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文學作品]

《先知》[文學作品]
《先知》[文學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先知》的作者,紀伯倫是著名的黎巴嫩作家,自幼受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薰陶,並從中汲取營養。他著眼東方,也注視西方,希冀通過文學創作來喚醒東方,改造東方;警策西方,改造西方。他集哲學、文學、藝術於一身,不僅善於小說、繪畫,而且精於散文詩。《先知》是紀伯倫最優美、最深刻的散文詩作品之一,是他詩歌創作的高峰。這部詩集給詩人帶來了世界性聲譽,使他當之無愧地置身於二十世紀東方乃至世界最傑出的詩人之列。一九八四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在首都華盛頓中心地段為紀伯倫建立一個紀念中心,以此表示對這位偉大作家的尊重。

基本信息

簡介

《先知》(TheProphet)是紀伯倫寫出的最優美、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是他詩歌創作的一個高峰。這部散文詩集對於紀伯倫,正如《吉檀迦利》之於泰戈爾,具有特殊意義。正是這部作品,給詩人帶來了世界性聲譽,使他當之無愧地置身於二十世紀東方乃至世界最傑出的詩人之列。

作者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畫家,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同時,他又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

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以紀伯倫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旅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聞

紀伯倫紀伯倫

名全球。在短暫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與他藝術的靈感。十二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一九0二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四十八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

紀伯倫的《先知》紀伯倫的《先知》

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鏇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布萊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占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早在一九二三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

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評價

《先知》之所以歷久彌新,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受益匪淺,在於它超越了時空、國界的限制,體現了人類共同的情感,滿足了不同心靈的不同需求;在於它富於音韻之美的文字,宛如天簌之聲,傳達出人生的真理,讓所有困頓仿徨的人們,都能從紀伯倫睿智的思考中,得到慰籍和鼓舞!

內容簡介

《先知》塑造了一位名叫“艾瑪達法”的智者,他準備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就在他站在岸邊依依不捨時,城裡的男男女女來到船前,請求他講說真理,於是他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對年輕人講述為人處世的哲理,問題涉及到生和死之間的一切,包括愛、施與、婚姻、自由、法律、工作等26個方面,把人類的“真我”披露給人們。
他說“愛,不占有也不被占有”,這種愛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諧、相互尊重,它也包括男女之間純潔的愛

紀伯倫的《先知》紀伯倫的《先知》

情。這種愛同時又是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的,如熱愛工作。他說“工作是眼能看見的愛”,因為仁愛的工作者決不會烤出苦的麵包,他只會用“靈魂的氣息”釀造甜美的盛宴;仁愛的工作者決不會分泌毒液淌進美酒,他只會把柔情的種子播入愛者的心田。其實,只有當我們帶著愛去工作時,才能真正懂得生命最深處的奧秘,“當你勞作不息的時候,你的確愛了生命”。

人類愛美,但“美,不是一種需要”。受傷者需要仁愛,憂苦者需要溫柔,守夜者盼望曙光,勞作者盼望日落,阻雪者嚮往春天,炎夏揮鐮者嚮往秋季。欲望的滿足並不等於美,美好似“發焰的火,陶醉的靈魂”,它遠遠超出欲望的滿足。美雖然是目標,但如不去探求,你“到處追求美,除了她自己做了你的道路引導你之外,你如何能找到她?”

主題

“愛”和“美”是《先知》的主題。人類愛美的願望是不變的,所以會用自己的行動推動這個世界向美靠近,此詩也在不同程度上印證了作者對美和愛不倦的嚮往和追求。從《先知》中我們能感受到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同時也能感悟到理性思考的嚴肅和冷峻。卡里•紀伯倫把自己的生活感觸真切地注入到字裡行間,使我們能在點滴中感受到睿

紀伯倫的《先知》紀伯倫的《先知》

智,在美妙的比喻中發覺哲理。他說,痛苦是一劑人生的苦藥,請平靜地喝下吧。雖然藥杯會灼燒你的唇,可灼痛中你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猶如檀香之火鑄煉過的鳳凰,生機勃勃地啼叫著飛出一個全新的自己。他說,快樂和憂傷是相輔相成的。當你們快樂時,你們會發現曾經的憂傷如今卻讓你們快樂,當你們憂傷時,審視自己的內心,你們會發現曾經的快樂如今卻讓你們流淚,快樂和憂傷就像是搖擺不定的天平,而你們努力著使它平衡穩定。

困頓彷徨的你們,請分享這位“先知”的智慧之果,從中汲取慰藉和鼓舞吧。這裡有一切蘊含在你們心中的東西,與這位智者一起“清晨,帶著一顆雀躍的心醒來,感謝又一個充滿愛的日子;午休,沉思愛的心曠神怡;黃昏,帶著感激之情回家;睡前,為心中的摯愛祈禱,唇間吟誦著讚美詩……”

