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山》

《儋耳山》

《儋耳山》是北宋蘇軾創作的五言絕句。

【資料】

題目:儋耳山
體裁:五言絕句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原文】

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
君看道旁石,儘是補天餘!

【注釋】

①儋耳山:海南儋州的主山,此詩為作者被貶儋州時所作。
②隘空虛:使天空都顯得狹小了。
③補天:出自《列子·湯問》,當年女媧曾煉五色石補天。

【作者】

蘇軾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曾於宋神宗時,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外放。先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而後以詩“誹謗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
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其詩、詞、書、畫、文章均為一時之冠。散文方面,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在北宋與歐陽修同居首列;詩歌方面,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實黃不及蘇;北宋詞家,蘇居前列,與南宋辛棄疾合稱“蘇辛”,同為豪放派兩大家;蘇東坡的書法為北宋“蘇黃米蔡”四家之首;繪畫方面,“蘇米”同列,而米芾奉蘇軾為師。蘇東坡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天才,在人類文化史上,也是名列前茅。

【背景】

蘇軾貶儋州,時在紹聖四年(1097)四月。儋州又名昌化軍、南寧軍,州治在今日海南省西北部之儋州市。此地古稱儋耳郡,是海南島建於漢代的最早的兩個郡之一,州治在現在的中和鎮,離今天市政府所在地四十多公里。幼子蘇過將妻兒留置在惠州,陪同年邁的父親舟車勞頓,取道雷州半島由徐聞渡瓊州海峽,到海口借宿於府城的金粟庵,稍作停留,便沿西北海岸向儋州進發,正式開始了他的天涯苦旅。途經又名“松林山”與“藤山”的儋耳山,桀驁不馴的山峰和路旁投閒置散不知億萬斯年的巨石,贈遠來的逐客以詩句,他寫成《儋耳山》一詩。

【賞析】

(一)
海南島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蠻荒之地,古代有許多大臣都曾被貶謫到這裏,尤其是唐、宋兩代有更多官員被貶謫到海南島,包括宋代大文豪蘇軾因當年獲罪被貶到這裏。
蘇軾是一位達觀豁達的人,他發現這裏原來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留下了許多優美詩句:
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
意思是說海南風光是他平生所見最美的,即使死在這裏也不後悔,對海南島的風光給予以很高的評價。
初至儋州,人地兩生。東坡老人的生活過得十分艱難,他所居住的官舍是幾間茅屋而已,而且“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遷。風雨睡不知,黃葉滿枕前。”為供衣食,他甚至連酒器都賣掉了。更讓他苦悶的是,被貶到這種蠻荒之地更使他空有一腔熱忱卻報國無門。每次看見城後的儋耳山,他都會想起自己那首詩來:“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儘是補天餘”。縱有補天之才,奈何被棄之不用?善良的當地百姓看不過去,他們送來了力所能及的幫助。鄰里給他送來了酒食,一個他不認識、彼此連話都聽不懂的黎山“幽子”也給他送來了吉貝布。新任軍使張中到任後,見東坡所住官屋實在破敗不堪,便讓兵士將倫江驛的幾間房子修葺一下給東坡父子二人居住。閒來無事,張中還邀請蘇過前去下棋,不諳棋藝的蘇軾有時竟也整天坐在旁邊看二人對弈。
(二)
蘇軾的一生始終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他既充任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這樣的高官,直接參與朝政;又“曾作八州督”——任過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潁川、揚州、定州知州,長期直接參與地方管理工作。在黨爭中曾三次被貶:1079—1084被貶黃州,1094—1097被貶惠州,1097—1100被貶儋州。面對著政治抱負和才華難以施展、又多次地遭遇迫害的處境,蘇軾深感不平。這首詩是他在遊覽海南儋耳山時所作,全詩表達了他懷才不遇和理想能以施展的憤懣、痛苦和煩惱,但也不乏曠達樂觀的感情。
蘇軾的詩歌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提倡“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強調詩歌要有含蓄之美,要言有盡而意無窮,要能達到“發縴夫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後》)的深遠境界,“筆力曲折,無不盡意”。《儋耳山》忠實地踐行著他的創作主張:借物抒情,以暗喻曲盡其意。前兩句寫儋耳山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雲霄,是別處的山趕不上的。表面寫山,實質也寫了自己。聯繫作者的才學,這裡不是暗表了他與眾不同的才能嗎?後兩句又寫道傍石,很自然地讓人想到女媧曾煉五色石補天的神話故事。而作者此時心生身世之嘆,“儘是補天余”傳達出他有補天之才而被棄置的憤懣和煩惱:自己不就是一塊多餘的石頭呢?但“君看道傍石”,如此之多,作者轉念一想,當時補天還留下很多的石頭呢,關鍵自己是一塊怎樣的石頭?即使被棄置,只要真的是一塊補天石也就夠了。由此,此詩又表現出作者另一種過人的性格:以曠達樂觀的態度對待政治上的打擊和生活中的挫折。
全詩借山和石傳情,借山和石喻己,語言含蓄,感情豐富,讓人回味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