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是一部以德國納粹時代的科學家海森堡和丹麥科學家波爾及其夫人瑪格瑞特的亡後靈魂的回憶與對話,引 出了現代科學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會見之謎”的話劇。
內容簡介
這個至今沒有揭開的謎,對於二戰期間核子彈的研製與付諸實戰、今天世界所面臨的核威脅、未來科學與人類生存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哥本哈根》通過解密這次“哥本哈根會見之謎”,展開對核子彈研
製成功前後歷史的審視。白色的橢圓形舞台,白色的牆壁,嵌在白色牆壁里可以隨時打開的兩扇門。這兩扇門隔開了兩個世界,門外是金色的白樺林,那是人的世界;門內是白色的冥界,靈魂遊走聚首之地。一株枯索的白樺樹,三隻象牙般潔白的椅子,三個死後聚首的靈魂。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看望他的同行兼師長波爾。海森堡、波爾、瑪格瑞特三個幽靈談論了1941年的戰爭,談論了哥本哈根9月的一個雨夜、納粹德國的核反應堆、同盟國正在研製的核子彈;談論量子、粒子、鈾裂變和測不準原理,談論貝多芬、巴赫的鋼琴曲;談論戰爭時期個人為國家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核子彈爆炸後城市裡狼藉扭曲的屍體。
海森堡愛他的祖國,他視他的祖國是他的親人、妻子、孩子,他想為他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可是他的祖國是德國———一個被世界視為惡魔的國家。他的選擇,是兩難的。“一個有道義良心的科學家應不應該從事核子彈的研究?”他問波爾,更是問他自己。當核子彈在廣島爆炸的時候,他視自己的雙手同樣沾滿了鮮血。研製出核子彈的波爾贏得全世界的掌聲,而沒有研製出核子彈的海森堡卻背負了三十年的質疑,解釋了三十年……
因為房間裡被安裝竊聽器,他們的談話無法展開無法深入。這次神秘的會見對以後的核子彈研究和製造,對以後的戰爭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海森堡到底跟波爾說了什麼,他們的亡魂無法說清楚。
“哥本哈根會見”被三個幽靈演繹了4次,每一次都提出不同的可能性。他們不斷地重回1941年的傍晚,面對當年的困惑,但結果總是陷於迷霧,直到最後都沒能找到確切的答案。
獲獎情況
《哥》劇當年在倫敦首演之後,編劇麥克弗雷恩連獲普利茲、托尼兩項大獎,在歐美劇壇曾引起廣泛轟動,並成為了2002年百老匯最佳戲劇獎的獲獎劇目。
評價《哥本哈根》這個戲無論從內容還是話劇藝術上來講都帶有神秘的色彩,內容上它講述的是一個世界之謎,
從藝術上講它給了藝術工作者極大的藝術創作空間。據說該劇在國外演出時,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三把椅子的舞檯布置,王曉鷹的中國版本也不例外,但全劇抽象、現實和詩意三個空間不僅擴大了演區,還為全世界對該劇的氛圍設定又增加了一種表現方式。劇中在某些關鍵場景還運用了投影手法,讓觀眾仿佛親歷了真實歷史事件的回放。王曉鷹曾對記者說過,當時他看到這個劇本時曾經很惱火,因為看了兩遍還沒看懂,一個是知道這個戲在世界上演出的範圍非常廣,被稱為“哥本哈根現象”,一個是他自己認為還是中國一個不錯的導演怎么能看不懂呢。但看了三遍之後,他終於感受到了這個戲的挑戰,因此有了今天我們見到的中國版的《哥本哈根》。
全劇僅有海森堡、波爾及其妻子———同樣為物理學家的瑪格瑞特三個人物,採用後現代拼貼式的手法使人物還魂進行了上述對話。
丹麥首都、北歐最大城市之一的哥本哈根,位於丹麥西蘭島的東部,隔著厄勒海峽與瑞典重要海港馬爾默遙遙相望。
創作背景
哥本哈根最早是一個小漁村,由於海上貿易日漸繁榮,到公元12世紀初已發展成一個商業城鎮,1443年成為丹麥首都。在丹麥語裡,哥本哈根意為“商人的港口”或“貿易的港口”。哥本哈根港,水深港闊,設備優良,是丹麥最大的海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有數萬艘之多,擔負著丹麥一半以上的對外貿易任務。
哥本哈根是北歐著名的歷史古城,市內有許多歷史遺蹟,有古老的城堡建築和教堂,有許多矗立街頭的青銅鑄像。建於1479年的哥本哈根大學是北歐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學府。
建築:同這些中世紀古老建築交相輝映的是式樣新穎的現代高層建築和新興的大工業企業。哥本哈根現有170多萬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1/3。全國重要的食品、造船、機械、電子等工業大都集中在這裡。
