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梗概
和大多數平平常常注定一生毫無起色的中國人一樣,在此之前,老魚過著拮据,瑣碎的市井生活,雖然他的職業是一個警察。
突如其來的炸彈事件讓老魚的落魄人生得以風生雲起,接著,這個街區的命運也得以改變。這個城市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就在老魚祖代生活的街區隔壁的一幢一百年前的猶太人老建築里,警方發現了一枚炸彈,專家遠在雲南難以趕來,自製炸彈的不確定性又讓警方不知如何下手,因為當過二十四年的兵,懂炸藥,懂電,正在一如既往去鑿冰取魚的老魚被半途喚回,臨陣點將。
老魚也被眼前的情景嚇了一跳,再過不到一個小時就要爆炸,老建築均為木質結構,私搭的煤氣管道通往街區的四周高大建築,施爆者身份蹤跡不明。危機一觸即發。眾目睽睽之下,一向以除了生孩子不會啥都會著稱的老魚咬牙沖了進去,開始了孤獨而倔強的排爆過程。憑著藝高人膽大的質樸理念,在即將觸發的一剎那,老魚排爆成功。
接下來的事情幾乎可以稱之為傳奇了,就在老魚和同事舉杯慶賀時,老建築里再次發現炸彈。老魚再次憑一根繃帶捻成的繩子,一把理髮剪刀,連排三枚炸彈,老魚幾乎虛脫。晚上回到家,老魚的妻子聽說排炸彈的高人居然就是日夜廝守的丈夫時,簡直是目瞪口呆。
第二天上午,勘察組在樓頂的煙囪里發現炸彈,這次,老魚用一根釣魚竿解決問題。下午,勘察組再次發現三枚炸彈,老魚這次用的工具是一根五平方的鐵絲鉤子和一根五十米長的尼龍繩,但在製作工具時,老魚手開始抽筋,只得放棄。老魚回到家,身心疲憊,兒子打來電話勸阻,被老魚一陣臭罵。事關街區安危,老魚只得連夜上陣。
在看見最後一枚炸彈時,老魚的心涼了,這枚炸彈和所有的炸彈結構都不一樣,並且,已經被毛手毛腳的女警察胡小林動過,老魚心裡湧上陣陣不祥。不祥終於得以驗證,炸彈爆炸了。老魚身負重傷。下雪了。一切平靜如常。
影片賞析
《千鈞·一發》影片獲2008年第1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審會大獎和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
《千鈞·一發》根據發生在齊齊哈爾的一起連環爆炸勒索案改編而成,寫了一個一生潦倒的老警察被裹挾進去之後,4天隻身連排十一枚炸彈,被最後一枚炸彈炸成重傷而成為英雄的故事。
“我們想說的是,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英雄,有時候,只要你願意”。“似乎我們展現的都是生活的表象,但重要的是,這些表象應該指向背後,二十一世紀生活的背後是平和,悲愴,是索取的無力和努力付出的終有所得。一個對生活充滿無奈的小警察因為某個時候的挺身而出,把一切本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全部解決了。這不是對生活的諷刺,而是生活的基本規律。”導演高群書在自己的導演闡述中這樣寫道。
導演簡介
高群書,1966年出生,中國河北人,畢業於河北大學新聞系。曾在石家莊電視台工作,後因拍攝電視劇《命案十三宗》一炮而紅。2003年,他執導的《征服》被公認為年度最火爆的警匪題材劇。2006年,他的電影處女作《東京審判》獲得長春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
國內一線導演。中國警匪劇領軍人物。中國電視劇四大最賣座導演之一。成名於《命案十三宗》,大火於《征服》。在追求敘述快感的同時始終未能忘卻內心深處的人文追求。不相信絕對的善或惡,但是信仰人性的真實。
早年作品《金豌豆》全部選用非職業演員,顯示出作者對“真實”的獨特追求和對自身創造能力的自信。該作品獲得“飛天獎”二等獎。
《命案十三宗》講小人物的犯罪。在未作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創北京地區同期收視率最高和中國低成本電視劇收視率最高,被各大媒體評為年度十大熱門電視劇之一。
《征服》是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結果。幾乎是一部拉長了的電影。畫面製作精良,敘述的節奏被加以精心的控制,驚心動魄同時又不急不緩。顯示拍攝過程始終胸有成竹。因此轟動。因此被看成中國的《24小時》,因此被當作警匪劇的範本。這是作者創作的里程碑,也是新的起點。
其他未能詳述的作品也都有良好的口碑和市場:《中國大案錄》的廣受歡迎引發了全國紀實警匪電視劇風潮;《真相》在全國各電視台播出時收視率均在前5名;法庭劇《控辯雙方》被稱為“我國檢察戰線有時以來最好的作品”……
主要演員
潘星誼
