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此教學設計任務由南京曉莊學院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老師yqiong參與教師-維基星光計畫進行wiki教學而發布。此詞條為範例詞條,由潘純選定主題並負責、參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所有同學協作共同完成!
基本信息
科目:生物 對象:高中二年級
課時:2教學環境:帶多媒體的教室
學習者特徵分析
同學們具備一定的生物知識基礎,但對本章內容還不了解,需課前做好預習工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說明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2、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3、了解穩態的生理意義。
4.通過教師的多媒體講解,學生掌握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在維持內環境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進行實驗,了解生物體具有維持內環境穩定的機制。
2、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2、養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和習慣。
3、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4、建立敢於質疑尊重事實,嚴謹、仔細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泌尿系統以及循環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的學習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腎臟的產尿過程的掌握,以及循環系統中毛細血管與其他幾個系統之間關係的掌握
穩態的生理意義
1.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是指人體內(高等的多細胞動物體內)的細胞外液,是人體細胞賴以生存的液體環境。
細胞內液 (存在於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存在於細胞外,約占1/3)淋巴等
2.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生活環境的差異
(1)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可以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人體內的絕大多數細胞沒有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不能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內環境的穩態
細胞的代謝活動和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必然會影響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如pH值、滲透壓、溫度、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等,但內環境通過機體的調節活動能夠維持相對的穩定。
(1)血漿pH穩態
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許多酸性物質,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鹼性物質(如碳酸鈉)。這些酸性和鹼性的物質進入血液,就會使血液的pH值發生變化。
血漿中有多對對酸鹼度起緩衝作用的物質,每對均由一種弱酸和相應的強鹼鹽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由於血液中緩衝物質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會發生大的變化,通常穩定在7.35~7.45之間。
水和無機鹽的平衡與調節
1.水的平衡與調節
水的平衡
來源:飲水和食物是主要途徑,此外還有物質代謝產生的水。
去路:腎臟排尿是主要途徑,此外還有皮膚通過汗液排出、肺呼吸、大腸排便。
水平衡調節
2.無機鹽的平衡與調節
鈉鹽主要是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鉀鹽主要維持細胞內液的滲透壓。
血糖平衡
①血糖平衡
②血糖平衡調節
調節中樞——下丘腦;相關激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
調節方式:神經——體液調節
調節激素: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
使血糖下降——胰島素
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並體會內環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並回答,可進行小組討論。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並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外界環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恆定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於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存在於細胞外,約占1/3)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後回答,老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於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於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記憶體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於血管內,組織液分布於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於淋巴管中;(2)生活於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於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於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血漿、組織液、淋巴關係圖
內環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並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胺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鹼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於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澱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後,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後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後,葡萄糖主要用於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排入內環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而多餘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於或高於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後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於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胺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於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胺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生下列反應: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恆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於人體體溫調節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的器官和系統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於血液中的CO2分壓大於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教學流程圖
教學評價
教學的效果可以通過學生課後做的題目看出。
基礎題
(1)影響血液理化性質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調節血液pH處於正常範圍的方式是什麼?
思考加深題
(1)人的體溫升高時為什麼會思病?
(2)當血液中鈣的含量過低或過高時,會引發什麼現象?
(3)體內的尿素和無機鹽過多時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這幾道題是根據課程內容列出的需要掌握的題目。如果學生能夠明白題目意思,了解題目內涵。則本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就基本完成了。
(4)我們的泌尿系統對於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作用是什麼?
泌尿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首先腎臟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尿液,將內環境中每個細胞所產生的代謝廢物統一排出體外,從而調節了水、無機鹽以及酸鹼PH的一個平衡。那么我們了解了泌尿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的功能了,一旦, 代謝廢物在細胞外部的組織液中聚集,就會使得我們的內環境中的因素之間就會失去平衡,最終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5)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泌尿系統的疾病——尿毒症產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備註與反思
本節課我們討論了有關內環境的兩大內容。即:內環境的概念及其包含的成分,穩態的生理意義。特別是內環境的穩態,我們以緩衝對對血液的pH調節為例闡明了穩態的概念,又以酶促反應和血鈣為例說明了穩態的生理意義。其實,穩態的調節非常複雜,我們將在第四章中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中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