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唱劇《創世紀》,1791年,海頓花了大約三年時間(1796-1798)寫成了該劇,並於1799年舉行公演,十分成功。
音樂概述
全劇分為三大部分,由合唱、獨唱詠嘆調、重唱和器樂間奏組成。一、二部分分別敘述上帝造天、地、晝、夜、海、風、火、聲,以及植物、動物等;最後,上帝又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第三部分表現亞當與夏娃因吃了"智慧之果"而被逐出樂園的痛苦,同時以人道主義精神描述了他們因為有了知識和愛情而喜悅。"創造"的過程也被完全世俗化地處理了,以至於人們認為它"與其說是讚美創造的神,不如說是讚美創造的工匠"。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洋溢著光明和歡樂,海頓的器樂作品中原有的樸實無華、通順和諧的特點得到了更加親切感人的體現。其中大量生動的描寫段落和豐富的想像,如"日出"、"溪流"、"鳥鳴"、"野獸畫像",以及序曲中許多新穎的半音和聲手法,成為後來浪漫派作曲家們汲取靈感的源泉。
演出陣容
男高音:柯林•鮑爾策
女高音:米瑞姆•邁爾
男中音:托馬斯•查爾
演奏:德國KlangVerwaltung樂團
演唱:德國ChorgemeinschaftNeubeuern合唱團
指揮:伊諾克•祖•古登伯格
1796年,海頓寫作小號協奏曲的同時,也著手寫作神劇「創世紀」。這部號稱海頓最偉大的作品,也是海頓晚年嘔心瀝血的結晶。
藝術手法
這部著名的清唱劇作品,用只有孩子和藝術家才能懂得的奇妙手法向我們展現了世界之創造及其創造物。由於某些原因和海頓兩次訪問英國,使得英國人完全了解了這種藝術形式,使這部清唱劇在英國極受歡迎。海頓在返回維也納之後創作了這部《創世紀》(1797—1798),此時他已六十五歲左右了。
不朽的傳世之作
海頓的一生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而《創世紀》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傳世之作,寫於1797-1798年,時年海頓六十五、六歲。這部清唱劇以聖經•創世紀與彌爾頓的《失樂園》為基礎,由瑪•斯維騰撰腳本(德文),形式為3位天使的領袖加伯利(Gabriel,女高音)、尤利爾(Uriel,男高音)和拉斐爾(Raphael,男低音)及亞當(Adam)與夏娃(Eva)的宣敘調、獨唱與重唱並配以天使們的合唱。全劇共分3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序曲,是關於混沌的描寫,海頓從不確定的C小調始,移到降D大調。然後再是降E大調,利用模稜兩可的調
性及不諧和的半音和聲,描述創世前的虛無。第一部分結尾的宣敘調與合唱是這部作品的高潮,在樂隊引子行板描述日出之後,尤利爾的宣敘調敘述了第四天日月星辰的創造:“太陽升上天空,光輝照耀在蒼穹,這個快樂的伴侶,步伐精確、自豪、輕鬆。銀月走進寂靜的夜空,步態輕盈、光亮溫柔。無數星星閃爍在天國無用的穹窿。上帝的子孫在第四天歡欣喜悅,共同讚頌上帝的偉大。”接著是合唱(C大調快板):“上天在講述上帝的光榮,他的奇妙工作展現在天空。”加伯利、尤利爾、拉斐爾的三重唱:“他的神法日以繼夜,周而復始地展現。”合唱:“上天在講述上帝的光榮,他的奇妙工作展現在天空。”
音樂特點
鏇律優美,是《創世紀》最主要的特點。所有獨唱和詠嘆都極度柔和,而合唱則氣勢宏偉。音樂一開始,世界尚未出現,一切都是低沉的,突然一陣強音,愉快的和聲宣布新世界誕生,於是這部神劇始終被快活的音樂帶領下去,直到亞當和夏娃出現,變為莊嚴的詠嘆。在神劇中,天使歡慶上帝造物的奇蹟,同時描述所造之物呈現的畫面,巧妙的配器伴著歌詞,一一作相應的表現——短笛代表昆蟲,大提琴代表河流,巴松管代表走獸,長笛和圓號代表人……海頓還充分利用優美的弦樂,來描繪天使的莊嚴和大自然的壯觀景象。因此,海頓的《創世紀》被譽為音樂史上不朽的傑作,全劇和諧流暢,洋溢著光明與歡樂。
創作背景
清唱劇《創世紀》,1791年,海頓作為一個譽滿全歐的交響樂和四重奏大師,應邀前往英國倫敦訪問,正值亨德爾音樂節隆重上演清唱劇《彌賽亞》。這種以合唱為主體的音樂形式的宏偉壯麗,使海頓震驚,尤其是第二幕終場的合唱曲《哈里路亞》,那寬廣深厚的感情流露,更令海頓感動得涕淚交流。海頓就此下決心要試一試自己在清唱劇方面的才能,便開始著手創作這部清唱劇。原劇腳本由萊德雷根據彌爾頓《失樂園》的第二章《創世紀》改編而成,據說本劇原是為亨德爾所作。海頓花了大約三年時間(1796-1798)寫成了該劇,並於1799年舉行公演,十分成功。
創作原因
海頓寫作創世紀的原因,可以回溯到他第一次前往倫敦的時候。當時,他在西敏寺親耳聽到韓德爾的「彌賽亞」,大受感動,立志自己也要完成這樣一部偉大的神劇。於是,第二次前往倫敦時候,海頓開始尋找素材,以聖經里「創世紀」的故事為主題。海頓看過約翰米爾頓的「失樂園」所改編的歌詞,而且他原本是為韓德爾所寫的,但韓德爾並沒有用上,於是海頓把歌詞帶回維也納,由當時的奧地利外交官斯威登伯爵翻譯成德文,所以,創世紀也是海頓第一次不用拉丁文而用德文寫作的宗教音樂。
音樂賞析