潘星誼原名潘娟,1980年10月出生於安徽蚌埠,1999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2003年畢業後就職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研究所。
曾在電視劇《金粉世家》中飾演三姨太,也曾在電影《千鈞一髮》中飾演胡小林,還參演過電影《幸福成本》、《美麗的村莊》和電視劇《大江東去》、《阮玲玉》等。
2月20日上午8點,潘星誼在家中不慎滑倒撞碎魚缸,因碎玻璃將其大動脈割破,最終醫治無效去世。遺體於22日八點在北京八寶山公墓舉行告別儀式。
馬國偉
馬國偉參演影片《千鈞。一發》加冕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帝。當了26年警察的馬國偉說,抓犯人和當影帝一樣開心,不過,拿影帝是一時撞上了,當警察才是一輩子的事。
馬國偉快五十了,他最擅長的是當警察,自己能演好《千鈞。一發》,全因為當了26年的警察,演的就是自己。
馬國偉說他人生第一次感到像中獎一樣興奮,是26年前從哈爾濱毛毯紡織廠考上公安局,“那個時候當警察很難,我是通過公安局面向社會招考考上的”。從毛紡廠借調到公安局兩年之後,馬國偉從工人變成警察,“我當時別提多高興了,因為我從小就想當警察,小時候看到警察一喊,街上的小流氓小混混就嚇得魂都沒了,就覺得警察特別神奇,我打心裡喜歡這個職業”。
幕後製作
高群書打造平民史詩
高群書要用三十年的時間打造一部龐大的電影計畫,在拍攝大製作商業片的同時,拍攝二十部平民系列電影,總題目為《“你”系列:1930-2030》,用影像為普通中國人寫志。《老魚》即為系列電影的開篇之作。
《“你”系列:1930-2030》將選擇1930年-2030年之間轟動歷史或當下的真實事件,個性異秉的真實人物,獨特的真實地域“三真實”原則,秉承新寫實主義電影風格,大量使用非職業演員,紀實手法拍攝,打造平民史詩。
導演闡釋
電影《千鈞一髮》根據發生在齊齊哈爾的一起連環爆炸勒索案改編而成,寫了一個一英生潦倒的老警察被裹挾進去之後,4天隻身連排十一枚炸彈,被最後一枚炸彈炸成重傷而成為英雄的故事。“我們想說的是,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英雄,有時候,只要你願意”。“似乎我們展現的都是生活的表象,但重要的是,這些表象應該指向背後,二十一世紀生活的背後是平和,悲愴,是索取的無力和努力付出的終有所得。一個對生活充滿無奈的小警察因為某個時候的挺身而出,把一切本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全部解決了。這不是對生活的諷刺,而是生活的基本規律。”導演高群書在自己的導演闡述中這樣寫道。
幕後花絮
•高群書宣稱不再執導電視劇。被朋友稱為“瘋狗老高”,已經人到中年的高群書戲稱自己做了十幾年的妓女,雖然賣藝不賣身,但現在是到了從良的時候了。
•《老魚》基本使用非職業演員,大量使用長鏡頭,劇中主人公排除最後一枚炸彈的過程涉及幾百名警察,武警,消防車的配合,眾多非職業演員的參與演出,高群書用了兩個夜晚準備,最後用一個將近六分鐘的長鏡頭一氣呵成。
•劇中人物均由哈爾濱當地警察扮演,“不亞於任何一個職業演員。”高群書這樣評價這群此前做夢也想不到會成為電影主角的非職業演員們。
•女主角潘星誼說到和這些人民警察的合作,現在還是一臉興奮:“我從沒和這么多非專業演員合作過。開始的時候我想,這次我肯定會很累,因為他們都不懂表演;後來我發現,其實現場他們都是專業的,只有我一個是非專業的演員。”
相關影評
開篇一段東北風情的剪影,一個捲縮在狹小房間裡的警察,幾個老警察日常生活的小碎片——《千鈞一髮》的開篇顯得如此的瑣碎和平靜,在影片進行了二十多分鐘後仍然“磨蹭”著不願意進入主題,當但第一個炸彈出現之後,電影就開始以一種讓人難以喘息的節奏發展,在觀影中我數次緊張得屏住呼吸。
這幾乎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影片的開頭,在那“墨跡”的二十分鐘內出現的一些鏡頭,比如警車出現在荒野上的,若是車上的人換上個牛仔帽,就幾乎就是一個活脫脫的美國公路片的翻版。影片用了足夠的鋪墊交代了故事的發生背景,主角老魚的特產以及性格以及交代一些後面不可缺少的配角——因為在影片後面近100分鐘的時間裡,是沒有過多的鏡頭再來塑造這些背景化的元素。因為影片中最主要的角色是炸彈以及拆彈的老魚。