編輯推薦

紀伯倫筆下的自然萬物仿佛都是詩人的一個面影,一個道具,浸染著他的氣息,跳動著他的詩心。在他的文學世界裡,一切事物都仿佛匯流、迴旋在一個巨大的合是唱之中,歌頌著生命、自然和愛情,為了去印證一個最終的和諧——這樣的思想對我們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它是純然東方的。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愛與美是他的作品的主鏇律,他信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裡的歌”。紀伯倫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並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
從我構思《先知》一書開始,我就已和它寸步不離了,它仿佛是我身體的一部分……在我完成四年之後才將其付梓,因為我想要確定,非常地確地,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必須是我最佳貢獻。
——紀伯倫
這是一本奇妙的著作,它滿足了個別心靈的不同需求。哲學家認為它是哲學,詩人稱它是詩;青年則說:“這裡有一切蘊含在我心中的東西。”老年人說:“我在這本收中找到我的寶藏。”
——《芝加哥郵報》
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羅丹
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紀伯倫

電影

《先知》劇照

《先知》英文片名《Knowing》由美國Escape Artists影片公司耗資5000萬美元拍攝,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凱奇擔當主演,預計於2009年03月20日全球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主人公通過兒子畫冊解析出多個影響世界的預言,並根據預言拯救世界的故事。

演職員表

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Proyas

編劇:斯塔特·哈內德尼StuartHazeldine、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Proyas

演員: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Cage、蘿絲·拜恩RoseByrne、錢德勒·坎特布瑞ChandlerCanterbury、本·門德爾森BenMendelsohn

製作人:托德·布萊克ToddBlack、諾曼·格萊特利NormanGolightly

原創音樂:馬可·貝爾崔米MarcoBeltrami

攝影:西蒙·多格SimonDuggan

剪輯:理察·里羅德RichardLearoyd

影片類型: 劇情 驚悚 

預告

影片由《機械公敵》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執導,這部電影有點像是凱奇之前主演的《預見未來》和《國家寶藏》的結合,一貫擔當救世英雄的凱奇將在片中通過一系列解謎去“預見未來”。

預告片開始,1959年在美國馬塞諸塞州列辛頓,一個時間囊被埋進時代廣場,裡面有學校里孩子們繪下的未來圖畫。50年後,凱奇的兒子很榮幸在時間囊里發現一張密布數字的紙,他相信這些數字中有某種含義指向未來。凱奇開始研究這些數字組合,竟發現它們與那些已經發生的災難驚人的吻合,而其中的某些數字更有可能預示著那些將要發生的災難……先行版預告片並未為我們展示太多視覺場面,除了凱奇親眼目睹的一起飛機墜毀事故。預告片最後片名“Knowing”中的O字母頗像日全食的景象,這也許昭示著紙上的數字將最終引向世界末日。

這部地地道道的商業大片將於2009年3月20日與觀眾見面,這么早就曝光預告對於影迷來說真是憂喜參半,漫長的等待又要開始了。

簡介

《先知》先知劇照

《先知》(《Knowing》 (2009)) 在1958年,為慶祝一所新成立國小的奠基儀式,一群學生將自己的繪畫作品封藏在時間膠囊里並深埋入基石之下。但其中的一名神秘的女學生,似乎聽到了耳邊的各種私語聲,她將整張繪紙填寫上了數排無規則的數字。 很快時間流逝到50年後的現在:一批新時代的學生從地下挖出並開啟時間膠囊,來查看裡面的內容。之前那位女學生留下的神秘數字信息被其中一位小男孩Caleb Myles拿到。而碰巧的是,Caleb的父親、教授Ted Myles(尼古拉斯·凱奇飾演)揭秘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即這些編碼信息竟然毫釐不差地預言了過去50年裡每個重大災難所發生的日期、死亡人數和其它匹配數字。正當Ted更進一步地揭開了這個莫名檔案的神秘面紗之時,他發現這之中還預示了未來的三件重大要事,最後一件暗示了一場全球規模的大毀滅…… 這部引人矚目的超自然驚悚片刻畫出這個男人在面臨周圍的混亂,對於宇宙最終秩序信仰抱有懷疑。

在已故的神秘預言作家的女兒Diana Whelan(羅絲·拜恩飾演)和孫女Abby的幫助之下,Ted不顧一切地與時間展開驚魂落魄的亡命賽跑,直至最後留給他的是最終的災難和最終的犧牲。

演員介紹

尼古拉斯·凱奇尼古拉斯·凱奇

尼古拉斯·凱奇(原名尼古拉斯·科波拉),1964年1月7日出生在美國加州的一個藝術之家,他的父親是前舊金山大學 文學院院長奧古斯特·科波拉,他的叔叔是以《教父》和《現代啟示錄》等片聞名於世的大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1995年對凱奇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他主演的《逃離拉斯維加斯》是一部成本僅有三百五十萬美元的小製作影片,凱奇投入的不只是他的靈魂,他更只是收取了微薄的片酬。他於1996年主演的動作片《絕地任務》使他躍身成為全球國際票房巨星,證明了他的戲路相當寬廣,是個貨真價實的奧斯卡影帝。1997年又以《空中監獄》和《變臉》雄霸暑期票房。尼古拉斯·凱奇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好萊塢又一動作派票房巨星。
高大挺拔的尼古拉斯·凱奇在動作片中總是驍勇善戰,上山下海、對付仇敵無所不能。不過,這位銀幕英雄,從小就患有懼高症,對高處有極深的恐懼感。患有懼高症的他居然是新一代的超人,將在電影《超人5》中扮演飛天遁地的超人,實在有夠諷刺。