《創世紀》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作品。1791年,海頓作為一個譽滿全歐的交響樂和四重奏大師,應邀前往英國倫敦訪問,正值亨德爾音樂節隆重上演清唱劇《彌賽亞》。這種以合唱為主體的音樂形式的宏偉壯麗,使海頓震驚,尤其是第二幕終場的合唱曲《哈里路亞》,那寬廣深厚的感情流露,更令海頓感動得涕淚交流。海頓就此下決心要試一試自己在清唱劇方面的才能,便開始著手創作這部清唱劇。海頓花了大約三年時間(1796-1798)寫成了該劇,並於1799年舉行公演,十分成功。這部清唱劇由瑪·斯維騰撰腳本(德文),形式為3位天使的領袖加伯利(Gabriel,女高音)、尤利爾(Uriel,男高音)和拉斐爾(Raphael,男低音)及亞當(Adam)與夏娃(Eva)的宣敘調,獨唱與重唱配以天使們的合唱。全劇共分3個部分。
第一部分,序曲是關於混沌的描寫,海頓從不確定的C小調始,移到降D大調。然後再是降E大調,利用模稜兩可的調性及不諧和的半音和聲,描述創世前的虛無。然後宣敘調和合唱開頭的歌詞為《創世紀》的前幾行:拉斐爾的宣敘調:“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合唱:“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尤利爾的宣敘調:“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接下來的詠嘆調和合唱向前發展,海頓用合唱來結束每一天。尤利爾唱詠嘆調(A大調,慢板):“陰沉的黑夜,在聖光下消失,第一個白晝來臨。混沌初開,上帝的意旨在執行,地獄的惡魔嚇得亂飛不停,沉落到永遠黑暗的深淵。”合唱:“他們一邊沉落一邊發出絕望、狂怒的咒罵,在上帝旨意下,一個新創造的世界誕生。”
在描述地獄的魔鬼時採用C小調,以上行、下行的快速半音音階描摹出不安與絕望。第一部分中描述第三天最後事件加伯利的宣敘調與詠嘆調是一個優美的樂段。宣敘調:“上帝說,地要長出青草和結種子的蔬菜,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詠嘆調:“高山上有起伏、壯麗的森林,田野披著蔥翠的衣裳,這景象令人愉快歡樂。花朵甜蜜鮮艷,為迷人的景色增添光彩。這裡蔬菜散發著芳香、這裡生長著藥草。金色的果實掛滿枝頭,成蔭的園林枝繁葉茂。”第一部分結尾的宣敘調與合唱是這部作品的高潮,在樂隊引子行板描述日出之後,尤利爾的宣敘調敘述了第四天日月星辰的創造:“太陽升上天空,光輝照耀在蒼穹,這個快樂的伴侶,步伐精確、自豪、輕鬆。銀月走進寂靜的夜空,步態輕盈、光亮溫柔。無數星星閃爍在天國無用的穹窿。上帝的子孫在第四天歡欣喜悅,共同讚頌上帝的偉大。”接著是合唱(C大調快板):“上天在講述上帝的光榮,他的奇妙工作展現在天空。”加伯利、尤利爾、拉斐爾的三重唱:“他的神法日以繼夜,周而復始地展現。”合唱:“上天在講述上帝的光榮,他的奇妙工作展現在天空。”
第二部分從創世第五天始,這一天創造了動物。海頓以幽默的手法來描述鳥和獸。其中“完成了光榮的工作”是著名的合唱。
第三部分,是人的創造,亞當與夏娃進入劇情,他們讚美造物主,有一段愛情二重唱非常動人。這部作品的結尾是大合唱“放聲歌唱主”。
曲目簡介
Disc:1
1.TheCreation:PartOne-TheFirstDay:TheRepresentationOfChaos(試聽)
2.TheCreation:PartOne-TheFirstDay:'ImAnfangeschufGottHimmelunderde'-'UndderGeistGottesschwebteaufderFlachederWasser'
3.TheCreation:PartOne-TheFirstDay:'NunschwandenvordemheiligenStrahle'-'Verzweiflung,WUTundSchrecken'
4.TheCreation:PartOne-TheSecondDay:'UndGottmachtedasFirmament'
5.TheCreation:PartOne-TheSecondDay:'MitStaunensiehtdasWunderwerk'-'UndlautertontausihrenKehlen'
6.TheCreation:PartOne-TheThirdDay:'UndGottsprach:EssammlesichdasWasser'
7.TheCreation:PartOne-TheThirdDay:'RollendinschaumendenWellen'
8.TheCreation:PartOne-TheThirdDay:'UndGottsprach:EsbringedieErdeGrashervor'
9.TheCreation:PartOne-TheThirdDay:'NunbeutdieFlurdasfrischeGrun'
10.TheCreation:PartOne-TheThirdDay:'UnddiehimmlischenHeerscharenverkundigten'
11.TheCreation:PartOne-TheThirdDay:'StimmtandieSaiten'
12.TheCreation:PartOne-TheFourthDay:'UndGottsprach:Essei'nLichteranderFestedesHimmels'
