1943年後,由於痛恨國民黨政府的反動和腐敗,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9年8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
聞一多的詩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愛國主義精神,也是他的藝術主張的實踐。聞一多的詩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