一句話評論

這部電影獨立於近年來我們對尼古拉斯·凱奇的印象,值得一看。
——芝加哥論壇報
不錯的劇本,還有破壞力一流的CG特效。
——娛樂線上

幕後製作

海報海報

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是一個對電影肯下功夫的人,他的每一部電影從研讀劇本到拍攝再到後期製作都是一個精心準備的系統工程。《極光追殺令》是這樣,《我,機器人》是這樣,《先知》更不會例外。他表示,“我和我的創作團隊對每一次電影的拍攝都會很用心地去準備,我們會盡力去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而這往往會花上很多時間,我堅信在將劇本變成影像之前是需要花力氣去打磨的,所以作為一名電影導演,我的作品不多,但我希望我的每部作品都是我盡力之後向觀眾呈現最好的作品。”
“當我讀到一個有意思的劇本時,我不僅僅只看到它有沒有拍成影片的基本架構,我會考慮得比較長遠:如果要把它搬上銀幕我會遇到哪些問題,我會找誰跟我一起合作,怎么樣才能把它拍得好看。好比我看到《先知》的小說原形時,其實那是10年前的事,但那時我並沒有打算將它搬上銀幕,因為我覺得我不知道該如何去把握它。5年後,當我再一次去重溫這部有意思的小說,由於自己在成熟、外部條件也在改變,而當我再次閱讀這部小說時依然使我震撼,於是我開始思考,慢慢地思路越來越清晰,我知道拍攝它的時間到了。隨後,我開始搭建自己的創作團隊,同時也對劇本做了改動。”
普羅亞斯還說,“一個故事、一部小說到底值不值得我付出艱辛把它變成影像,通常而言,我會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們能影響觀眾嗎?我們能感動觀眾嗎?我們能取悅觀眾並能為他們帶去全新的體驗嗎?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就會去做,這就是我的原則。而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我通常既站在觀眾的角度又要站在影評家的角度,還要站在導演的角度去思考。”
說到尼古拉斯·凱奇這個縱橫影壇多年的巨星,無人不佩服他的演技,就連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也自稱是他的超級冬粉。“我很喜歡甚至迷戀凱奇,一直都想尋找機會與他合作。我知道他十分喜歡喜劇小說,對電影也十分地熱愛,並對科幻類電影有他獨到的見解,而這與我極其相似,於是我們有了合作的基礎。”
“凱奇拍過無數部電影,飾演過無數種類型的角色,他在眾多角色中自由遊走穿梭但又超越了這些所有的角色。他有太多太多的稜角,這些都使他成為了真正的演員而不僅僅只是電影明星。”
普羅亞斯繼續說道,“在拍攝過程中我倆就像兩個講故事的人,用自己的理解和技巧去講給對方聽。我們只要一工作,就完全沉浸在這部電影中,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而我們所努力的無非都是想要塑造一個可信的角色,向觀眾講一個精彩的故事。能和凱奇合作真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完人,他有他的弱點,也有他的缺陷,但正因為這樣,使他顯得更真實、更富有激情。他帶著極大的勇氣去探索和理解角色,使整部電影更加有豐滿。”
尼古拉斯·凱奇對導演也大加讚賞:“普羅亞斯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導演,總是很認真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他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和方法,拍攝過程中也時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例如我們在拍我要去阻止飛機失事那場戲時,他為了追求那種真實感和現場感,就要求攝像師使用單手拍攝的方法,場面晃動甚至有些凌亂,但那真的很棒,他的確很有創意。”

花絮

導演為了使情節更加逼真,在片裡採用了大量紀錄片的手法。
本片的原創小說多年前由哥倫比亞公司買下,但因為各種原因遲遲未投入拍攝。

精彩對白

Diana Whelan: What happens when the numbers run out?
John Koestler: Stay with me. I know how this sounds, but I've mapped these numbers to the dates of every major global disaster from the last 50 years in perfect sequence. Earthquakes, fires, tsunamis... The next number on the chain predicts that tomorrow, somewhere on the planet, 81 people are going to die, in some kind of tragedy.
Phil Bergman: Whoa. Just step back. Have another look at it! Systems that find meaning in numbers are a dime in dozen. Why? Because people see what they want to see.
黛安娜·威蘭:當這些數字出現時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約翰·凱斯特勒: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數字吧,我知道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我跟著這些數字追尋溯跡,發現每個數字都與這50年間世界發生的災難時間精確吻合。地震、火災、海嘯……而這些數字鏈中的下一個數字就與明天的時間相應和。在地球上,有81個人將在這場巨大的災難中喪生。
菲爾·伯格曼:喔,停止這種瘋狂的解釋吧,除了你之外誰還會有這種想法?我們所有人眼裡這些數字都極其普通,除了你,為什麼?因為人們總是看見他們想看見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