13.TheCreation:PartOne-TheFourthDay:'InvollemGlanzesteigetjetzt'
14.TheCreation:PartOne-TheFourthDay:'DieHimmelerzahlendieEhreGottes'-'DemkommendenTagesagtesderTag'
15.TheCreation:PartOne-TheFifthDay:'UndGottsprach:EsbringedasWasserinderFullehervor'
16.TheCreation:PartTwo-TheFifthDay:'AufstarkemFitticheschwingetsichderAdlerstolz'
17.TheCreation:PartTwo-TheFifthDay:'UndGottschufgrosseWalfische'
18.TheCreation:PartTwo-TheFifthDay:'UnddieEngelruhrtenihr'unsterblichenHarfen'
19.TheCreation:PartTwo-TheFifthDay:'InholderAnmutstehn'-'DerHerristgrossinseinerMacht'
Disc:2
1.TheCreation:PartOne-TheFifthDay:'UndGottsprach:EsbringedieErdehervorlebendeGeschopfe'
2.TheCreation:PartOne-TheFifthDay:'GleichoffnetsichderErdeSchoss'
3.TheCreation:PartOne-TheFifthDay:'NunscheintinvollemGlanzederHimmel'
4.TheCreation:PartOne-TheFifthDay:'UndGottschufdenMenschen'
5.TheCreation:PartOne-TheFifthDay:'MitWurd'undHoheitangetan'
6.TheCreation:PartOne-TheFifthDay:'UndGottsahjedesDing'
7.TheCreation:PartOne-TheFifthDay:'VollendetistdasgrosseWerk'-'Zudir,oHerr,blicktallesauf'
8.TheCreation:PartThree-TheFifthDay:'AusRosenwolkenbricht'
9.TheCreation:PartThree-TheFifthDay:'VondeinerGut'ohHerrundGott'-'GsegnetseidesHerrenMacht'
10.TheCreation:PartThree-TheFifthDay:'NunistdieerstePflichterfullt'
11.TheCreation:PartThree-TheFifthDay:'HoldeGattin,dirzurSeite'
12.TheCreation:PartThree-TheFifthDay:'OglucklichPaar,undglucklichimmerfort'
13.TheCreation:PartThree-TheFifthDay:'SingtdemHerren,alleStimmen'
腳本
以《聖經,創世紀》和彌爾頓的《失樂園》為基礎。但海頓並不是直接為彌爾頓的這首宏偉詩篇譜曲的,而為之譜曲的是他的腳本作家,馮•斯維騰男爵準備的德文譯本,後來又按他所寫的音樂再將德文翻譯成了英文。也因此,彌爾頓詩篇中的崇高之處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它的地位由《創世紀》中選出的最好句子取代了,但還有許多地方不能令人滿意。最近,新的譯本開始取代原先的版本。絕大部分唱片都是用德文演唱的。
音樂形式
為三位天使長——加百利(女高音)、優利爾(男高音)和拉斐爾(男低音)以及第三部分中的亞當和夏娃設計了宣敘調、獨唱和重唱。天使長的聲音不論是單獨出現還是一起出現,都與代表天使們的合唱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較早的歌劇和清唱劇中,RecitativoSECCO(乾唱宣敘調)是一種音樂性朗誦的形式,它按照語言的音調進行,由撥弦古鋼琴伴奏。作為對比,由樂隊來伴奏的RecitativoAceompagnato(伴奏式宣敘調)有更多的鏇律特點,使得它更具有表現力。
作者簡介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JosephHaydn,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
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
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鏇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鏇律,又有復調的美。
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