漫步哥本哈根街頭,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老城區。這裡有許多古老的宮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克里斯欽堡,它過去是國王的宮殿,現在是議會所在地。克里斯欽堡附近還有現在王室居住的阿美林堡和對公眾開放的羅森堡故宮等。城區中央的“趣伏里”公園是舉世聞名的娛樂場,其中有別具一格的中國式樓閣。哥本哈根市政廳高105米的鐘樓,也是使遊客感到新奇的地方,鐘樓上有一座在同類時鐘中機件最為複雜、製作極為精巧的巨型天文鐘,不僅走時準確,還能顯示年、月、日和星期,是一位靠自學成材的名叫奧爾森的工程師花費40年的心血
市容:哥本哈根市區綠樹成蔭,街道整潔美觀,為了一睹哥本哈根的秀麗景色和名勝古蹟,每年約有1000萬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哥本哈根參觀遊覽。市區眾多的青銅雕塑使這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充滿著詩情畫意,“美人魚”銅像更是聞名於世。
文化: 一提起哥本哈根,人們便立即會想起美人魚。坐落在海濱公園、以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為原型的一尊為少女頭、身,拖著一條魚尾的銅像,已成為哥本哈根的標誌,同巴黎的鐵塔,羅馬的教堂和倫敦的吊橋一樣,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名勝景點。羅森堡也是哥本哈根的著名古蹟,是建於公元17世紀克里斯欽五世時期的一
座文藝復興風格的王宮,整個城堡坐落在花木爭艷的王家公園內,收藏有歷代國王遺存的寶石、王冠、壁毯等珍貴文物,現已闢為一座博物館。阿美林城堡是一座洛可可式建築,擁有獨特的八角形內院,是國王及王室親屬居住的地方,每天中午可以觀賞到身著古式軍服、手持兵器的衛兵交接班的莊嚴儀式。哥本哈根以北30多公里處,有3座值得一游的城堡,克倫堡是莎士比亞寫作《哈姆雷特》時的城堡原型。弗雷登斯堡宮是丹麥王室的夏宮,王室成員不在此居住期間供遊人參觀,這裡有美麗的公園和湖泊。希爾勒德宮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周圍有護城河環繞,並有美麗的公園,堡內收藏有反映丹麥歷史的許多珍貴藝術品,已闢為國家博物館。哥本哈根市擁有20多座博物館和10多個風格各異的公園。丹麥最大、收藏品最豐富的國立博物館內,陳列著冰河時期的遺產、中世紀的家具以及丹麥的風俗文物等,均是難得珍品。著名的鹿園內,古木參天,草綠花紅,成群的野鹿在林中自由追逐,富有神話般的仙境。園內還建有富有山野情趣的旅館、餐館,別有一番風味。
話劇賞析摘錄
國家話劇院演出的《哥本哈根》同7、8月在首都劇場三樓實驗劇場熱演的《我愛桃花》一樣,是一部4月就排完,
話劇主演 楊青飾瑪格·瑞特 |
文本就難以理解,演出恐怕更令人擔憂。可這個讀起來費解的劇本,在西方國家卻早已盛演不衰。幾年前它先在美國百老匯後在倫敦西區上演的時候,我正在倫敦。一個空閒夜晚,我在當晚倫敦西區演出節目表中看到《哥本哈根》,就很想去看。可同伴斷然阻止我:“三個演員,三張椅子,不怎么動彈,一氣說兩個多小時。有什麼看頭?”之後我只好被他拖到《西貢小姐》劇場的直升飛機的轟鳴聲中去了。可是我對於《哥本哈根》卻更加好奇。我想,就算西方知識分子喜歡用費解和乏味考驗自己的忍耐力,可《哥本哈根》能在西區這么商業化的地方上演,一定另有原因。要知道倫敦西區雖然旅遊者如雲,可是能在這裡上演的劇目一定是經過票房考驗的。
《哥本哈根》不僅在美英票房十分成功,而且劇本和演出在專業圈和評論界都評價頗高。“一部大師之作。”(Jeremy Kingston,《時代周刊》)“對人類動機奧妙的深刻而令人難以解脫的思索。”(Paul Taylor,《獨立報》)“Michael Frayn(編劇)驚人新劇,是一段歷史、一種理性的震顫、一次心理的探究和一場全面的道德審判。”(John Peter,《星期日時報》)。
算起來編劇Micheal Frayn今年也是70歲的人了,他從當《衛報》及《觀察家報》的記者時開始寫作,《哥本哈根》是他的第十三部劇作,另外他還寫過九部小說。總之他決不是初出茅廬或者只有《哥本哈根》一炮打響。
讀解對於現代戲劇的演出有時比文本還重要。有一百台莎士比亞戲劇演出,就有一百個對莎翁的解讀。但在當下中國,不論是觀眾還是創作者都有將重點只放在文本上的傾向。然而演出就是演出,感觀的、直覺的、撲面而來的是形象,是經過二度創作者開掘和重新認知的一個新生命。
參考資料:
1.新華網
2 http://bj.sina.com.cn/art/20031029/38800.shtml
2.http://view.news.qq.com/a/20070913/000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