炸彈一直是各個國家的電影人所喜歡的一種元素,這個常安著倒計時錶的裝置在出現影片中時,往往是最影片最讓人緊張的時刻。但是在大多數影片中,在拆彈的時候更多地圍繞在剪藍線還是剪紅線這樣老套的設定中,這往往使許多影片中的拆彈刺激有餘,卻緊張不足,看多了未免有點索然無味,近幾年和炸彈有關的影片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有《生死時速》、《虎膽龍威3》等影片。這類影片中炸彈設計的成功之處就是跳出了上面所說的“剪線”的框架而顯得更為緊張刺激。因此在觀看《千鈞一髮》之前,我一直擔心高群書會落入好萊塢的“炸彈俗套”,但看了電影后,我才發現我的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對於一個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故事,《千鈞一髮》若也如同《生死時速》那樣設計一個詭異的炸彈,那無疑是極其不合適的。影片採用了一種極其“土法”的方式,利用“土法”的拍攝,讓觀眾看到了一部扣人心弦“土法好萊塢”電影。影片沒有用過多的鏡頭糾葛於拆彈的技巧,因為就影片中的炸彈來看,甚至是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高群書將更多的筆墨用來塑造老魚在拆彈時的緊張感,影片中如顫抖的小刀,難以割斷的電線,鞋底積水,腦袋流汗,拆彈後癱軟在地等幾個著力刻畫的細節,甚至比那不斷倒數的數字還要讓人有窒息感。因此從影片拆彈時候的氛圍來看,可以說高群書將那種最本質的恐懼發揮到了極致,看到老魚第一次拆彈時的細節,感到的已經不僅僅是緊張,更多的而是對生命隨時可能逝去的恐懼。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所看過的所有電影中所涉及到拆彈的橋段,《千鈞一髮》里第一次的拆彈是我看過最讓人心緊的一段。
從出現第一顆炸彈開始,影片便開始進入一個似乎毫無休止的拆彈循環,而我也如同影片中的老魚一樣,幾乎難有喘息之氣,雖然後面的拆彈細節並不如第一次那么細緻刻畫,但由於快速的剪輯以及諸多的手提鏡頭加上應接不暇的炸彈出現,使得第一次拆彈所營造出的緊張感一直延續到影片的最後,高群書導演似乎還在有意的將後面拆彈細節簡化,這一來避免的多次拆彈過程的過分渲染而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讓觀眾逐漸對炸彈似乎越來越“安全”感到更加的不安,這種被壓抑的情緒終於在第十一顆炸彈爆炸之時得到了傾瀉,之前那似乎有條不紊的漸進劇情也在這一刻達到了高潮,影片最後一刻影片中那女警的哭喊聲,讓觀眾不由得對老魚這個老民警肅然起敬。
可以說,《千鈞一髮》成功塑造了一個草根英雄的形象,他沒有像其他影片裡的那些英雄那么完美無瑕,他日常生活中瑣碎也與我們沒有多大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他的生活更為潦倒。這樣一個極具貼近百姓的英雄形象無疑是最為打動人的。同時,影片也沒有一味的製造緊張,黑色幽默始終穿插在緊張拆彈過程中,一根長長的魚竿吊起炸彈估計是到目前為止,電影中出現的最為詼諧的取炸彈鏡頭,而影片中不時出現的“要發票”等具有中國特色的細節也讓觀眾忍俊不禁,至於那幾個動不動就說自己去拆彈的局長以及出現在影片中的各色領導也成了影片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黑色幽默點”,高群書似乎在對老魚致敬的同時也順帶表示下對官僚作風的不滿。也是這種明顯的反襯,使得老魚以及那些陪同老魚的民警更顯的可愛可敬。而這些,也是好萊塢所常用的手法。
無論從影片的節奏安排以及各色人物的塑造來看,《千鈞一髮》幾乎就是一部成熟的好萊塢商業片的翻版,而《千鈞一髮》所欠缺的,就是那些商業片光鮮的外表以及帥氣靚麗的演員。這部使用“土法”炮製的“好萊塢”影片,雖然不夠光亮,卻有著難能可貴的樸實,而影片中那些警察的本色演出(影片中幾乎所有的角色本身就是警察,是非職業演員)則比職業演員的刻意表演來得更讓人觸動,同時他們也沒有像內地那些所謂的獨立製片中的非職業演員那般恨不得將“非職業”寫在臉上的刻意笨拙,他們的出色表現一度讓我懷疑他們的真實職業。
然而遺憾的是,這部電影似乎並沒有被太多人關注。近日看了兩部“包場”電影(整個電影院就我一人),一部是《北京等待》,一部是《千鈞一髮》,《北京等待》的空落讓我覺得理所當然,而《千鈞一髮》的空落則讓我覺得比較失落——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部電影的精彩。與《北京等待》各地高調的宣傳不同,《千鈞一髮》似乎顯得冷清,但是那個自詡精英的張倫導演與其在憋著勁倒騰那做作的偽精英電影,不如踏踏實實的看看《千鈞一髮》——《千鈞一髮》不是最好的,但以及足夠讓許多電影學習。因為只要“土法”使用得當,我們的電影甚至比好萊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