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民飢》

作品信息

【名稱】《剡民飢

【年代】元代

【作者】戴表元

【體裁】古詩

作品原文

剡民飢①

剡民飢,山前山後尋蕨萁②。

劚萁所得不滿掬③,皮膚皴裂十指禿④。

皮皴指禿不敢辭,阿翁三日不供糜⑤。

不如拋家去作挽船士⑥,卻得家人請官米⑦。

注釋譯文

①剡(shàn):古縣名,在今浙江嵊縣南。

②蕨萁:羊齒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可食,莖含澱粉,亦可食。

③劚(zhú):本為農具,此處用作動詞刨、挖之意。

④皴(cūn):原指皮膚受凍裂開,此處指用力挖刨而破裂。

⑤糜:粥。

⑥挽船士:官船上的縴夫。

⑦官米:官府供給的糧食。

作品鑑賞

此詩大約作於作者“大德丙午(1306),歸自信州”(《剡源集·自序》)途徑剡溪時,如題所云,是一副饑民尋掘野菜而難以充飢的災荒圖。詩中饑民到處挖掘蕨萁充飢,卻“所得不滿掬”,可見災荒之重,連蕨萁都難以挖到。即使如此,還是不敢因辛勞而放棄,因為家中老父已經三天沒有東西可吃了。在這種無奈的情形下,詩中的主人翁產生離家去做官船縴夫的念頭。做縴夫雖然既苦且險,卻可以用冒險的代價換來官家之糧,使得一家人免於飢餓。在層層推進中,深刻地展現出災荒給人民帶來的極端痛苦。全詩平白如話,具有民歌特色,客觀敘述中寄予了作者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極大的關切和同情。全詩曲律借鑑樂府民歌變化而來,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描寫生動細緻,使人如直見其人、直聞其情,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戴表元(1244—1310年),字帥初,一字曾伯,自號剡源先生,奉化榆林人。五六歲從父學詩文,多有奇句,稍長就塾師習辭賦,師從南宋禮部尚書王應麟和舒岳祥等文學大師,1271年(南宋鹹淳七年)中進士,被授予迪功郎、建康府教授等職。表元博學多才,為文深清雅潔,著有《剡源集》三十卷,明洪武間宋濂為之序,列入四庫總目。清邑人孫鏘蒐集佚文詩,輯有《剡源佚文》《剡源佚詩》各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